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编剧写剧本秘笈:如何设定电影主题?如何设定电影人物?如何制造剧情冲突?

 王天神 2018-08-08

(一) 主题是什么?


但凡说一句话,做一件事都会有“目的”。早上起床,准备外出,在衣橱中选了衣服。


为什么今天要穿毕挺的西服,结上领带呢?因为要装扮整齐,准备会见客人哩。选择合适的衣着,就是今天使客人有良好印象的“目的”。

走到街上,截了计程车,要讲出“目的地”,司机才可选定方向驾驶。否则是“漫无目

的”往前行,永远去不到所要往的地方。

初学作文课时,教师会起一个题目,“题目”,就是要学生由此题目产生思考,利用文字

把思想表达出来。换句话说,“题目”就给予学生一个要思考的“目的地”。如果学生误解题目,或者不遵循题目所指的“目的地”而创作,便“文不对题”,兴胡乱说一大堆废话无异。

写剧本与写文章一样,也与说话、做事一般,要有一个“目的”。观众看了戏之后,获得讯息,感受作者的思想,这是编剧最重要的任务。

编剧与写文章略有不同。文章印行之后,读者直接从刊物中阅读,字里行间,可以吸收作者赋与的主题思想。

编剧所编的剧本,无论是电影剧本、电视剧本、舞台剧本,都不是直接呈现在观众眼前。剧本要经过另外一位仁兄(仁姐)用画面传达到观众的眼里心里。这是间接的传播,写剧本与写文章不同,就关系在这一个关节之上。

如果导演、编剧两个岗位合而为一,即是导演兼任编剧,导演拍摄自己所写的剧本,就无需与其他人合作了。导演当然知道自己所写的剧本要说什么,怎样表达所要说的最好。如果导演与编剧分工的话,两个不同工作的岗位,就要有密切的沟通,套用一个常用的词语,大家要有“共识”,否则必定各走各路。导演所拍成的产品,必与编剧的原意大相迳庭,编剧者的苦心(如果有的话),泡汤可也。 尤其在建立“主题思想”这个工序,事必要使两个脑袋有共同的想法。

或者有人会反问,导演可以先看完整的剧本,从剧本中领略编剧的思想,了解他苦心经营的主题,然后运用拍摄技巧,铨释作者的主题思想的。导演的岗位,就是剧本的“铨释人员”罢了。像导莎士比亚舞台剧,拍纽西蒙的喜剧,难道在棺材中揪起莎翁,大家秉烛夜谈,应该如何去导演,如何去铨释的吗?

这个疑问,想很多编剧同业都会提出。但大家却要明白现实的情况。

 

(二) 四种情况


我以为从事商业的电影电视编剧应该首先知道,他准备编写的剧本,是在一个什么情况

下编写的剧本。粗略分别有四种。


1、 为制片家,即出资本的老板而写的。有一类老板,心无“杂念”,只视拍戏为生意

的投资。老板相信导演、编剧(或是演员)会带给他利润, 只此而已。故此,剧本作什么主题,导演怎样处理,老板毫不过问。却有一类,老板要“定题目”的,他有一个主题思想却欲借所投资的电影、电视剧发挥,编剧(甚至导演)只不过协助他表达主题思想的“助手”罢了。在此情况,编剧要受指挥,要依“太上本子”编写,服从则留,不服从则去。岂可不先考察这种情况呢!


2、 为导演而写的。导演是制成品(电影、电视剧)的“总司令”,他是有自己的“作战计

划”的。通常,编剧者都是由他雇请,作为他“作战计划”的“参谋”。编剧先要察觉,他受雇为参谋抑或受雇为政委。参谋者,是协助他编定作战计划,使之组织起来,结合起来,容易执行。这种情况,导演心中早已有要说的主题了,雇请参谋,不在乎如何再定主题思想,而在于认识导演 的想法,努力去找素材丰富他的想法、烘托他的想法。就像老师出了文章题目,学生要认识清楚,决不可以阳奉阴违,否则只落得写了一个不合意的剧本。

也有导演只持有粗略的主题思想,雇用编剧只想集思广益,确定他的思想,编剧尽量引导、启发。鼓励导演,务求使他清楚明白编剧的意见,达成共识。切记一点,就是导演是全部工作的总司令,总司令行军调将而不知全局,必定失败,而总司令了解所拍的主题,欣赏主题,让它成为自己的见解,所拍出来的产品,才会成功。


3、 为演员而写的。请不要误会这句说话。为演员而写,并不是指为某演员的特性而度

身订做,而是为演员所准备发挥的主题思想而编写。这种情况并不常见,但也曾经出现。主要演员有他所想。所要表达的主题,而投资者完全因为靠主要演员的演出而投资。导演编剧都就协助全的工作人员了。主要演员所订的主题,犹如导演所订的主题,要是赞成,便要尽力协助达成的了。


4、 为编剧的思想而写的。这是最幸运的编剧。投资者、导演都完全信赖编剧的主意,

导演只铨释润饰的技术工作,一切依编剧原意执行,这最好不过哩!

作为编剧,一定先了解身处在什么情况之中,工作才会顺利。至于什么情况是正路,见仁见智了。有一句话,编剧不可不知。专业编剧是有所选择的,违背自己的思想、信仰、道德标准及原则的事,可以选择不去做的。但一经选择去做,即要尽力而为,专业的态度是:尽了本身最大的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无论是编剧主宰剧本,或是其他人主宰的剧本!

 

(三)主题是怎样决定的呢?


如果形容编剧技术(或者技巧)是武术中的外家功夫的话,主题思想可以形容是内家功夫。内家功夫要修养而成,并非从天才获得。

谚语有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写作就是作者对世事、对人情的认识,加上自我对世事对人情的见解。所谓世事、人情就是生活的本质。

在群体生活之中,晨早起床直至晚上休息,其中十多小时的过程,都是生活。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口所言、心所想都是活生生的生活(也有认为睡中所发的梦,亦是生活的一种反照)。以写作。编剧为专业的人,生活就是写作的本钱。生活和多姿多彩,多接触,多感受,就不断增加自己写作的本钱,充实自己思想的仓库。这些本钱一经有系统的储藏,有系统的归类,他日便是万金不换的材料。做生意要有资本,打功夫要有气力,写作要有丰富的思想力和素材资源呀!

作家是不是要不规律的生活,使到生活多姿多彩,变化多端的呢?

要生活多姿多彩,并不暗示生活在不规律之中,最重要是扩大生活的接触面,磨利五官的感觉,加强思想(分析力、了解力、联想力)的敏感度。

曾经有一位女编剧,要扩大自己对舞女的认识,跑到舞厅当了一夜舞女。说不客气点,当了一夜舞女,甚至一个月舞女,未必就可以扩大对舞小姐生活的认识。扩大生活面并非指要事事亲身去做,才会感受得到的。描写杀人犯,不必亲身杀过人吧!

其实不局限自己的生活层面,已经是在不断扩大生活面了。编剧要好学,从日常生活中学习,比普通人勤力而学得快。举个例说:乘地铁上班,见到乘客挤迫在车厢里,可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哩!

人们对挤迫的习性是怎样的呢?从中可以看到人类自私的心态。靠近车门的地方,人群挤得喘不过气来。肩碰肩,腿叠腿,人与人的面孔挤得险些碰在一起。但是车厢中部,还剩下很多空位置!乘客都存有自私的心理,一旦躲进车厢中部,到站时,可能要挤过重重人墙才可以下车。万一水泄不通,岂不错过下车的机会?于是辛苦也要靠近车门了。

挤迫的人群有什么习惯性的动作呢?小姐们一手揽着手袋,把手袋用作“挡箭牌”,放在胸前,把百分之一百的乳房地带密密保护,另一只手死抓着扶手不放。涂着化妆品的面孔,一动也不动,恐怕稍微移动便会碰到临近的男人。一双柳眉深深锁着,一张小口紧紧合着,一对慧眼,瞪得比铃子还大,警觉地射向四周围得牢牢的人们。

身穿整齐西服的男士,伸长了手臂,侧身插入人群之中,也不顾全体面,礼让淑女的虚伪面孔,一概全盘拉下。在夺位而出的刹那,使出双龙出海招式;或出肘、或打铮,务求杀出一条血路,冲出重围。

上述这些都是日常司空见惯的大城小景,非我行家可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但作家、编剧宜一一记在心头,这些滑稽相、自私相、凶恶相、贪便宜相、愚昧相,一切人生之相,日后都可能是谋生财产的哩。

地下铁路内的众生相算是被动式的观察和感受,编剧亦宜主动的去观察和感受。愿意主动的认识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背景的众生,与他们交谈、认识,是属主动性的。

愿意不耻下问,是编剧最重要的心态。世间的事,看上来都似乎很容易明白。编剧只看了皮毛,就用盲人摸象的方法,联想下去。大挥笔墨,胡乱创作,写出来的材料,便是想当然的东西。一个人的联想力有限,来来去去,都是重覆两三种变化,这便成为公式了。无论主题、内容、细节,流于公式化,便失了戏剧的趣味。没有新颖的趣味,怎可以吸引广大的观众呢?当编剧宜凡事细心观察,深入的认识。在较为深入的认识之中,可获取较多的素材,较多的体会,也使所定的主题,更为细致生色,与别不同了。凡但粗枝大叶的观察,不屑一顾的心理,都是编剧最大的障碍!

 

(四)正确的主题思想


主题思想既然称之为思想,如果编剧有机会发挥思想的话,他一定要培养本身独立的性。

传统的讲法,要求编剧具有正确的世界观,高度的思想水平,也讲究编剧有鲜明的立场、有正确的观点,而我的看法,比较肤浅。我认为编剧及导演,必须有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便可建立正确价值的主题思想。何谓“正确”呢?正确似乎颇难界定,实际上又很容易界定。凡是使到人类在群体生活中有着和谐的,都是“正确”。

观众欣赏一出戏剧之后,无形之中,已被潜移默化,学习了导演编剧给与的“教训”。试想:一个“不正确”的价值观念,传达到观众内心,会引起多少恶果?即使观众群中,有大部分会对“不正确”的价值观反感,仍然有可能影响到少部分未成熟的观众呀!

粤语片拍了近一百套的《黄飞鸿》,贯彻一个忠义为主的人生价值观。黄飞鸿代表坚持这个信念的“英雄“,对手坏人既反其道而行,在正邪不两立的斗争中,就产生了戏剧性。黄飞鸿必定得到最后胜利,也代表忠义获得凯旋。试想,坏人,代表反对忠义一派,获得最后胜利,坏蛋全变“英雄”,后果会怎样呢?一个不符合人类群体和谐原则的价值观,可被观众唾弃,观众嘘声四起而散场,以后无人再问津这类剧集;又或者错误教导了少部分观众,对社会也可能做成灾祸。

 

(五)如何表现主题思想呢?


所谓“思想”,就是剧作者在表现主题时,所持的态度、看法、主张、意向等。作者没有主见时,问题就大了。他根本不可能建立一个“主题”。作者不只要又主见,他还要有一个自己深刻体会的主题,才能写成出色的作品。“黄飞鸿”的作者、导演,甚至演员,都要彻底相信“忠”、“义”二个字,这个“忠”、“义”的价值观,一定是十分明确的、贯彻的、毫不怀疑的。有了这个信念,作者,可以有路依随,为这个“主题”思想而安排剧情、性格、结局。主题主宰了一切,要是作者并非信赖这个价值观,人云亦云,又或是怀疑分子,作者没有可能收集到足够的素材来烘托主题出来。即使勉强为之,观众只会感到作者虚伪,而感受不到作者热血澎湃,倾力表达思想感情的热力。那么,剧情会变得矛盾丛生软弱无力的了!站在观众的立场来说,观众内心亦渴望获得作者给予一个正确的主体思想。但是,没有一个观众希望作者硬生生说起道理来,说教般表现主体思想。看戏的趣味,在于被戏中生动的人物形象,紧张曲折的情节吸引着。欣赏戏剧之际,观众脑袋里,不会思想到剧中的主题,作者亦不必要他们在这个时候思想。看完戏后,回想起来,或者言谈之间,突然领悟了作者的“思想”。这才是主题思想的趣味呢!

