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古镇 | 合江福宝

 廿氏春秋 2018-08-08

福宝镇,地处川渝黔交界山区里,与合江县榕右乡、先滩镇,以及赤水市白云乡、长期镇相邻。福宝镇高村鲤鱼溪的东汉崖墓群证明,福宝在两汉时就有先民居住,当时经济发达,厚葬成风。这里曾是盐茶贸易驿道上的重要道口,借助水陆交通,唐宋以来及至清晚民国,福宝一直是方圆几百里的商贸和人居集聚点。据民国《合江县志》记载,明初时,此地建制设场,清时为合江县南乡大漕支属,至清乾隆时,该场就成为巴蜀南部大小漕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赤水河与习水河在合江处汇入长江,此处形成了古时蜀南与黔北两地来往之重要的道口。商贸互通,特别是川盐入黔,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合江及其周边乡镇的经济发展。古江阳(今富顺、泸州)一带为产盐区。合江早在西汉时就建制设县,境内也产盐,清初时还设有“盐井支”,至今还保留有盐井村、盐井沟等与盐井开采有关的地名。川盐入黔,主要有四条道路,《清史稿·食货四》中记载有:“初川盐以滇、黔为边岸。而黔岸又分四路,由永宁(注:今纳溪)往曰永岸,由合江往抵黔之仁怀曰仁岸,由涪州(注:今涪陵)往曰涪岸,由綦江往曰綦岸。”清乾隆时定名仁岸道为仁岸盐道,清光绪时在合江城设置有仁岸官运分局,专管仁岸盐政。仁岸盐道为经合江溯赤水河和习水河而上的水路,以及经合江通过福宝进入贵州的陆路。那时,陆路盐道上的福宝场,为重要的马帮驿站,为此也带动了场上食宿、装卸、买卖等多个行业的发展。



 

元明时期此地叫“仙鹤场”,后又改称“新场”。明洪武时期,部分军屯官兵及家属留驻这里,相当长的时间里,这里一直为官设递铺。清初“湖广填四川”时,江西、福建、湖广等省移民来到这里。成家立业及富足有馀后,各方商贾和本地贤达纷纷出资并带领宗亲乡友在此修建会馆和宫观寺庙。清中晚期时,先后建起的“三宫八庙”——万寿宫、天后宫、桓侯宫、禹王庙、川主庙、五显庙、张爷庙、王爷庙、火神庙、天灯庙、观音庙等,将繁荣昌盛的乡场之地位推向新高,由此也可看到当地百姓敬畏天地、尊崇神佛、认归宗祖之善德善信善举。据传集市正街修整中曾出土一巨型卵石,人称曰“佛宝”,天赐风水宝地之说从此让人深信不疑,于是“仙鹤场”被改名为“佛宝场”,至上世纪中期又被更名为福宝场。



 

三水相汇,五桥相通,福宝场依山而建。三水指大漕河,以及两条支系河——白色溪(回龙河)和天堂河。大漕河,又称蒲江,发源于红圈子,流经永兴、元兴,过福宝,至两河口与小漕河相汇。溪河绕场,自然渡口多、桥多。福宝有三个渡口,分别是上渡、中渡和下渡,上渡又称蒲家渡,中渡又称刘渡,下渡又称韦公渡,分别为清晚时当地乡绅富户出资所兴建。福宝的古桥现多已毁损,仅有残余的回龙桥向来人诉说着往昔的故事。回龙桥,为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募修,清道光十年(1830年)重修的石桥,时为白色溪上唯一的一座石拱桥,现桥栏大部分已被拆除,桥面变成了街面。古镇老街建在一鱼脊形的山梁上,梯级而上,鳞次栉比的各类建筑高低错落,随山势自然起伏,远观福宝场,古朴别致,颇有画面般美感。





 

沿回龙桥而上,就是场镇上的主街——回龙街。几百年的老街,宽约1丈,全部由青石铺成,全长约1里。街道两旁,比邻而建的民居间夹杂着一些楼堂会馆,前面提到的“三宫八庙”, 除王爷庙、观音庙外,均在这条老街上。各类建筑如此集中,很是罕见,称福宝场为古建筑艺术博物馆,应不过分。主街拾级而上,蜿蜒曲折,中间有九龙巷、刘家巷、包青巷、柴市巷、鸡市巷等五条小巷与其相通。场上还有西河街和福华街两条老街。明清时期,福宝场常遭匪盗骚扰,为固守镇场,护民保安,清源宫、水巷子、陡石梯等处都设置有石木栅门。



 

