分享

立秋 | 贴秋膘、防秋燥、健脾润肺,以顺应夏秋之转换

 长沙7喜 2019-08-08


立秋至,凉风起

天地依旧苍翠,梧桐叶却应秋而落

暑气未消,却早已悠然入秋

被太阳炙烤的夏天即将离去

你准备好迎接这个丰收的时节了吗?

立秋,阳气渐收,阴气始生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虽然暑气余热未消,却奏响了秋天的前奏。

至此,阳气达到顶峰,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始生,万物又到了阴阳转换的大节点,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理论,阳气开始由夏长向秋收的变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秋金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秋气慢慢滋生,禾谷成熟,春种夏耕,等待的不正是这一刻的秋收?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蝉鸣'。

〔 凉风至 立秋后的风,会让人们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盛夏酷暑天中的热风;
〔 白露降 〕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寒蝉鸣天冷时叫声低微的蝉即为寒蝉,这时候的寒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虽说立秋也算正儿八经的秋季节气,但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依然非常炎热。按照三伏的计算方法,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

翻开日历本数了数,今年中伏到末伏是20天,8月11日才会出伏。因此,立秋之时本应该有的凉风,可能不会来了,这样的热气腾腾要一直持续到三伏天的末伏结束,身体才会感受到秋高气爽。
所以,民间也常有“秋后一伏热死人”的说法,一定不能小看这只'秋老虎',还是要小心暑气伤人;也不要无视秋天的存在,依然按照夏天空调冷饮续命的活法,那叫“秋行夏令”,只会惹得秋冬一身病。


秋三月,养生总论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黄帝内经·素问》
立秋,是阳气一年生长收藏四种变化中“收”的开始,已经经历了一个夏季茁壮成长的万物,该成熟的也都成熟了,如今到了收敛生性的时候了。人亦是如此,挥洒了一个夏天的汗水,是时候变换步伐,抓住秋天的时光,收敛身心了。

  • “秋三月,此谓容平。
容,盛也。农民在春天播下的种子,经过一个夏季的阳光普照和悉心照料,庄稼在秋季早已成熟,是时候收割盛装起来了。这就跟人们的工作生活状态一样,在经历前半年的努力后,付出终于开始有所回报。
因此,在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卯足劲往前冲的时候了,而应收敛这股冲劲,欣喜从容的接受自己的收获,归纳总结自己的失误。因此,人到了秋天,应是一种从容平和、不急不燥的状态。
当然,如果你在前半年偷懒了,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就像农民错过了天时,这个时候再来下功夫,也是一场空,心情则惶惶不可终日,就要开始悲秋了。养生也是一个道理,如果春夏没有下功夫好好养护自己的身体,那么积累下来的恶果,就会在秋冬爆发了,这时候身体也就吃不消,秋天怎么会好过呢,又怎么做到“容平”?
  •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
“天气以急”讲的就是,秋天的气是一种肃杀之气。借此肃杀之气,中国古代犯人被判死刑之后就在秋后执行。这里有人道,考虑示警教育,因为农民在秋冬二季较为空闲,方便地方官动员民众观看。所以会有“秋后问斩”成语。
秋天以后,太阳就开始渐行渐远了,这时候看地上就会有慢慢出现,开始是白白的露水,再冷则出现白霜,天气也一天天爽朗起来,有一种云淡风轻,秋高气爽的感觉,让人觉得天地间都明朗起来,因此叫“地气以明”。

  •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之前我们说夏三月要“夜卧早起”,到了秋三月,则要“早卧早起”。早卧以避初寒,早起以从新爽。
经历了节气的转变,由夏入秋,虽白天还是热气腾腾的,但到了晚上,就能明显感觉风是凉的,早点入睡,可避免寒气入体。另外,立秋一到,阳气便日渐衰弱,为了不让阳气耗散的太快,人们应该慢慢减少活动强度和活动时间,特别是晚上,要靠睡觉,来收敛我们的阳气。
这时候,就要学鸡的作息。鸡最“知时”,傍晚就趴窝,黎明就鸣叫。顺从秋气,让心神安定下来,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
  • “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春天要养生,夏天要养长,秋天就是养收。在夏天,该折腾的都折腾了,该纵情享乐的,该释放内心的,该追逐梦想的都用足了劲,也耗散了人体的精力、气力。到了秋季,就把此前向外宣散的神气慢慢收回来,收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这个时候就多往家里跑,和家人聊聊天,或趁着秋天肺气能量生发的这股劲,多做深吸,清清自己肺气和肺里面的浊痰、黏液,这样会感觉到呼吸、吐纳更加清净。