传统的说法,认为作者应该刻意地,不知不觉地“点明”主题。这个问题,议论甚多,关系在“点明”二字。“点明”表示把主题赤裸裸的暴露,画龙点睛般“点”出来,我感觉到此非上乘的“艺术”。“艺术”的“点明”,在于深一层的手法,不露痕迹,却有线索可寻。写一个剧本的难处,就在这关节上。下文自有很多技巧可以克服这点难处。譬如说:剧本的主题思想,就隐伏在人物性格和吸引的剧情之中。人物性格愈鲜明,剧情的发展愈吸引,主题亦愈易安排。剧本明显的、清楚的、“划公仔划出肠”的说明主题,是低能的剧本。没有作者的技巧,没有剧作的艺术,有啥好看呢?

要有技巧地表现主题,主题本身要讲究“机灵性”。

 

(六)主题的“机灵性”


纯粹说道理的问题和答案,就是缺乏“机灵性”的主体思想。戏剧有一个任务,就是要娱乐观众,使观众的感情、情绪产生激荡,使他们溶入戏剧之中,和主人翁一同感受喜怒哀乐爱恶欲。缺乏“机灵性”的主题,就是只顾说教的主题,不赋予剧本戏剧性,也没有潜能使剧情发展为鲜明而强烈的斗争。

缺乏矛盾的对立,不能够产生戏剧性,缺乏对立面,亦产生不到好看的剧情。太普通性的主题不能刺激观众;而太偏激的主题,亦引不起他们的共鸣。

 

(七)主题思想宜单纯?宜显露抑或宜暗喻?


主题最适宜是单纯。单纯的意思,是单一而纯粹。一出剧里,作者只可以表达一个思想,超过一个思想,观众便看得糊涂了。戏剧发展也不能循单一的指示进行,使人看得眼花缭乱。

主体思想要纯粹,就是要集中。全剧的人物性格,剧情发展,最后的结局,都是为主体思想服务的,纯粹而集中,一气呵成,依路渐进,条理清晰。否则节外生枝,使人看得累极。

主题宜否外露抑或暗喻,则人言人殊了。赞成显露派,认为既然赋予一个正确而机灵性的主题,为什么不大大方方的表露,使观众容易察觉呢?这本是作者的原来意思嘛!赞成暗喻派认为:既然不是演讲,不是传教,主题应藏于深处,“有心人”可以发掘出来。平凡之辈,看了之后,随他们认为好了。剧本的巧妙处,就是巧妙的暗藏所要说的话。甚至乎作者最有兴趣见到,观众或者影评、视评人争议他所立的主题。当见到穿凿附会,无中生有的猜度时,作者喜上眉梢,满足感妙不可言的牙!



(一) 人物最重要


小说以至戏剧,最使读者观众难忘的,并非剧情,而是剧中的人物。看“三国演义”的

读者,总记得孔明、关羽、张飞、曹操,而他们所做的事情,恐怕并不一一记得清楚。看“上海滩”,观众至今还记得许文强、丁力,他们的事迹却渐模糊起来。


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永远栩栩如生活在读者观众的脑海里。严格来说,我们容易被人

物的性格吸引。人物性格,就是编剧着手筹备剧本,最先、最重要准备的工夫。剧本的整个结构,就是为了刻划人物性格而存在的。

传统编剧方法,就以设计人物第一,安排情节结构第二。先有人物,再有情节,亩产量一个顺产的剧本。先有情节,再配以人物,就像一宗难产了。

 

(二) 为什么要首选设计剧中人物?


原因很简单,戏剧就是世人生活的缩影(也许是动物、神仙鬼怪为主角,其实也反映人性

)。观众追求看到人性、人情、人欲因而产生共鸣及兴趣。


情节是故事。为什么有“故事”发生呢?就因为有不同的性格,在特定的环境内,发生了各种不同的关系,产生了矛盾,发生了斗争,成就了戏剧性。故此,戏剧情节必须从人物性格里派生出来。


《红楼梦》描写林黛玉柔弱性格,才产生悲剧的情节。《水浒传》中,武松刚毅不为色欲所动,始能产生杀嫂情节。若《红楼梦》中作者写林黛玉赋王熙凤的性格,全书情节马上改写;武松的性格变成西门庆,杀嫂变成奸嫂的了。


人物第一,情节第二是创作的步骤,并不表示编剧着重人物性格的描写,而忽略了情节的发展。只顾着笔墨去描写剧中主角,只是罗列表象,只是角色的流水账。编剧要好好安排情节,使到所描写的性格突出生动、鲜明活现。


试想想,你认识一位朋友,使你对他认识加深是在什么情况之下呢?是透过一件或一连串的事情,从他的反应、言论、行为等地方,进一步认识他的。俗语有说:“是久见人心”。人的性格从长远的观察中,可以看得清楚;也从危难困厄之中,看得透彻。剧中人的性格,也是从各种冲击、考验、试探中显露出来。编剧要掌握人物的塑造与情节的结构,使他们结合起来,不可重此轻彼的。




 

(三) 怎样去塑造人物呢?

这是编剧最重要掌握的技巧,不能塑造人物,编剧基本就不合格。


1、 塑造方法


剧中人物,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人物(即使是历史上的人物,古代的人物,无中生有的人物),

他们都是我们“亲眼见到”的人物,都具有典型的性格。典型的性格指透过编剧技术加工塑造之后的性格,把复杂缤纷的性格,固定在大类的典型之中。


编剧必须深入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努力去观察世间各类人物。把资料分析、研究、概括、集中,加工成为典型人物。搜集资料的工作是夜以继日,一天廿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的。


2、 写札记


作为一个专业编剧,要养成一种善于吸收资料的本能。但凡生活中见到、听到、嗅到的

东西,宜马上分类记忆。初学的编剧,最好随身带备了小记事簿及笔,把所见所闻,第一时间记录下来。这个方法,叫做写札记。古今中外很多作家,都有写札记的习惯。但凡他认为值得记录下来的东西、感觉,都会写在札记之中。包括对陌生人的描写、古怪有趣的名字、一时的感慨,值得记载的都记在札记之中。札记要常加整理,详细注明特别的地方,否则日后翻阅时,会摸不着头脑的。


除了生活上所见所闻所思之外,阅读报章、杂志、看电视电影,听播音等等,都可不断摄取新奇的资料。编剧采而纳之,不客气地“偷”了过来,记在簿上。


3、 嗅觉敏感


或有人澡,天下的事多着呢?应怎样选择记取呢?

编剧取纳材料,当然不可以“有杀错,无放过”滥取的。编剧要培养本身对行业的“嗅

觉敏感度”。一件事物呈现眼前之际,编剧的脑袋,随即会“嗅”到这件事物的“可用性”,亦可以嗅到这件事物的“启发性”。非专业编剧看电影,可能被剧情吸引着迷;专业编剧看电影,却被该电影的导演及编剧的技巧吸引着迷。一边不断吸收他人的技法,一边比较自己的构思,这是专业编剧敏锐的“嗅觉”了。各编剧有各人的“嗅觉”特色。甲“嗅”到人物性格的巧妙塑造;乙“嗅”到情节细腻的安排。甲乙都会各取所需,丰富脑海中的资料库。


我经常说:“职业编剧不可以依赖灵感,却可以依赖敏感”。守株待兔等待“灵感”来到才可以动笔,除非有神仙肚子。职业编剧须养成长久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养成这种敏感的“嗅觉”本领的。时时紧记观察、研究乃编剧的要务,慢慢养成吸收材料的习惯,也慢慢的增强“嗅觉”的敏感度。一天廿四小时,包括睡眠中梦境,都是写作的材料。本身的喜怒哀乐爱恶欲,都会变成日后剧本上的感情。


4、 怎样设计人物


未落笔写情节之前,先要设计好剧中人物(即使有上佳的情节在手,开始时,亦须搁在一

旁,花时间先搞好人物性格的设计)。


传统的做法,要替每一位剧中人物写下他的“小史”。当如真真实实的人物般写他(她)的一段“小史”。


“小史”可分为“物理方面小史”、“社会方面小史”、“心理方面小史”。


(1) 物理小史

*性别

*年龄

*高度、体重、发色、眼色、肤色、体形、体态、健康情况、不正常之处、遗传等等。


(2)社会小史

*社会阶层

*工作历史

*教育程度

*家庭历史

*智商

*社会历史

*嗜好


(3)心理小史

*心态

*道德观念

*野心

*情绪

*脾气

*态度(对各方面的人和事)

心理症结

*迷信

*幻想等等


写人物小史不是太花时间、太琐碎吗?编剧未必可以利用上述的人物资料于剧本中,

岂不是白费时间精神吗?

不会的。编写、构思、商议设计剧中人物是最重要的准备工作。透过这项工作,编剧对

剧中人物了如指掌,就像他的一位亲戚,或者他的一位老朋友般。试想:剧本中的人物,是编剧的“婴儿”,编剧怎可粗枝大叶地认识自己的“婴儿”呢?一位不甚熟悉的朋友,很难详细说出对他的感情。编剧对剧中人认识不透彻,怎样可以写出活龙活现的角色呢?


(4)投射法


当构思、商议、编写剧中人物时,其实作者内心会找一个同类型的形象做样板。编剧也可以用“投射”方法,把熟悉的一个人物,投射在剧中角色身上。一九七三年,无线电视台拍摄一套处境喜剧“七十三”,创作主任许冠文就用他的父亲,许世昌先生作为一个“模特儿”,好让编剧有一个“投射”的对象。有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做“模特儿”,编剧的构思工作容易得多了。“依样葫芦”绘画出一个人物形象来。


编剧要注意,把“模特儿”一模一样搬到作品中来,人物往往缺乏典型意义。编剧的技巧,不是“照抄”,而是发掘、改造。





5、 什么是“人物的典型”?


让我先说明这一个概念。

典型的意思,指那个人物可以代表某一类人物的共性(也称普遍性、通用性、共性)。写

一个残暴的君主,这人物集秦始皇、明太祖、元顺帝等等暴君的心理,观众看到这一个人物,马上接受“暴君”这个典型的观念。他一言一行,使观众察觉到“暴君”之可耻可笑的性格。寻找“典型”,作者要有深刻的观察力、分析力、概括的能力。透过作者的设计,这个“典型人物”便有思想,有内容,并非凭空捏造的一个只具躯壳的人物。


单有“共性”,不能写活一个人物的。除了“共性”之外,还需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所谓“个性”,就是他与同类的人物有不同的、独有的地方。由他独有的“个性”,再表达出典型的“共性”来。


用“七十三”一剧的一家之主老陈作例。老陈是一个销售电器的小白领。他在年青的时候,当过小兵,做过“排长文书”、“证书的军医”。他职位低微,但有领导指挥的欲望,家中的妻子和两个儿子,都成为指挥的对象。很多同类的都市小人物,与老陈有同一心态,同一行为。而老陈却又有他自己的“个性”。他不敢指挥媳妇,也经常受到两个儿子的讪笑。在很多场合之中,他要自己的立场、思想,却又与时代脱节,引起笑话。


比较原来的“模特儿”许老伯,他和老陈只有“共性”相同。想当年威风八面,不肯承认与社会脱节,唯“个性”则大大不同了。许老伯处理家中矛盾的事时,不似老陈。老陈容易妥协,容易被取笑,容易自食其果,许老伯恐怕会强硬多一点,不认低威多一点哩!


故此,编剧在厘定人物性格的时候,必须兼顾“共性”与“个性”。搜集愈多可能发生的“反应”,再“提炼”剧中人的性格来。设计性格时,假设一些日常生活可能接触的事,当这些事“冲击”剧中人物性格后,估计“他”作什么反应。“估计”并非凭空估计,而是须依着早定下来的资料,“社会小史”、“心理小史”的材料而“估计”。反覆多次的“试探估计”,作者能深入认识所创造的人物。一如认识我们的亲戚朋友,是经过“冲击”,经过“利害”冲突,才见到活生生、真情实感性格的呀。

 

(四) 戏剧中人物有什么特性呢?


每一个主要角色写了“小史”之后,作者有了最原始的写作材料。这些材料却未可以安

排“上场”,尚要“加工”、“打磨”、“改良”的哩!