历经风雨侵蚀和战乱纷扰,也多亏地处偏远山区,福宝场上的古代公共建筑大多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值得庆幸。这些宫庙堂馆里大多设有戏楼、厢楼、天井、殿堂等,朱楼碧瓦、雕梁画栋,建筑规模庞大,功能结构完整,相互间各有不同,而又与邻近的民房或其他的建筑物浑然一体,自然和谐,实为山地建筑之精华。古人科学的居所理念和高超的建筑艺术让人感叹。



 

密集的民居建筑中,不乏大户宅屋,其中较为典型的是位于回龙街中部的“汪公祠”。传该建筑为民国大漕支团总汪登奎之祖业,原为“董公祠”,即合江县令董慕舒的生祠。民国《合江县志》记载:董慕舒质直廉明,勤于理事”、“区人感激,建生祠佛宝场”。汪登奎为官期间,贤能理政、孝亲敬师,被乡民“崇之尚之”。民国《合江县志》记载有,汪登奎死后,“乡人为立纪念碑于佛宝场。”汪公祠为一楼一底三进式合院建筑,包括前堂、中厅和后厢等,房屋两侧有高大的、饰有彩绘的封火墙,梁柱檐撑上有各种精美的雕饰。整体建筑规整、大气,为福宝场清代宗祠建筑的代表作。



 

清中晚期至民国时期,是福宝场发展的鼎盛时期。民国《合江县志》中记载,福宝场其时有“居民三百余家,商业以竹、木为大宗,竹运销自流井,木销江津、重庆。”清咸丰十年(1860年)法国人在福宝场建起了天主教堂,这是山中乡场最早的“对外开放”。清晚民初,一些年青人从这里走出赴欧洲留学,开始了对西方世界的认识。民国时期,场上有盐帮、竹木帮、梅葛帮、菸帮等多个帮会组织和袍哥堂口,福宝形成了一个人居数量众多、建筑品类齐全、农商基础厚实、社会功能完善的大场。



 

回龙街和福华街为福宝场最繁华的两条街。清中晚期,及至上世纪40年代,回龙街上除了有各类宫观寺庙外,还开设有茶馆、酒肆、客栈、饭店、盐号、钱庄、烟馆、当铺等商号。福华街临大漕河,北接回龙街,旧时开设有染房、酒坊、竹器社、铁匠铺、弹棉铺、裁缝铺、纸火铺等作坊。西河街位于天堂河与大漕河交汇处,旧时这里设有渡口,街上有多家饭馆、酒馆、客栈,以及一些小作坊。商业发达,人气旺盛,福宝场渐渐形成了多家远近有名的商号,如“九如号”客栈、“仙姑堂”汤圆铺、“太白楼”酒馆、“万寿”酒馆、“蒲记”药堂、“德泰号”盐铺、“唐记”理发店、“恒昌”当铺、“福泰”钱庄、“福华”醋坊,等等。



 

登高望远,更能赏览福宝场全貌及其与周边山水之间的关系。镇北一座小山似为最佳观看处。站在这里望过去,福宝场尽收眼底,四周青山叠翠,三面绿水莹莹,高低错落的房屋,千姿百态,长排吊脚楼紧固着山镇边崖,场后还有大片的菜地,偶或有农人在地里劳作,那场景,古韵古风,若诗若梦,烟雨之中,宛如仙境。难怪有那么多的旅人远道苦寻而来,那么多的影像剧组要选福宝场为外景地。



 

古镇的清幽、宁静、朴实,走在青石板街道上才会有更深的感受。夜雨过后,清亮光洁的石板路面上那凸凹不平的斑痕尤其明显,可以感知那一定是几百年里人来人往留下的足迹,游人的思绪和联想就此延展开去。街道两旁一楼一底和前店后家的民房门前,打扫得很干净,街上行人稀少,虽有几家杂货小店,但不闻嘈杂与喧哗声。昔日那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灯火辉煌的繁华场景,仿佛只是传说和神话。于街上每一个拐角,每一个巷口,停留或回眸,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惊奇。居民们保持着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农活与居家杂事之外,烧香焚纸、礼佛拜神,或门前小坐,自享清淡。那份闲适和满足的状态,让来人似有时空倒流之感。




历史久远,文化积淀深厚,土著居民与外省移民之风俗相互影响,地域文化与宗教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福宝场特有的民间文化与艺术形式。古来有“观音会”、“川主会”、“天灯会”、“五祖会”、“药王会”等传统庙会,各种节日里,福宝场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活动,高腔山歌、唢呐锣鼓、打连枪、耍花灯、舞狮子、唱傩戏、踩花船等。四方山乡居民扶老携幼而来,可以想象到那热闹欢腾的场景,一定就是几百年来的文化延续和风俗再现。



 

福宝古镇,逸处遐州僻壤,合于山水之间,朴素中尽见雅致,宁静中饱含诗意。真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近她 ,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受她的清丽与温雅。

 

源自:巴风蜀韵,作者:徐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