  • “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只有应秋天之气,让身、心、神处于“收”的状态,才是秋天该有的养生之道,如果你忤逆了秋气的升降规律,该收的时候不收,就如同秋天不收谷物入仓,冬藏就没有机会把粮食变成“精”,这时就会得一种病:飧泄。
“飧泄”是什么?就是晚饭没消化就拉出去了。肺与大肠相表里,伤了肺,就伤了大肠,人就会经常拉稀。再者,肺为肾之母,肾主二便,肾失封藏之职,也会拉稀,人很快会虚弱下去。

立秋之日,啃秋贴秋膘,
给拘禁已久的味蕾放个假~
在这收获的季节里,过往各地的百姓也会用各种习俗,来庆贺一年的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百病不侵。最让人开心的自然是“啃秋”和“贴秋膘”,名正言顺地放开大吃。

  • 啃秋,咬掉暑气。
清代《津门纪略》明言:“立秋之日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有迎秋之意。后来在民间也有地方讲究在立秋这一天吃西瓜、香瓜,称之为“啃秋”,寓意“咬”去暑气,咬掉秋老虎,迎接凉秋的到来。
经过暑湿的夏季,人体内也积攒了不少的湿热郁结之邪。西瓜味道甘甜,性质寒凉,有清热利尿、解暑生津的功效,确有清除暑气、避免痢疾的作用。不过立秋之后,就尽量不要吃西瓜啦~

  • 贴秋膘,不宜过早进补。
在过去,人们不像现在一样,有空调冷饮来解暑气,经过一个漫长的苦夏,食欲大减、胃口不佳,到了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都不禁要掉了几斤肉。这时自然想要吃些好的,来弥补一下夏天的损失。
但放到现在,夏天奶茶冰棍空调冷饮的续命方式,别说掉肉,反而可能滋生一肚子的肥膘,脾胃也因为遭受寒凉而变得虚弱,湿气内阻。这种情况下,就不宜过早的进补,而要先做好健脾祛湿的功课。
如果实在想应节气贴贴秋膘,也建议从豆制品、坚果开始,让胃肠慢慢适应。尤其是脾胃怕凉的,可以多吃豆皮、腐竹等豆制品。

想吃肉的小伙伴,则不宜炖肉进补,海鲜是初秋进补的好选择。各路新鲜鱼鲜刚上市,去热闹的海鲜市场转转,大螃蟹、皮皮虾、比目鱼、鲈鱼、黄花鱼等鲜活诱人。鱼的营养丰富,易于消化,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

(上菜啦,请慢用)

秋来“伏”不去,

宜健脾祛湿,滋阴润肺


2019年是己亥年,今年本来就土运不及,为卑监之年,脾胃本来就相对较弱,加之立秋后15天,也是三伏天接近末伏时期,是阴气和阳气、暑热和凉风、湿和燥最激烈的搏斗期。秋气收敛,和此时的湿热淤阻,很容易体内郁热,引起病邪。
所以,立秋之后第一重任,就是养护好脾胃,把体内藏着掖着的暑湿赶出去,中土运转给力,则肝胆肺胃升降有序。
另外,秋天燥气当令,燥为阳邪,最易耗伤津液,燥邪每从口鼻侵于肺,耗伤肺阴,出现肺燥,可表现为口干、唇裂、鼻塞、咽痛阵发性干咳,甚至流鼻血等呼吸系统病证。《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因此,秋季第二重任,则要滋阴润肺。
健脾养胃之品我们常说,例如赤小豆、薏米、山药、芡实、茯苓等;滋阴润肺之品,有芝麻、核桃、蜂蜜、银耳、百合等。如果既想养得脾胃,又想润肺滋阴,我这儿有一个特别适合这个节点的小粥方。
· 山药百合大枣粥 ·
【材料】山药90克、百合40克、大枣15个、薏苡仁30克、适量大米
【做法】
将上述食材,加上大米适量共煮粥,每日2次服食。
功效:山药具有补脾和胃之功能;《本草纲目》记载百合具有润肺止咳、宁心安神、补中益气的功效。大枣、薏苡仁健脾和胃。这些食物合用,有滋阴养胃、清热润燥的作用。
这个粥的做法还特别简单,味道也很鲜甜,是我初秋最钟爱喝的粥了,此时不用大补,小补最补~

立秋到了,
才惊觉一年又去了一大半。
匆忙的春夏,
你收获了你想要的了吗?


彩蛋来了

亲爱的学友们:

为了给大家提供更丰富的健康小知识,力求正本清源的帮助大家纠正养生的错误认知,由学社小编精心编辑,张景明教授亲自审核的“杏林早报”,于每天早上6:30在“明师学友会”公众号更新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