设计戏剧人物时,心里存有一个要求:往后的剧情,便由他们带出。这是“根基”,又像“种子”,最明智的做法,乃把“根基”预留充足的“支撑力”;把种子赋与丰富的“发展力”。


1、 绝不平凡


故此,人物不能平平凡凡,需要充满不平凡的特性。平凡的事,平凡的人,平凡的处境

只是日常生活的现象。观众看戏,目的就要看不平凡的事,不平凡的人,不平凡的处境。

戏剧把生活中可能发生不平凡的事、人、处境有系统地、浓缩地表现在观众面前。编剧设计人物(无论主角、配角),都要有不平凡的一面。我们通称为“传奇人物”。传奇者,是与平平庸庸,毫不稀奇相反。观众期望有出奇不意,合乎情理的事、人、处境发生。一个循规蹈矩的警察,每天上班下班,工作吃饭拉矢有啥好看?若赋予他的性格一种坚毅不屈的精神,无意中卷入一宗国际大盗掳劫金库的大案中。他如何单身勇智兼施,歼灭比他力量强大百倍的贼人。这是不平凡的小人物,做了一件不平凡的大事。不平凡的小人物,有不平凡的身手,不平凡的智慧,才可应付极之不平凡的遭遇。编剧准备这些不平凡的“基础”,不平凡的“种子”,好待将来大笔大派用场。


读《三国演义》便知黄巾起义,天下烽烟四起,平凡的小人,那可以写入小说。不平凡的刘备、关羽、张飞、曹操、诸葛亮,就在不平凡的大时代,做一番不平凡的事来。


2、 建立关系


个别人物设计完成后,编剧宜把视野扩大,扩大层面去看人物之间的关系。再下一步去

看人物关系的发展。


人物的关系是构成剧本的一个主要元素。了解人物关系的重要性,让我先剖开戏剧的构成,让大家看看戏剧“内脏”的真相。


戏剧就是描写冲突。戏的本质:就是冲突。人类有一个“本性”,很希望看到冲突与和谐。人生之中。构成冲突的条件实在不胜枚举。透过大大小小、简单复杂的,引发出和谐。没有战争的冲突,哪有和平的和谐?没有恁心的冲突,哪有深爱和谐?


3、 关系冲突


戏剧之中,经常采用的冲突,可分为三类型:


(A)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与人之间可冲突的地方太多太多了:利害的冲突,信念

的冲突,信仰的冲突,性情的冲突,是非、善恶、美丑的冲突都是。编剧的技巧,是把这些冲突有条有理,有系统,有组织,有因果,有意思地“说”给观众听!


除了大部分戏沿于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外,也有人写:(B)人与自然的冲突。自然指环境、鬼神、宇宙,一切非人为的对抗体。


也有写:(C)自己与自己的内心冲突。良心和欲念的冲突,信仰与信念的冲突。


大多数戏剧都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故此,人物之间的关系,便甚为重要了。人物与人物的冲突,最基本的戏剧元素是:对立。有了对立,才引起矛盾。通常利用正面人物表示作者的正确思想、肯定的价值观;用反面人物来表示作者反对及否定的价值观。





4、 尖锐对立关系


用最简单的四个字形容,叫“忠奸分明”。“忠”“奸”代表极端不同的位置,是极其鲜

明的对比。“忠”和“奸”的关系,就是对立的性格,正面和负面的关系。两种关系相遇,除了“忿争”之外,别无他法可以相处一来。两极不同引发的“忿争”,便是观众要看的戏。


编剧处理一大群人物关系第一步,须要安排最矛盾、最极端、最尖锐的一对(或一群相对)的冲突关系。这是性格关系的中心,其他关系,可由这关系衍生的。或者会问:是否戏剧必须有忠、有奸呢?一部爱情故事,忠奸未必分明呢?


所谓“忠”“奸”,未必指价值上的差异,而是一种对比。罗密欧与茱丽叶相恋的故事,罗密欧家长,茱丽叶家长都未必尽是“奸”。家长之间的仇怨,却是阻碍这对男女相爱的阻力。我们可以看作:两人相爱是一面,反对人相爱是另一面,是极端的另一面。有了两面的对峙,冲突、矛盾便发生。要是没有反对的势力,罗密欧、茱丽叶可以相爱,毫无阻力,有什么好看?不过是一部美丽的图画,浪漫美艳的纪录片而已。


对立的关系确定之后,可以着手铺排辅助对比的关系。戏剧是讲究简洁浓缩的,设计人物,应该源此原则。戏剧出现的人物,必需对戏产生作用。换句话说:是必需的人物,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物。每一个出场的配角,都应赋与他(她)一个任务,是用来衬托主角,反映主角的。而主角在剧本结构上的任务,是用来衬托主题,反映主题的。每一个配角间接与主题结上关系。


5、 各类人物


传统的人物理论说:主角应当是“尽是人物”;重要配角,应是“性格人物”;次要配角,

应是“类型人物”。


“心理人物”是作者应该细意描写他们心理状况的人物,主角的心理影响他的行为。作者利用主角的思想、行为,表达他要说的话。


“性格人物”是代表某类独特性格的人物。作者主要描述他性格的特征,让他协助带动剧情。这些性格是鲜明的、易见的。如果用“刘备过江招亲”说“性格人物”,赵子龙便是很明显的一个例子。赵子龙勇猛威严,年青有为,使到东吴一班大将惊惧天他的威势,一个英姿勃发的性格,衬托起整段故事的趣味性。


“类型人物”指共性为主要性格的角色。例如某类媒婆、傻小子、机灵丫头等。他们没被刻划成有个性的角色,是一类大家常见而易懂的性格代表而已。


6、 人物关系表


转回说人物的关系上。现在的导演喜欢编剧用图解文莱绘画出全剧“人物关系表”。编

剧首先要找一个中心人物―――男或女,或两位一起,然后从中心人物展开关系线索。每一条关系线,说明与主角的社会关系,例如父子、夫妻等,也会说明主角与他们的感情关系,例如恩人、仇人、情敌等。


由主角出发到其他角色关系里去,其他配角与配角之间的关系,也会连接起来,亦以他们的社会关系、感情关系作出说明。


这是一幅很简明的关系图表,一目了然。编剧常常忘记的,或在图表中不能详述的,还有几点。我特别提出来一起研究。





7、 人物关系表要点


*人物的关系,无论是社会关系、感情关系,都应该以主角(们)为核心。关系

远离主角(们),就易成遥远的旁枝,与主干分散太开了。


*不要建立太多、太复杂、纠缠不清的关系网,即使颇长的电视连续剧集,关系网太复杂,编剧易挂一漏万;也合观众消化不良。


*人物的关系并非固定在一个层面上。人物的关系应该带领着情节推展。换句话说:人物的关系有先后时间性。早期是同学,后期是夫妇;早期是对头,后期是密友。社会关系不断变化,感情关系亦宜有所变化。记着,感情变化不应无迹可寻,内里必有原因。原因就是不平凡的事情,也就是戏的曲折处。关系表宜注明时间,早段的关系,末段的关系得说明清楚。


*配角与配角的关系,不可以喧宾夺主。他们之间产生的剧情,不可以遮盖了之间、主角与配角之间的关系。否则,剧情就失去主干脉络,观众亦无主线可供追随了。


*关系网络有逻辑根据。关系有一定的法则,感情关系也有规律可循。不平凡的关系,可引申成冲突的关系。嫂嫂爱上小叔,人伦关系不会容许,内里有曲折奇情的原因,言之成理,便是一节好戏;深爱情人,又痛恨情有,在感情的规律上是矛盾的,如果其中有因有由,有理有情,便又是动人的情节!最忌没有理由没有逻辑的关系,不充足的理由必难以令人置信!此乃犯驳的源由呀。


编剧制图表之前,宜再三考虑主题、人物、故事、结局才好下笔。图表是未来剧本的“胎”。胎型欠稳,影响他日“婴儿”的面貌。

 

(五)表现人物性


现在,让我们研究剧本中如何表现设计好了的人物。

编剧最大的任务,就是如何在剧本中表现主角、配角的性格。剧本不同小说,小说可用作者描述的文字,一一细意描绘主人翁的性格。戏剧却不用描述文字表达,要观众看到剧情去了解主人翁。


1、戏剧全靠动作


所谓剧情,就是“动作”和“语言”。

“动作”在戏剧上的解释,并不局限于“活动的作为”。戏剧中的“动作”,是角色上行为表现,亦同时是心理表现。唯这些表现,都是在“动”中表达。“动”是一切的活动,没有“活动”,没有“动作”就不是戏。没有观众要看没有动作的戏剧的(十多年前,有人曾拍摄一个人在睡觉,由他睡至醒达数小时,谓是实验电影!睡眠严格来说,可以说成“动作”。这是没有变化的动作,最重要是没有意志与动机,这部“电影”并不可说是戏剧,是纪录片而已)!


用什么方法使人物性格浓缩而简洁地、精辟地表露在观众眼前呢?

答案是:突出人物的意志与动机。


2、突出人物意志与动机――性格坚强


上文说过,编剧(或整剧的负责人)决定主题。主题透过主角的性格来表露,编剧要以主题思想维系主角的意志与动机。


戏剧要有吸引力,主角的意志就要坚强。观众明显地、潜意识地, 要求主角的意志极为坚强,能以坚强的意志贯串全剧的冲突。主角本身有强烈的意愿,在剧中斗争,有决心毅力胆色,为主题斗争到底。或有人认为“斗争”两字,是否适合于全部戏剧?有些戏剧,并非火辣辣的打生打死的。“斗争”不是指狭义的“斗争”,是广义的“斗争”。戏剧就是冲突。在冲突之中,必有相对的两面。斗争者,就是全身投入冲突之中,使性格在斗争之中显现出来,使剧本的主题,从冲突斗争之中不经意地显露。一个性格薄弱的人,不愿在斗争中死缠烂打,一早投降、一早妥协的人,岂能带来戏剧性的故事?岂能鲜明的表现主题呢?

《编剧理论与技巧》一书,引了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主角斗争的性格。他的“斗志”,他下的决心(动机),使到戏剧性浓郁,观众被戏吸引得牢固。作者用“宋江杀惜”的主场来举例。


宋江知道阎婆惜他的公文袋,亦知道公文袋里的梁山密信是不可以洩露的。如果阎婆惜是他亲爱的太太,剧情就没有冲突了,落在阎婆惜手中,她会替宋江保密。可是阎婆惜并非贤妻,观众知道她与奸夫通奸,迟早要和宋江决裂。适逢宋江与阎婆惜将会冲突的时候,阎婆惜拿到宋江痛脚,一只可以杀身的痛脚。观众意味到“好戏”便在后头了。“好戏”者,就是宋江如何与阎婆惜发生冲突,这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是势所必然的。观众要看宋江如何处理这冲突,阎婆惜如何利用这冲突。


这是作者安排的冲突环境。安排得巧妙,“戏味”油然而生。


宋江的意志,即他的决心,观众一清二楚。他的动机:要救朋友,也救自己,观众也了如指掌。冲突开始,宋江处于下风了。观众处于下风的宋江行为及语言里,见到他的性格。他屈辱、他低声、他强忍(都是戏剧动作),反映他意志坚强,为求取回公文袋与阎婆惜争到底。阎婆惜的性格也从她的意志(她的心理状态)和动机(行为)上见到。她得势不饶人,把一直处于下风(弱小妇人,通奸淫妇)的姿态,瞬息间变成处于要协者的姿态。编剧从了解这位少受教育、生性泼辣妇人的心理,写成剧中的“动作”。一副小人得势的嘴脸,嚣张野蛮的性格,毫不饶人,“使铜银夹大声”的言语,尖锐地和宋江进行“斗争”。阎婆惜的心态,也是“坚强”的。宋江的“坚强”,阎婆惜的“坚强”,冲突注定激烈,观众欣赏戏味的心愿也愈浓郁。尖锐而不能化解的冲突中,戏剧危机与悬疑产生了。怎样“收科”呢?此时观众会“期望”“收科”的方法。


宋江的情绪渐渐高涨。直至发现了“刀”这件物件时,获得观众同情的宋江,举手宰杀阎婆惜的“动作”(即是宋江的意志、动机),获得观众“心理上的支持”。也可以说:戏剧发展到的顶点,编剧已把宋江杀惜的情绪,溶入观众的意欲里。激动的观众,甚至可能高叫剧中人“杀了她,杀了这淫妇”!编剧至此,算是十分成功了。


