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医 世人应有与生俱来的忧患意识 具有忧患意识就是设法减少或避免困苦或灾难。如果我们翻看历史就会发现,每一个民族都不缺少忧患意识,这是因为每个民族都是一个饱经沧桑的民族,也是一个常能唤起自我警醒的民族。道教为什么要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忧患意识?就是因为道教经历的年代久远,也正由于久远才看出时代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弊病, 而产生那些弊病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人们不能遵循道的规律行事。若人们不能遵循道的规律行事,就说明会违背道的规律,这样就会带来许多人们所不希望看到的灾难,然而有些灾难还是会悄然而至。如此以来,忧患意识也就诞生了。 比方当人们用度诚来探求上苍的关怀,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应验,人们便开始觉得上天的存在会给予祈求者以回报。可是当再次的祈求时,优患也就产生了。这种忧患是担心得不到回报或上天的护佑而产生的。为此,人们认为只有遵循某些自然规律或按照天帝的意志去行为,所希望得到的事情才能得以成功。如果违背或破坏那些自然规律或天帝的意志往往会带来灾难所以哲人们一直提醒人们不要违背自然规律,从而赋予了太多的忧患意识。 道教的忧患意识来自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等一切所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其对此都怀有强烈的优患意识,而且这种忧患意识是与生俱来的。就如《庄子》中所说:“人之生也,与忧俱生,'而所造成这样或那样的忧患,实际上有许多都是源于人类本身的。如在《淮南子》中说:“夫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非神圣人,莫之能分。凡人之举事,莫不先以其知规虑揣度,而后敢以定谋,其或利或害,此愚智之所以异也。 自然以为智,知存亡之枢机,祸福之门户,举而用之陷溺于难者,不可胜计也。使知所为是者,事必可行,则天下无不达之途矣。是故知虑者,祸福之门户也;动静者,利害之枢机也。百事之变化,国家之治乱,待而后成。是故不溺于难者成,是故不可不慎也”。正是由于有了这样的种认识,对忧患意识的相伴相随也就有了它存在的积极意义。比方,人类常常认为应敢于战胜自然,敢于为天下先,这在道教看来,人们在许多时候所做出的事情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时候甚至是巨大的,就如同人们对自然的破坏一样, 自然会根据人们对它破坏的程度而给予人们一定的“回报”。 有许多“回报”是易于察觉的,但有太多的“回报'是看不出端倪的。甚至人们常忽略小善而不积,忽视小恶而不改,以至于酿成大害。这从某种意义上讲,道教所具有的优患意识,其意义深远,它是教人停止妄为,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请恶莫作,众善奉行。重要的是,其教人能够自始至终保持种本然的状态。只要具有了忧惠的意识,才能防止祸惠,从而得以样和,延长寿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