从这个例子看,设计性格强烈的角色,放进适当的戏剧处境中,即会有“戏”出现。要求角色性格强烈,须赋与角色单纯、准确、清晰、有目的、有运用潜能的性格;并煽动这个性格的情绪,使之高涨,戏就易于发展出来。


在编剧技巧中,常用“煽情”两个字。所谓“煽情”者,就是编剧煽动观众的情绪。煽动观众的什么情绪呢?煽动观众的感情,包括观众对角色的同情心、爱恨心,粤语谓之“肉紧”。观众的情绪被牵起了,“肉紧”起来,即是刺激了他们的官能与思想,这就是“吸引之道”,“好戏”的原因。





3、强调人物性格的感情


因此,编剧给与角色的,最重要是他(她)的感情。编剧要写的,是角色强烈的感情,不是写他的理智。因为强烈的感情,才可以感染观众,激动观众,使观众的感情、情绪同时被煽动起来。观众看主角人物时,同时要看到他的意志坚强,他的动机明显。他的心理、行为,亦要清楚不含糊。


传统揭示人物性格和编剧方法有几种,编剧宜记取采用。惟最重要的原则是:戏剧是由角色做戏出来让观众看的,观众不是看剧本文字的,也不是听编剧说故事的,一切以看到戏剧动作为主。


4、以戏剧动作表达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周围的人,也许发现一个道理:认识别人是从他们的行为处认识得比较清楚。最浅显的观察方法,是从他的外貌着手。一般而言,相貌、穿着、小动作、走路姿势、谈话姿势、工作姿势等等,都不经意流露出这人的性格的。日常生活中,“扮相”给与这人物百分之五十印象。在戏剧之中,“扮相”却可以超过百分之五十。


深入一点认识别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俗语说“日久见人心”,在平淡的日子之中,需要的时间会多。在充满矛盾、冲突、利害的环境里,会加速对别人性格的认识,此所谓“患难见真情”也。


在浓缩的时间里,电影观众没有太长的时间来了解角色的性格,编剧须明显地介绍角色性格给观众知道。于是,角色一进场,便要经“考验”,经“患难”,经“危机”,经“冲突”,经戏剧元素来表现他的性格。安排一宗戏剧性浓的遭遇,观众可看到他的性格主要部分。在极短的时间内,角色就为观众所熟悉了。


香港电视剧“网中人”, 有一场小小的戏,目的是利用戏剧动作介绍一个重要角色---阿灿。阿灿是逃亡到香港的大陆青年,他的文化、教育、趣味都与香港土生土长青年脱节。他的性格中,充满了自卑、自大,不甘心让人耻笑为“大陆仔”,没有洋化城市潇洒的青年。这是很典型性的人物。当年香港观众周围亲戚朋友之中,大不乏这类青年。编剧给与阿灿的,是一个不愿认输的倔强男儿个性。


透过戏剧动作怎样介绍他呢?编剧安排他被骗及被人捉弄的场面。当看完这场戏后,观众已深深地认识阿灿。不止认识,还认识得很透彻,心里马上将他与同类的人比较,共鸣感油然而生。


这场戏写阿灿和人家打赌吃数十个汉堡包。香港居民已习惯吃汉堡包,知道不可以连吃数十个。阿灿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可能连汉堡包也未吃过,毅然“赌博”,香港土生土长的青年,没有人愿意打赌的,唯有“大陆仔”,才有此傻劲“胆量”。阿灿吃数十个汉堡包就是“戏剧动作”。“打赌”、“夸言胜利”也是“戏剧动作”。透过这些“戏剧动作”观众认识这个大陆仔的自卑、自大、愚昧、与文化脱节、不甘心为人耻笑等等心理,也看出他的意志和愿望。这是利用“行动”来描写上述一切,也是戏剧的“笔墨”。不费语言,不费文字,观众便领略到编剧的意图。


5、以台词、语言表达


对白是发明了有声片之后,在电影电视剧本中的一项表达方式。

俗语有说:“言为心声”。日常生活中我们认识一个人,听他一言一语,对他产生印象。

戏剧里的语言,占了剧本很大的篇幅,下文有专题讲述。而这里只讲,利用对白可以描写角色的性格。


看《金瓶梅》书中写潘金莲与武松的一段对白。

潘金莲(独白):“我今日着实撩斗他一斗,不怕他不动情。”

莲:叔叔寒冷。

松:感谢嫂嫂挂心。

(莲接过乩笠儿)

松:不劳嫂嫂生受。

莲:奴等了一早晨,叔叔怎的不归来吃早饭?

松:早间有一相识请我吃饭,却才又有作杯,我不耐烦,一直走到家来。

莲:既恁的,请叔叔向“火”。

松:正好。(坐好)哥哥哪里去了?

莲:你哥哥出去买卖未回,我和叔叔自吃三杯。

松:一并等哥来家吃也不迟。

莲:哪里等得他!(酒已拿来)

松:又教嫂嫂费心。

莲:(敬酒千娇百媚地)叔叔饮满此杯。(武松一饮而尽)天气寒冷,叔叔饮过成双的盏儿。

松:嫂嫂自请。

莲:(满带春意,酥胸微露,云鬟半躺)我听得人说,叔叔在县前街上养着个唱的,有这话么?

松:嫂嫂休听别人胡说,我武二从来不是这等人。

莲:我不信!只怕叔叔口头不似心头。

松:嫂嫂不信时,只问哥哥就是了。

莲:呀,你休说他,哪里晓得什么?如在醉生梦死一般,他若知道时,不卖炊饼了。叔叔且请杯。

 (潘金莲连饮三杯,哄动春心,武松知了八九分,并不兜揽)

莲:(在武松肩上一捏)叔叔只穿这些衣服,不寒冷么?

 (武松不自在,不理她,潘金莲拿起火钳拨火)

莲:叔叔你会簇火,我与你拨火,只要一似火盆来热便好。

 (武松焦燥)

莲:(看不到武松焦燥,丢下为钳,拿一杯酒来,自呷了一口,剩下半盏酒,看着武松)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儿残酒。

 (武松信手夺过来,泼在地下)嫂嫂不要恁的不识羞耻。

 (武松把手只一推,争些儿把妇人推了一交)

松:(睁起眼)武二是个顶天立地噙齿戴发的男了汉,不是那等败坏风俗伤人伦的猪狗,嫂嫂休要这般不识羞耻,为此等的勾当,倘有风吹草动,我武二眼里认的是嫂嫂,拳头却不认的是嫂嫂。

莲:(通红了面皮)我自作耍子,不值得便当真起来,好不识人敬!

 (潘金莲收下家伙,自往厨下去)


透过潘金莲勾引武松的一段对白,可以很明显地描写潘金莲、武松二人的性格和心态。

全文不译作白话文,读者心里盘算现代口语化,也觉十分生动的。


舞台上早期用独白,、旁白来表达角色的“心声”(性格的内心活动),是很简单的方法。

可是,接近生活的电影、电视剧,用独白、旁白表示“心声”似乎不大自然了。其实电影电

视剧所在的剧场已扩阔了许多许多,编剧想表达角色思想行为的地方也很充足。不妨多作设计,利用戏剧动作或其他方式表达,观众看起来觉得自然很多的。


6、 以其他媒介表达


“媒介”并不狭指传媒体,其他剧中人也是传媒体。生活之中,我发们认识一个人,可

能从别人的讲述获得资料,俗语有云:“久仰大名,如雷贯耳”,中的角色,未必全靠实体形象出现,也会以“虚体形象”先出场的。透过旁人,如配角先向观众介绍,绘述有形有色,出场效果同样有力。当然,凭其他媒体的“宣传”“反宣传”而使观众获得的资料,未必可窥全貌,只属辅助方式。“耳闻不如眼见”,角色始终以真面具与观众见面最是实际的。





7、 以“出场”“入场”小节表达


介绍角色出场的传统做法,戏曲中以音乐锣鼓的声势,衬托角色的地位。戏曲中,贵人

出场,仪像队先行,随行人队的规模,也明示了尊贵的身份。在地方戏曲古老排场中,角色走到台前,向着观众自我一番,才进入演出。


未必每位观众都早知到剧情,早认识人物的,剧中人是观众“新”认识的朋友。出场自我介绍,是角色会见观众最直接的方法。电影电视,甚至舞台剧,已甚少用完全不讲究技巧的介绍人物方法了。现代编剧,需要从“旁敲侧击”中,利用角色第一次出场的小节表现他的突出的性格,也是最关键的性格。例如要描写角色是粗心大意的人,一上场,可能已经穿错了太太的外衣。这是出场的一个小节,小节动作中喑喻很多笔墨才能形容的事情。小节要观众一看便明,“暗喻”不可模棱两可,不可转折高深。


“人物出场”在戏剧技巧中是相当重要的,编剧要懂得运用这种技巧。


8、 第一印象


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陌生人,他对你产生最深刻的是“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最使人

难忘。非但人如此,陌生的地方,陌生的物件,陌生的声音,“第一印象”都是最深刻的。戏剧讲用经济的手法,浓缩的手法表达,“第一印象”的效用,最是经济浓缩。


上文已经说过,戏剧的主题是透过主角的遭遇、感情、戏剧动作来表达的。而主角的性格,便是带动剧情的发动机,是以主角必须在戏剧的最先部分上场。“最先部分”难于界定,总之应在戏的前大半期应该出场了。


编剧心中有一个分寸,安排角色必要鲜明地分别主次。主角的出场一定要比配角的出场更有分量。编剧设计主角第一次出场时,场合、时间、所发生的事情,都应有浓厚的戏剧性。主角最重要的性格,应在此处显现。他的面貌、形象、关系着主题思想的性格,应一并介绍,不落釜凿痕迹地介绍。


配角,与如上文提到,一切的配角,都为了主角(主题思想)而存在于剧本之中。他们都领有“任务”,或是烘托主角,或是反映主角,或是连系其余角色,配角的存在归根到底依赖着主角。编剧设计配角出场时,要照顾到宾主位置,不可喧宾夺主。


无论设计什么角色上场,都应注意观众的感受。编剧是创造角色的“上帝”,他对角色了如指掌。可是看戏的人,并非编剧,他们是普罗大众,不要以为编剧知道的,观众也知道。为观众着想,从他们“一无所知”的角度去介绍角色,才不会缺漏。无论以“实出场”、“虚出场”介绍角色,交待都要鲜明。也许会问,编剧要制造悬疑气氛,介绍角色出场,可能故弄玄虚,使观众暂时摸不着头脑,然后才慢慢揭露真相。


这是布局的一种技巧。要留意一点,人物出场是观众“第一印象”,故弄玄虚只是手法,应该迅速揭盅。“玄虚”者,亦是描绘性格鲜明的技术,节不可舍本遂末,为“玄虚”而失却了给与“第一印象”的企图。


9、 马上带来“问题”


主角出场之后,并不是就此“完场”。编剧马上要使观众有一种感觉:“好戏就在后头”

哩!故此,主角出场之后,马上带来“问题”------推动整个剧情之问题-----剧情因主角来了,产生变化,引起戏剧的开端。桃园结义,刘、关、张三位主角出场,结义之后,有什么好戏随之而来呢?马上在引出打黄巾贼的戏文。


王允设计诛杀董卓,正一筹莫展时,侍婢貂婵出场,她原有关心国家安危之心,借拜月来表明心迹。王允灵机一触,巧施“美人计“,把貂婵分头介绍给董卓、吕布二人,引动父子二人争风吃醋,制造内乱。


王允无计可施,是作者布下貂婵出场的伏线,也是烘托她出场的布局。镜头一转,貂婵拜月,马上介绍这位美女的心态(关怀汉朝兴衰),表达她的性格,坚定献身救国的立场,也同时她痛恨国贼董卓的情绪。可是小女子苦无良策救国杀贼,满怀抑郁之情,只能向天禀告。这时“问题”来了。貂婵真的不可能救国除奸,为国为民贡献棉力吗?问题也马上获得答案,不是。王允灵机一触,观众领略到问题有“下文”了。“下文”者,戏来了。什么戏?貂婵与董卓的冲突,貂婵与吕布的冲突,重卓与吕布的冲突,一直向爆炸点进发,每个冲突都不可以妥协,不可以缓和。忠臣与奸臣之间的斗争,也是不可以调停。貂婵一出场,各类冲突的“幼芽”便开始滋长,戏便顺利展开,一直斗到完场为止。观众看戏之乐趣是看冲突如何发展下去,卒之弄到什么田地。可敬可爱的性格(人物)好何获胜,可恨可憎的性格(人物)如何衰落!


主角出场,马上带来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宜再三思考认识。至于角色的下场,剧作家认为与上场同等重要,也是人物表现性格的大好机会。这里说“下场”,并非完全指该人物的“收场”,而是说角色在离开“舞台”,在段落结束前的表现。


再用吕布被曹操捉着,白门楼被斩前的一段作介绍。


吕布请求刘备替他说情,他不知曹操心中的打算。吕布认为刘备在曹营之中有一定的说情能力。刘备听了吕布的要求,只是略略的点了一点头(在三国启示录中,已指出刘备的点头是非常“缩骨”(取巧)的了。刘备点头,办代表他明白,知道吕布的意思。刘备并没有答应,用语言吕布一定尽力挽救。)结果,曹操听谋臣之建议,当席缢杀吕布。吕布被拉下城楼时,指着刘备大骂:“你这个大耳牛,竟然忘恩负义”!注(一)吕布在“下台”之际,吐出了他内心的语言,从恳求刘备至怨恨刘备的变化中,观众认识到他的性格。吕布为人,唯利是图,有利益,可以认贼作父,没有利益或失去利势,便露出真性情,破口大骂。


附带一说,《三国演义》以“刘备点头”一个动作,表示出刘备极富机心的性格。平凡的人,可能一口拒绝吕布的请求,或者奸诈地虚与答应。惟刘备性格是“模棱两可”(狡猾,点头之中,大有“学问”)。刘备不平凡的“戏剧动作”,显示出他不平凡的个人性格。





10、以布景道具灯光烘托


古语有一句:“见微知著”。编剧可借角色客厅的陈设,角色所用的道具,来描写剧中人性格。美国片“回到未来第一集”开场的时候,镜头指向一所摆满大大小小时钟的客厅,时针到达七点时,所有闹钟都响了。见一罐狗食物从滑轮滑下,机械手抓紧,然后被开罐机打开盖。机械手倾倒罐头,食物流到一个塑胶盆内,一只大狗便上前进餐。一连串道具的机械动作(也是“戏剧动作”),使观众对屋主人的性格产生好奇心。他一定是个古灵精怪的科学家,他发明的东西顶有趣的哩(伏下时光仪器的线索)。


同样,在美国片“教父第三集”中,导演用很古旧而华丽的布景,用名贵的油画、家具来烘托出“教父”米高的口味,他混入上流社会的长久历史,和他神秘莫测的性格。


至于运用音乐,灯光等等,编剧宜作提议,这方面是导演的工作。下文亦会专论导演和编剧之合作关系。


11、以对比突出


对比在戏剧中是非常重要的技巧。诗经的作法中,已提出有“赋”、“比”、“兴”三种描述方式。“赋”是平铺直述,粤语说:“有碗数碗,有碟数碟”。编写戏剧,“赋”法常应用。或者有人认为:平铺直述太闷了,表达任何情况、意念、人物语言时,都不宜用直接描述的方法。编剧不懂利用直接描述方法,只因为学艺不精罢了。这产简单而难精巧的方法,要储藏很多素材,平铺直述起来才有趣味。“比”就是对比。对比是表达两件东西的不同特性,使观众看了之后,内心产生比较的认识。“上海滩”创作初期,定立了一位英雄的性格,他是许文强;同时也定立了一位仰慕许文强的角色丁力。丁力的作用,是对比许文强。丁力江湖阅历肤浅,对比许文强江湖经验丰富;丁力冲动对比许文强冷静;丁力鲁莽对比许文强细心。描述人物性格时,可利用“兴”的方法。“兴”者,暗喻之谓也。上文所说,用效果、音乐、灯光衬托角色出场,属于“兴”的方法。在英国片“驱魔人”之中,驱魔的老神甫到达受害女孩家时,导演/编剧安排拍摄神甫的背影,强烈的灯光把神甫的影子打得长长地盖在房子墙上。这是一种暗喻。观众不用解释,能意味神甫的功力与魔怪的邪法必发生强烈的冲突,好戏就在后头。


“赋”、“比”、“兴”三种基本描述方法可利用于戏剧动作、语言、情景等情况中。


12、交响乐团的启示


设计一群人物性格,不可能于一两次的思考过程中可以完成,正如一队交响乐团,可能由百多位音乐家组成。总指挥选定多少主音音乐乐器,多少辅助音乐乐器,决定如何结合,如何分工。每一组,甚至每一件乐器,都有自身的作用。全队须极度统一,衷诚合作,才能使演奏的乐章获得最佳的诠释。严格组织的交响乐团,不会出现滥竽充数的乐手。


编剧像交响乐团的总指挥。当他思考设计一群人物时,就要考虑他们的独立性格,同时也考虑他们的合群作用。人物之间发生关系,产生剧情。一群人分开宾主(重要性)后,要设计对比,设计反映,设计烘托的关系。同时最重要的,是设计矛盾、冲突、斗争的关系。一群人物之中,不必有同样的性格,戏剧讲求浓缩。一群人物之中,不可有多余的性格(完全与戏剧发展扯不上关系的人,即使性格多么鲜明突出也不能存在),戏剧讲求集中。一群人物之中,不可有昙花一现的人物(开始时出现,忽然无缘无故消失,观众猜不出来龙始末,也不能存在),戏剧讲求完整。一群人物之中,不可以有暧昧人物(性格难以捉摸,始终没有适当理由出现,也不产生戏剧作用的人),戏剧讲求清楚易于明白。


古代戏曲人物群中,差不多把人物性格分了类别。有所谓生、旦、净、丑。现代的语言,即分了男主角、女主角、男女配角、性格角色、奸角、丑角等等。性格的距离大,分别的细节精细,是设计一群人物的秘诀。


13、“化学作用”


有人提出一个很有趣的名词,叫做“引发化学作用”。戏剧“化学作用”与真正的“化学科学”没有关系。这句话说明:性格与性格相遇,要安排他们的关系可以引起很大变化的可能性。编剧设立一群角色,思考某一个性格遇上另一个性格时将会产生什么“变化”,犹如两种化学物质混和时,会产生什么“化学作用”般。


《三国演义》中含有大量戏剧特性(故此由此衍生的戏剧故事也很多),作者安排诸葛亮机灵多智的性格遇上自命雄才伟略、智谋显赫的周瑜时,读者(观众)马上感觉到,两个性格相遇会产生连场好戏。诸葛亮的性格碰上周瑜的性格,属一山不能藏二虎之局,所谓“化学作用”便产生。“化学作用”不只是一连串的变化,也引至“后遗”的变化,带动以后的剧情。变化出人意表,合乎情理,便是戏之所在。


一对不发生“化学作用”的性格碰在一起,必然沉闷,即使“化学作用”轻微、短暂,亦一样沉闷。能够发生强烈变化的性格,必是极端的。不可妥协的。俗语所说:“死对头”、“冤家”、“势不两立”、“你死我亡”、“有你无我”的性格。在情境而言:即是“绝地”、“九死一生”、“背水之战”、“千钧一发”的情境。一如白血球遇上细菌,悍猫遇上狠鼠,正派遇上邪派,除“你死我亡”之外,别无他法可平息,可解决的了。


有人会问:“编剧是否设计一群剧中角色时,每一个角色都须彼此对立呢?”当然不是。对立面应放在主角性格的对面。对立的东西,可能是制度,是思想,是一种价值等等。然而,制度、思想、价值等等都是抽象的名词,没有血,没有肉,也产生不到实质的斗争,落实处全靠人物,应用人物代表一切抽象的概念。不对立的性格,可能是同一阵线的同志和朋友,即使同阵线的同志朋友,也可以产生对立。不同的脑袋,对事物的了解认识不同,有不同的思想反应,也会产生“对立”的“斗争”。大前题调协,小枝节分歧,分歧也是对立的一种形式的。最重要是沉思的地方宜放在与主角正面对立,发生最尖锐、最不能妥协的对手性格身上。


14、如何设计对手


(如果主角称之为忠角,对手就是奸角,可是有些情况,未必是价值中的“忠”、“奸”分别。故此,为方便理解,我作“对手”这词语。)编剧理论家曾确实地讲了一句:“没有对手(相反的性格),就没有戏剧。”“没有斗争,也没有戏剧!”


成为主角对手,不可以是平凡之辈,不是随便一种性格可以担当“反派”这个重任。“反派”的性格同样要坚强,要感情丰富,要有激烈的情绪,不肯妥协,充满野心。“反派”要从心理上、行为上绝对反对编剧赋予主角性格的价值思想。主角讲仁义,反派讲功利;;主角讲仁慈,反派讲残忍;主角赞成的,反派必反对。


或者会问:天下间岂有完全一百八十度相反的性格呢?多多少少也有点大异小同吧!

不对!


戏剧不是日常生活,“人生如舞台”,舞台绝不如人生。戏剧是经过加工的“艺术”,要观众享受好的戏剧,就当遵从的定律。反派之为反派,注定他必要失败,不论形式上失败,抑或精神上失败。


所以,反派要有的性格,坚持反派的“道理”,并且奋勇地、倾力地、拚命地反对主角。反派并非主角,他的反派性格可以单纯、直接。愈单纯直接,来自他的有压力、反动力愈大愈强。


要描写反派,一定要集中火力在他反动的势力上。没有像样的敌人,没有势均力敌的对手,主角与反派的斗争毫无趣味。反之,反派稍上风,或者暂时得胜,会使观众感到主角所受的压力,发生同情、不值、反抗之心。这种共鸣感,是观众最高的享受。观众与主角同时感到不可抵御千钧一发的反动力量,或破坏力量时,被强烈压抑的心情,就是最后胜利、释放压力时快感的来源。反派压力单薄,主角轻而易举解决反动力,不是戏剧的精彩处,也永远不能把戏剧情绪带入观众心底,是失败的戏剧。


或者会问:某些戏剧或电影,主角本身就是“大奸角”、“大反派”,而正义的角色,反而沦为配角,这是什么道理呢?这些戏剧,电影也不见得没有观众支持呀?


这个问题要分开两个层次解答。


每一类:作者的主题意图是什么?是同情“反派”,认为他违反人情、道德规律的行为是对或是错呢?普遍的做法,编剧透过“大反派”的主角所作所为,批评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即使一切反人情反道德规律的行为带来虚假的名誉、财富,实在“在反派”内心空虚,或者受良心谴责。这是反面教材法,宗旨仍然是善良的,“大反派”是入地狱的魔鬼,让观众见到他最后精神受苦的过程。


而第二类:作者并没有批判“大反派”的恶行,没有批判,就是歌颂。观众不可能认同违反人情、违反道德规律的行为是可以歌颂的,也没有可能觉得有意义。如果说“好看”,可能只是官能刺激上的直接反应。要知道:电影这种媒介,不一定表现戏剧,也许是刺激官能的“连环图”。如何做刺激官能的连环图,不在此书范围内吧!


或者,有人以为,主角的“反派行为”是对社会的控诉,间接对做成这些“反派行为”进行批评,使观众思考“反派行为”的成因,正控诉做成“反派”的主凶哩。如果有此企图,作者应该明显地说明,含糊的谴责、指控,就是不从观众立场出发。使到戏剧主题暧昧,并不是作者应该做的事啊!



戏剧冲突:

 


(一)《坐楼杀惜》的启示


未谈论一部戏剧应如何写起,老鼠从什么地方拉龟,让我先抄写一段“小浒戏”,好让读者看看。这是改编自《水浒》的“坐楼杀惜”。

上文交待宋江忘记取回公文袋,他与梁山泊英雄的通讯,就放在这个袋子中。本来,忘记取的东西,放在自己的睡房,没有什么大问题。睡房中只有最亲密最亲爱的夫人在,还会出什么事儿,问题就是宋江的枕边人并不与他亲密,亦不与他亲爱。读者/观众都知道阎婆惜不喜欢宋江,红杏出场。阎婆惜正要找机会脱离宋江,不是随随便便的分手,是要宋江付出很大代价的分手!


戏剧的精彩处就是:


1、 观众已知来龙去脉,编剧、导演把宋江的性格,阎婆惜的性格,一一刻划出来。观

众“熟悉”作出公断,对他们的思想行为有三数成的准确估计,趣味来自观众一边看戏,一边猜度他们的思想行为,又大部分猜得(大部分指很多描写都是观众期待着的;而小部分的剧情,却出乎观众的意料)。编剧的“天才”,是比观众“想深入多一步”。在合乎情理之下,发展使人惊讶的剧情,这些曲折的剧情,未必是观众能想及的。


2、 观众在台下/幕下/电视机前知道的资料,比台上/银幕中/荧幕内角色更多,更详细。

观众知,角色不知,趣味就衍生了。观众发现“问题”所在,角色懵然不知;观众替角色担心、焦急,角色却未知身在险境;观众发现危机、矛盾,角色仍然未准备去面对冲突,这些都是戏剧带给观众的乐趣,也是编剧、导演故意安排的技巧。


先来看剧本及按语:


宋江:我失落一样东西,大姐可会看见?

惜姣:不错,看见了,不是一只“叫化袋”么?


(按:惜姣用反问的语法,证实她发现关系宋江生命的“公文袋”,暗示她内心已不准备和宋江虚伪的周旋。她发现“公文袋”时,已看过袋内重要的文件,在电光火石之间,决定利用这个发现来恐哧宋江。如其所愿!观众未目击她了现“公文袋”的经过,从这句话中,可以捉摸到她的心理,也可以“嗅”到她准备要协宋江的行为。这是含蓄的暗示,溶入了戏中的观众不难发现。观众会如何从此泼妇手中取回关系着生命的证物?)


宋江:是,是,一只“叫化袋”,快快把还与我!


(按:宋江的戏剧动作是强作镇定。观众要看的,反而是惜姣如何处理这个场面。宋江带戏给惜姣,惜姣领观众入戏。)


惜姣:拿去!

(将袋掷在地上)


(按:观众正估计惜姣如何出手,怎料事情发展得太顺利,她居然掷还“公文袋”。观众心中马上“生奇”,咦!惜姣弄什么玄虚呢?观众即时不会相信惜姣愿意掷回公文袋,事情一定有蹊跷。事有蹊跷就是一个新悬疑,也使观众加深怀疑,感兴趣了。此乃戏味之所由来也。)


(宋江连忙拾起,摸袋内的信件)

宋江:啊,大姐,里面还一锭黄金呢?


(按:这个动作,这句说话,运用得巧妙极了。观众早知袋内最重要的不是那锭黄金,而是“贼信”。宋江不提“贼信”,表示他仍然保留秘密。宋江希望惜姣只发现黄金而不是“贼信”,他用黄金来试探惜姣,这次试探,引起他们之间的冲突,也意味着冲突马上开始。有冲突,有戏焉。)


惜姣:黄金我收下了。

宋江:本是送与大姐买花儿戴的。

惜姣:谢谢你。


(按:观众可以看到宋江流露焦急的情绪,他的话似是不急不燥,但潜伏在说话之后面的情绪,是何等焦急!反观惜姣,轻松地说句“谢谢你”,是何等悠闲,成为一个强烈对比。这对比之下,悬念性加强了,斗争气氛也弥漫四周了。焦点的“贼信”似乎未显现,观众一如宋江的心情,下意识追问“贼信”下落呢!惜姣发现了没有?她一定发现了,她会怎样与宋江斗下去呢?)


宋江:啊,大姐,里面还有一样东西,可会看见?

惜姣:敢是书信?

宋江:嗳,不错,把还与我。

(按:宋江的戏剧动作承着观众的心理发展,直接问“贼信“之所在,而惜姣也不浪费时间,把斗争“升级”,她主动说出敢是书信?她挑起冲突,也暗示她胸有成竹,处于上风。反派要与主角势均力敌,戏才好看,况且处于上风乎?观众内心期望宋江“战胜”,处于下风又如何“战胜”?这又是一大疑问,扣着观众 看下去的趣味!

惜姣:你的书信上面,写的什么言语?

宋江:没有什么言语。


(按:发展到上述剧情时,是编剧最困难的时候。惜姣决心不还信,观众可以猜度到的;她怎样处理不还信,却不易猜度得到,只好看戏。如果马上写她泼辣提条件,发出要协,戏就没有转折。味道是有的,但不是巧妙的安排。编剧故意借惜姣问:“书信上写什么?”把整段戏的最大冲突鲜明地提出来。摆明车马要“搏杀”,“进攻”宋江的力量,明显而尖锐起来。凡戏剧斗争都要迫到“你死我活”的境地,不是“你死我活”,戏不会好看的。)


惜姣:好呀!你私通梁山!

宋江:啊,大姐,不要说出来,快快把还与我。

惜姣:你要书信倒不难,要依我一件事情。

宋江:什么事?


(按:如看比武,对手第一招便使杀手锏,气氛就刺激极了。惜姣出手第一招,就直刺宋江死穴,毫不留情,毫不妥协,也表示出毫不退让的信念。她要置宋江于死地!“私通梁山”是宋江现阶段最怕泄露的事实,是他的痛脚。敌人就朝着这痛脚猛攻狂打,斗争的气氛升级一大步。观众看不断升级的斗争如何演变,这也是戏之所在焉。)


惜姣:你写封休书,把我休了。

宋江:我宋江一不休妻,二不卖子,写的什么休书?

惜姣:你不写,我走了。

宋江:你到哪里去?

惜姣:我睡觉去。


(按:写这段最大的困难,要写宋江不愿屈服,不愿妥协的原因。有些观众心里已经替宋江叫苦,既然惜姣提出离婚,何不“迁就”泼妇,写其休书,赎回“贼信”呢?不写休书要有理由,不愿妥协要有根据,否则便犯驳,观众看了觉得不大流畅,感到兀突,也会认为发展生硬,广东话谓:“找戏来做!”编剧利用宋江的一句话,把不愿写休书解释过去。他自认男子汉大丈夫,何以要休妻?!何以要卖子?现在的观众不会认同吧!“休妻”在今天是太普遍了,换了宋江是现代的公务员,他所解释的理由不会受观众接受的。以宋朝为背景,大男人不愿随便休妻,却值得同情,尤其以他在江湖的地位,写休书而让妻子可名正言顺与奸夫相好,更是他不可妥协的重大原因。平衡利害,宋江反对的逻辑也可以通过。编剧要记着,写古装有写古装剧的逻辑,有古装的行为准则,有古装的思想系统。惜姣讨价未偿,一声“走了”,并不代表这场斗争暂时完结。她说去“睡觉”,好像这事情不急,睡醒了再说。其实,这话暗示宋江和观众:她的讨价不接受还价的,是“不二价”。她坚持要宋江屈服,她坚持要斗争下去,也迫宋江继续斗下去。戏味又重来,下一个高潮有准备来临之势。)


宋江:我与你写。

惜姣:你与我写。

宋江:啊,大姐,无有纸墨笔砚写不成了。

惜姣,你来看,这不是么?

宋江:啊,阎大姐,你早有此心么?

惜姣:早有此心。

(宋江作要写状)

宋江:怎样写法?

惜姣:我说你写。

宋江:你且说来。

惜姣:立休书人宋江休妻阎惜姣……

宋江:慢来,不是休妻,而是休妾阎惜姣。

惜姣:任凭改嫁张……

宋江:张什么?还是立早,还是弓长张?


(按:宋江让惜姣去睡,戏便中断了,导演编剧不可以中断这场斗争,看来又是宋江主动再挑起事端来。其实挑战的仍然是在上风的惜姣,笔墨纸砚老早准备好了,证明泼妇在发现“贼信”后,已经想通想透,部署了“战争”步骤。宋江处于下风,听命于对手,编剧也不忘制造轻微的矛盾,让宋江争到一口气,“她不是妻,是妾”,明明是贬低惜姣的家庭地位。惜姣存心要得到全面胜利,不顾面了,自供奸夫姓名。一见她邪恶不忌羞耻的性格,二见她处于上风忘形的态度。因此,也揭起斗争中另一高潮――宋江怎样去处理徒弟和“爱妾”为他戴上的绿帽。编剧同时埋伏了宋江稍后杀惜姣的原因,也埋下观众同情宋江,憎恨惜姣的理由。)


惜姣:(旁白)被他把我问住了,我说出口来了,还怕他不成。(向宋江)任凭改嫁张文远!

宋江:呀呸,张文远是我的小徒,你为何私通与他?

惜姣:你写不写?

宋江:我不写。

惜姣:你不写,我走了。

宋江:哪里去?

惜姣:睡觉去。


(按:原剧本是舞台剧本,惜姣用旁白说出她的“心声”。电影电视剧里,这类表现手法不自然,没有人会向观众说话的,即使用画外声音(VO)也不是上好手法。我认为整句可以删去,画面上呈现惜姣面部表情,一面决心,一面悍厉,观众必明白她内心这句话。“潜台词”不必划出肠了。张文远的身分,如果上文没有介绍,观众第一次认识这个人物和他与宋江的关系,则借宋江之口介绍给观众是对的。如果上文已介绍了,这句不必重复,现代剧本要写得简洁而含蓄,观众记忆剧中资料,不必处处重提的。恐怕读者会发现惜姣拒绝宋江还价时,都说去“睡觉”,这是编剧故意安排的。全段戏,惜姣说“去睡觉了”凡四次,每一次都是加强压迫宋江就范的一种威胁。剧中,惜姣一步一步要胁宋江,得寸进尺,玩弄于指掌之中,以她作佯说睡觉来做“连贯性”,有效的“连贯”使到一出戏或一段戏生色不少。“连贯”的作用是(A)前后呼应,借呼应来强调感情及思想;(B)是增添色彩,借事件、语言、动作等等的重演,加重戏剧的效果,或增强笑料,功加深愁情;(C)是贯串剧情、情感、气氛,借连连续续相关的变化线索,织成统一的内容。“连贯”运用得巧妙,要看准落“连贯”的地方。戏剧上受注意的地方,一是剧情转折处,一是人物性格突出处,一是主题思想所在处。落“连贯”时,要选择这些地方,这些地方才需要呼应,才需要增强,才需要统一。用在闲处,“连贯”实大材小用矣。有时,编剧未必处心积虑安排“连贯”,顺笔而至,大似“神来之笔”,编剧发现细如一条头发,大如一只雄狮,轻如__一声微嗔,重如一篇宏文都可以利用成“连贯”的材料。一经采用,即要存于脑海之中,一组一组应用,不可有头无尾,虎头蛇尾,何必叫做呼应哩!)


宋江:我与你写。(写字)拿去。

惜姣:拿来。(看一下)这不成。

宋江:要怎样写呢?

惜姣:要你打上手模足印。

宋江:呀呸!我宋江一不休妻,二不卖子,打的什么手模足印?

惜姣:你不打,我走了。

宋江:你往哪里去?

惜姣:睡觉去。


(按:打手模是再一次运用“连贯”的写法,再一次强调惜姣进迫,宋江忍让。为什么要“再一次”进迫及忍让呢?是酝酿宋江所受的压力,要观众和宋江饱受充足的压力,压至反动力不得不渲泻为止。戏剧要合理夸张,日常生活中的日常人物性格,不需要特别强调,特别夸张;而戏剧是需要的,不只需要,还是必要。煽动之“煽”,是略为把常情夸大,剧情就明确,气氛便清楚,情绪便激昂,戏就好看。)


宋江:我与你打。

惜姣:你与我打。

(按:与上文“我与你写”、“你与我写”呼应)

(宋江打手模足印状)

惜姣:拿来。

宋江:慢来,你将书信把还与我。

惜姣:我还能逃得脱你的手么?

宋江:我谅你也逃不出我手。拿去。

(按:先伏杀惜的远因)

惜姣:(接着休书)告辞了。

宋江:你又去睡觉?

惜姣:我去睡去。

宋江:书信把还我的好!


(按:这又是一次戏剧的转折关口。宋江已完全屈服于惜姣的淫威之下,以堂堂男子,处于妇人要胁的下风,吃尽苦头。最后达成惜姣之指示_____写下屈辱的休书。如果此时惜姣交回“贼信”,高潮马上回落,上文写的戏就成白费,观众期望的不是平凡的结局。编剧要紧记,上文斗争的笔墨都是为完场的高潮服务的,决不可以轻易结束。工作上的做法,大多决定了结局,确定了高潮,然后依照“结局”(高潮)而编写“原因”。有果才种因,种因全为果。)


惜姣:书信不能在这里还你。

宋江:哪里还我?

惜姣:郸城县堂上还你。

宋江:我来问你,郸城县是狼?

惜姣:不是狼。

宋江:是虎。

惜姣:不是虎。

宋江:吞吃我宋江?

惜姣:虽不是狼虎,你也要怕他三分。

宋江:还是把还我的信。

惜姣:近前来!

(宋江走上去,阎惜姣打他一嘴巴。)

惜姣:(开言骂宋江)私通那梁山,你要我的书和信,随我去见官。

 (宋江气极,动手打惜姣)

宋江:(打骂阎婆惜)你敢把我宋江欺,劝你把还我书和信。哼……哼……

惜姣:你还打我?

宋江:我还打不得你?

(拔出刀来)

惜姣:你还杀我?

宋江:喀!

(将惜姣刺死。)


(按:剧的高潮就是冲突达到最激烈的地步。编剧早要宋江杀人,故此,阎惜姣无论如何都不会归还书信。观众会问,惜姣接了休书,可以满足欲望,“战争”不是胜利了吗?对,观众从息事宁人处想,惜姣可以这样做;可惜她的性格是个悍妇,胜利冲昏了头脑,她认为宋江五次忍让就代表全盘投降,岂知压力的尽头出现突破。由交郸城县公堂,至两人打架,编剧都用最短的句子写对白,他有意制造急速的节拍。上文宋江忍让,惜姣耍娇,都是“慢板”、“中板”,急转直下,就用“快板”。剧情一急就到高潮停止,是人的“生态韵律”,观众容易感受。

借用“坐楼杀惜”这一段戏,最重要就是说明戏剧结构中,引至有戏剧性是冲突。

 

(二)戏剧冲突的内涵


首选认清楚冲突。

冲突是两体或超过两体的不调和发生要求调和的变化。冲突的变化是激烈的、对立的、产生斗争的。

戏剧的冲突是:戏剧中主要角色和主要对立角色之间的冲突,是描写人的冲突。或是主角与自己内在的冲突,也或许是主角与自然之间的冲突。

西方著名戏剧理论家,对戏剧冲突下了不同的定义,本书并非研究戏剧的理论,只把这部分收于后部作为参考。最重要的认识,还是如何利用。

 

(一) 如何形成戏剧冲突


既然冲突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编剧最主要落墨处,也是“人”。


1、 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在设计人物一章中,提及设计人物的方法。本章强调的是:剧本中的主人翁,他/她的性

格一定要使观众响往、崇敬、欣赏。

观众看戏,抱有“准备投入戏中”的心情,只待导演编剧“施法”吸引他们投入而已,普罗观众,在社会中吸收了相当多“做人的宗旨”、“社会的规范”、“道德的标准”,不经不觉中他们的内心已有了善恶的分野;真、假的判断;是、非的认识。无论是饱学多才之士,或者贩夫走卒之徒,无恶不作的歹类,都有内心“良知”。他们都有向善、向真、向美的先天要求。世间值得向往的“偶像”、崇敬的“偶像”、欣赏的“偶像”未必很多,在艺术加工后的戏剧中,观众一见值得响往、值得崇敬、值得欣赏的角色,便会不期然关心他们的遭遇,同情他们的困苦,爱护他们的行为。

观众的内心永远追求这种“英雄”形象。“英雄”之谓英雄,因为他有人类响往的坚定意志,坚决要达到他的崇高正确的目标。英雄能人无所不能,是“仁爱”、“正义”、的化身。对社会,主人翁是个愿意牺牲性命而救群众于水火的伟人、烈士;对家庭,主人翁是个慈爱、贤良、为丈夫妻子儿女效命的善人;对爱侣,主人翁是个敢爱敢恨、爱情至尊的大情圣。

“偶像”之为偶像,就是他/她具有这些极端善良、择善固执的性格;也同时有一个坚定的意志,可以为原则、宗旨、愿望,响往、渴望而作出斗争,不只斗争,还要斗到非得胜利不可,斗到至死方休!

建立这种主角的性格,赋与他们这种意志力量,即有冲突的基础。与之发生冲突的对立面,就是和主角性格、意志(包括愿望、响往、渴望)相反的性格和意志。这些都是主角发展意志的阻碍。有阻碍,就有清理;有反对,就有抵抗;有破坏,就有防御;有进攻,就有反击。一切“正”、“反”双方对立的统一行为,便是“战争”,不可妥协的“殊死战争”,这是戏剧冲突,也是所谓“戏”。

或者说:有些“戏”的主人翁未必是“善良的化身”。“不善良的化身”的主角,何必有“善良”的一面?或是有“不善良”的结局?这些都是讽刺、警惕的“反面教材”。或者说:新派的“突破”,偏要写“反英雄”。“反英雄”是表现“英雄”的一种手段,“反英雄”最终也是“英雄”!

尤其编写电视剧要特别注意:电视的传播是最广泛的,可“进入”家庭,广传到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生活背景的男女老少观众里去。编剧需要切合广大观众向善心理,设计善良伟大正面的“英雄”。不须含蓄,不段故意“突破”,不须曲折地把主人翁的性格遮掩。“正路”的电视剧,励志的电视剧,鼓舞人性善良的电视剧,必定成功,不容置疑。


2、 剧情的冲突

从剧情而言,冲突是:引起冲突的问题。

编剧不是写文章,不同写讲词,不是发表论文,是写“故事”,是写富有戏剧动作的剧

情,因为剧本不是给观众读的,而是经演出后给观众看的。所谓故事,就是角色的戏剧动作与感情的发展过程。


基本的公式是:


引起问题____引起冲突的事情____追求答案____发生激烈的中解决问题____最后获得答案____暗示主题思想____重新获得和谐(喜剧收场)____仍然未获得和谐(悲剧收场)。

当然,上述公式只是剧本上最大的主干,一出戏剧,绝对不可能粗枝大叶,光秃秃的只出示主干。主干之外,还有相当丰富的枝叶,好使整体茂盛,美观,强壮。支干的结构,其实也是依据主干的结构而成。即是说,支干也是写冲突,写斗争,写斗争的结果。

无论一株大树有多少支干,有多少枝叶,都属同一株大树。编剧在安排支干、枝叶时,必须记清楚,支干枝叶都是从主干而来,与主体不可脱离关系。严格来说,一切支干枝叶的存在,都是为一个目的:“服务主干”。一切分枝的冲突,分枝的斗争,分枝的斗争结果,都为了衬托主干,反映主干,引向主干的。开一条支线,开一个配衬角色性格,归根到底都不能独立。


写“武松杀嫂”,武松被安排作主角,武松的性格就是刚正不阿。 人生大欲,色字当头的欲望,引证出武松忠义的性格,正是编剧企图暗示的主题思想。武松的性格、意志从什么地方可以证实呢?透过剧情来证实。剧情要有冲突嘛,便有潘金莲“反派”的出场。武松和潘金莲的冲突,是淫妇要勾引小叔。“勾引”是戏剧性极重的戏剧动作,一切潘金莲勾引武松的布局、动作、说话、表情,都是戏剧的动作。武松拒绝、怒斥、离场,也是戏剧性的动作。

这故事中引起的问题,就是淫妇不甘下嫁武大郎,爱慕二郎英伟,不顾礼仪,只顾私欲的心态与行为。解决这个问题:发生“勾叔”事件。


引起冲突:不是一方勾引,一方拒绝,一方坚决地千方百计色诱,另一方坚决地、毫无妥协地拒绝。

斗争就是:勾引的布局,细节;拒绝的决心与怒斥,离开。

主干是:淫妇始终红杏出墙,正人君子服仇警恶惩奸。

支干是:淫妇卒之勾引到奸夫西门庆,发生奸情。奸情再次刻划出主人翁的性格,不容奸人得惩。

支干人物是:(一)武大郎,懦弱的丈夫,不幸娶了淫妇,懦弱的性格使妻子不安于室。一方面使淫妇的性格表现鲜明;另一方面对比武松的坚毅,正直不妥协,疾恶如仇。(二)是西门庆,色胆包天的恶棍,比对色欲临头始终不受的武松。(三)是王婆,协助达成奸情的淫媒。

西门庆、潘金莲的奸情是支线。支线的作用是使到武松宁犯杀人之罪,也都要为兄报仇。冲突的结果__戏的高潮,就是西门庆、潘金莲毒杀武大郎;武松为兄报仇,杀死奸夫淫妇。


支线上也满布冲突。武大郎与潘金莲不对称的婚姻,形成二人之间的冲突;西门庆不能直接勾引潘金莲,借王婆布局“捱光”(勾引),是西门庆及潘金莲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西门庆要求王婆做媒,王婆暗示给与利益,是西门庆与王婆的冲突;卖梨小哥发现奸情,与王婆相争,是小厮与王婆的冲突;武大郎捉奸,被西门庆踢了致命的一脚,是西门庆与武大郎的冲突;王婆、西门庆教唆潘金莲杀夫,潘金莲恐惧,是潘金莲内心正邪思想的冲突;潘金莲决心杀夫,寅夜下毒,是潘金莲与武大郎的冲突;毒发后西门庆贿赂仵工何九,何九明知毒杀而受贿,是西门庆与何九的冲突;县正堂受贿不理,反责武松,是狗官与武松之冲突。这些都是整出戏的枝节上的冲突。每一冲突,都有(一)戏剧动作;(二)与主要冲突__武松与潘金莲之水火不容完全有关,无论间接直接;(三)每一种冲突都与角色性格、意欲有关,是从他们的性格起源的;(四)每一个冲突都是具有发展性的、连系性的、因果性的,不是“无厘头”,没有关系原因的。


3、 发展性的冲突

所谓“发展性的冲突”,是说明冲突是怎样的“发展”?具体一些说:发展即“逐渐升

级的冲突”。冲突的“升级”,从程度上讲。

戏的开始,要吸引观众,可能安排一次严重的冲突。跟着“问题”出现了,急不容缓要

解决,各类矛盾随之而来,纷纷营造冲突的布局。生要冲突来了,就像台风吹袭一样,初时是弱风,继而烈风,继而巨风,继而狂风,直至高潮。这便是“逐渐升级的冲突”。

安排这种冲突的程度,有下列几点应当注意:


(一) 未下笔之先,要计划分配逐渐升级冲突的过程。上文说过,以终点的大高潮为一切

冲突的根源,最后的大高潮,即最激烈的冲突要先构思好、设计好。冲突的内容(戏剧动作)早有预谋,因果关系亦早已盘算,然后再往上颁布次严重、次激烈的冲突。此法所收的效果比顺次设计逐渐升级的冲突会好!


(二) 逐渐升级的冲突要讲究“速度”,在戏剧中,有人称之为“节奏”。优良的戏剧结构,

讲求合适的节奏。现在先不谈怎样使剧本有节奏,只说明逐渐升级的冲突切忌“均速”,而要“加速”。“均速”者,即每一段落都平均有多少次冲突;“加速”者,即开头冲突的频率较少,中段增多,后段频密。即是说:戏剧后段,要一波接一波澎湃而来;汹涌而来的冲突,多而凶猛,戏才好看。


(三)每次冲突的升级,都并非“生安白做”的,不是为了要“升级”而硬生生地堆砌事件和动作出来,而要与主线冲突发生关系有联络,有因果关连的。


(四)每次冲突,本身应有冲突的结果,即有小高潮。观众一看到冲突,马上会集中精神看变化,他们期望得到变化的结果。编剧未必要马上揭盅,把结果那场奉上,但是切不要忘记在最近、最合适的时间,把冲突的结果揭露。相隔时间太长,观众可能忘记那次冲突的前因后果,趣味便减轻了。不适合的时间揭盅使观众把多次冲突的结果混淆。有喜欢故弄玄虚的导演编剧,纵横交错地把冲突交织,然后有条有理地、抽丝剥茧地再分解开交织了的死结,我认为这是门很高很深的导演编剧技巧,初学者不必仿效,画虎不成反累犬。在电视剧本中,绝对不宜,电视剧忌观众要集中脑力看。安坐家中,面对电视荧幕,不及漆黑影院般集中。一旦戏剧线路复杂,冲突重叠,真使参差程度的观众,看到目定口呆,不明所以。电视剧在观众一看便明的。


(五)编剧的技巧,在某些原则及公式之下,有高度创意,使到每次都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由头到尾都用一类或两类形式表达冲突,即使是极富戏剧性的冲突,也使观众生厌。要以不同的场面设计,不同的方式写不同的冲突场面。形式不同,意思则一。


(六)前段的冲突,是后段冲突的开路先锋;前段的高潮,是后段高潮的伏线,冲突要有呼应才好看。有呼应看到统一性,看到变化的曲折趣味!


(七)戏剧冲突的目的,是激发观众的感情。观众愿意,也不自沉地投入“戏”文之中,付出感情,有爱有恨,有喜有乐(这是看戏的乐趣)。故此,逐渐升级的冲突要使观众的感情、兴趣逐渐加强,至到一发不可收拾。不可以“断瘾”,不可以反趋平淡,撩不起观众准备与角色共同产生感情起伏,就不是成功的戏剧,就不是有剧味。不可以大胆突破“趋向平淡”,观众喜欢“浓郁的感情”。

 

(四)合情合理


“合情合理”四个字颇为抽象,怎样才算“合情合理”呢?怎样才是“犯驳”呢?想深一层,实在很是玄妙。

看动画片,小童喜爱的“和路迪士尼卡通”、“大力水手”等等,我们见“大力水手”一拳便把反派对手布鲁图打上天空__夸张一点到了太空,然后才落地,落地不只,还要把地壳弄成一个大洞,恰好是布鲁图摊开身体的“大”字形。可怜的布鲁图居然未死未散,不一会便弹起来,重新“变”回人形。嘿,这是什么“情理”?小孩子看了,只乐得哈哈大笑;成年人看了,其实也哈哈大笑,只不过藏在心里笑罢了,反正一样欢乐!

看警匪片,英雄一拳打向反派,反派飞上太空,跌回地面,弄破地壳,然后弹起,恐怕观众,连小孩子也骂太不合理了,除非看的是“魔怪片”。即使“魔怪片”也得早形容魔怪的法力,否则也会说成无稽。

这些例子告诉了我们,各类剧种,有各类观众默认的逻辑,有观众默认的夸张程度。我替观众默认合理程度改了一个名,谓之“逻辑线”。


1、“逻辑线”

“逻辑线”是从剧类定立的。

“大力水手”是动画,人物设计漫画性夸张。人物性格,无论是大力水手,反派布鲁图,爱侣受丽斯都是鲜明的人物,是最具典型的人物__大力水手是典型弱者常被欺负至极点;布鲁图是典型的强者,从不讲理由,见了大力水手便尽平生之力欺负;爱丽斯是典型少女,是无助的,也是构成大力水手与布鲁图相争的中间人,两人为争夺爱丽斯而斗争。导演编剧一早摆明这个“阵势”,大家要看大力水手如何又遭布鲁图虐待凌辱欺负,再看大力水手喝了菠菜罐头又如何反攻击倒布鲁图。一切都是夸张的、一切都是超乎观众即瞬间的想像(也故意使到观众没有时间去想,出奇不意地夸张的完成一个戏剧动作)。观众大力水手,不再看性格,只是看编剧海阔天空、天马行空式的想像力,观众接受大力水手一拳把对手打上太空。现实生活不可能做到的动作,在一切海阔天空奇想之下,在出奇不意的戏剧动作之中,“被打上太空”是观众能够接受的“逻辑”。反之,没有这些夸张的描写,反觉得太过平淡。依照同样的“逻辑”布鲁图跌在地上做成一个“大”字陷坑,是可以接受的。观众脑海中,明知这是不可能发生的,却可能发生在超生活经验的动画片中。大力水手吃了菠菜,力大无穷,毫无生活经验支持,但有幻想力的支持,这是“可信”的,可足欣赏的。

在魔怪片中,“魔怪”是超越观众经验的东西。超于经验时,观众没有办法以经验来判断所发生的事“合不合情理”。故此,“驱魔人”中,魔鬼上身之后,小女孩的头壳可以三百六十度转动,观众不会认为“不合逻辑”,“不合情理”。驱魔神甫的法力,也是超于观众经验的。观众没有准则判断“可能”或“不可能”,没有经验去认为“合”或“不合逻辑”。导演编剧表现的剧情、状况只好接受(也有个别观众是绝对不接受动画片的夸大,绝对不接受“魔怪片”的神奇,他们认为这些是无稽之谈,对生活没有意义的。其实,作为观众要有起码欣赏戏的趣味触角,有心理准备溶入剧中的感情,也有心理准备依导演编剧所定的逻辑线而幻想。否则,这些不算是观众,是观众以外的人类而已民)!

武侠片也有超于观众经验的构思。想“八步赶蝉”,想“掌风”,想“隔山点穴”,想“连环刺出七剑,剑剑正中死穴”,皆难于以现实经验接受的。作者带领观众进入了“武侠世界”里,这些现实生活的经验便要一一忘记,接受的是“武侠世界”中的“经验”与“超经验”。幻想就沿着这一条逻辑线上进行,不要妄越,也不必回到现实逻辑线上作批判。

大抵超乎经验的逻辑例子,大家举一反三更明白了。在想一下,究竟现实的戏剧,即发生在此时此地的戏剧(或发生在古代的现实之中的戏剧),是否也有超乎经验的事情发生呢?发生了,观众以经验基础来判断,是否每一件事都合情合理?为什么有些剧情明明是“奇而怪诞”,观众乐于接受;有些剧情明明是“只差毫厘”,观众责备犯驳的呢?


1、真实是……

研究这个问题,让我们先看清楚:(一)现实生活的“真实”,(二)戏剧演出的“真实”。

现实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绝对不一样的,有人喜欢说,戏剧必要写真人真事。真的人物,真的故事最可信,最有逻辑,最易惹起观众的感情。创作的人物,创作的故事,一定有漏洞,犯驳,可信性低,不可以激起观众的感情。

编剧埋头“纪录”(并不是编写,设计及创作)真人真事,天下间不需要有“编剧”了。真实生活,发生的事情是琐碎,或者是凌乱的,试回忆一天“真实”生活,原原本本的纪录下来,是多么沉闷的呀!现实的“人”,性格是多面的,现实的事,夹杂复杂的千绦万缕,毫不整齐。以现实的矛盾发展成为的冲突是稀松的、不戏剧性的,日常的“真”是平淡、乏味的。

戏剧所以吸引观众,因为以真人、真事、真感情为基础,加以编导的技巧。设计一个更具典型,更具理想,更带普遍性的人物性格,再把所发生的事情(剧情)加发集中、浓缩,转化成为“戏剧”。编、导并安排戏剧中的感情,从剧情发展中,人物关系变化中传染给观众,使他们产生共鸣,使他们溶汇在戏剧之中,同声一哭,或同声一笑。故此,现实生活上的“真实”与戏剧演出的“真实”并非同一样东西。只可以说,戏剧的“真实”必要来源自现实生活的“真实”,也必要经编、导技术加工。

要求“似真”是对的,编剧要熟悉生活,熟悉生活的复杂性及基本特征。此即是进一步探计生活内的事情、感情的由来和关系。“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是文章。”人情练达,开放自己生活圈子,开放自己的眼睛、耳朵、触觉,也须开放自己的感情。这些经验,于“无形之中”“教导”编剧写作,指示通顺或不通顺之路。

当然,编、导施展技术加工的时候,免不了加上想象力。不加想象力,就没有作者的个性,没有作者的风格。想象力不可以随便妄加,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创造比现实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更带普遍的形象。不依现实生活的想象,一定得不到共鸣,一定犯驳。编剧的经验、认识,也得经常与观众的经验、认识“对准”,“观众的眼光是雪亮的”。他们看戏,无论看什么类型的戏,什么形式表达的戏,心中都有“数”。观众不懂怎样做导演、怎样编剧,他们知道那里不通、那里不顺、那里兀突、那里犯驳。观众欣赏戏时,绝大多数不是评论家、绝大多数不是行内人,他们用最直接的感情,最简单的怀抱来看戏,来享受,来受刺激。戏剧在他们的眼前、脑海中流过时,一有兀突便马上察觉,却说不出不顺的道理来。编剧要训练自己,具有普罗观众看戏的“平凡心”,有他们最直觉、最简单的心态。以观众“平凡”心态看一次,幻想一次自己所写的作品,检查出“不通”、“有顺”、“兀突”、“犯驳”的地方,再用专业的知识来补充、改良、再造、掩饰这些缺点。

请记着,普罗观众认为“不真实”、“不通”、“有顺”、“兀突”、“犯驳”的地方,就是剧本的最坏的地方,编剧不要解释,不要驳斥,不要给与藉口。编剧不是剧本的辩护律师,即使有理,编剧又怎能逐个观众分头解释、辩护、鸣冤呢?况且剧本要解释、辩护、鸣冤就不再是好剧本了。所以编剧要培养自己具有“普罗观众”的眼光与趣味!


2、普罗观众的眼光与趣味

问题就是:什么才是“普罗观众”的眼光与趣味?这是很难下界定的,很是抽象的东西。要具有“普罗观众”的眼光、趣味,首选要抛弃了自以为高人一等“艺术家”、“专家”、“剧评家”等等的假面具,不要自以为曲高和寡就是清高,“普罗观众”看不懂,看不过瘾才是罪过。其次要有尊重“普罗观众”的心态。编剧立意把作品贡献给“普罗观众”,并不是贡献给“影评人”、“剧评人”,不是要为老板喜爱而写作,不是为得某奖而编剧,编剧的唯一对象就是“普罗观众”。即使心底确知自己的认识水平比他们高,也不可以轻易忽视他们的意见和意愿。其三,养成聆听“普罗观众”意见,分析“普罗观众”意见,归纳“普罗观众”意见的习惯。愿意虚心去听,去学,去思索,日常无处不是他们的意见与愿望。

什么是“普罗观众”真难确定,唯上述的办法可以接近“普罗观众”。惯于接近,就有了他们的属性,享有其属性,即自己也是“普罗观众”的一分子,事情就好办许多了。


3、“逻辑线”宜思考之三点

编剧要在未下笔之初,决定整出戏的“逻辑线”。整出戏的“逻辑系统”要统一,不可开始是夸张超现实的“逻辑”,一拳可以打上青天,中段回到日常生活“逻辑”,一拳只伤皮外;“逻辑”系统不统一,观众看得很累的。观众不接受骤变的“逻辑系统”,他们的脑海无所适从哩!定立整个“逻辑系统”前,须检查观众将会接受这系统的能力。不可能派问卷调查才下笔吧。检查方式,正如上文所述,就是把编剧(或导演)的头脑暂进分家,以普罗观众一分子的身分去思考:


(一) 题材与表达形式合不“合拍”。广义地说,任何题材用任何形式表达都可以合拍的。然事实并非如此。歌颂爱情的文艺片,用极其夸张的闹剧表达,不是普罗大众容易接受的“搭挡”。我不反对用创新的形式去表达旧的题材,唯一要注意是观众可接受的水平,不要随便强加压力给他们呀!


(二)设立想象力的最高限制点,想象力是无边无际的。编剧设立适当的“逻辑系统”时,要告诉自己想象的顶点在哪里。举一个例子:写武侠剧集,对高人的描写,一定超乎现实许多许多。敢高顶点在哪里?高人也是人,不可以打死而复生,他可以有功力支持百斤以上的重击,然雪崩于前,压力何只亿兆斤力,高人还可以“顶”得住吗?顶得住便超离了“逻辑张”了,或许是“神怪片”的“逻辑线”哩!每一环的“逻辑线”都会有“普罗观众”认识的最高点限制,切勿超越此线。


(三)自相矛盾的逻辑系统不可用。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民初武侠片描写角色精通中国武术。因为环境、服装改变了,“逻辑系统”比较接近近代生活,夸大的地方难再是“八步赶蝉”,“隔空点穴”,拳来脚往仍然可以虎虎生风。一旦对手抽出火枪来,麻烦就来了,观众全部相信火枪的威力远远大过铁沙拳;观众全部相信子弹的威力可穿破任何内家功夫。金钟罩、铁布衫乃血肉之躯,不可能抵挡子弹;轻功盖世,飞檐走壁,绝不可能快过子弹。观众心内的“逻辑系统”,比较编剧的另一种逻辑系统后,发生掩护、抗拒、矛盾。

编剧宜放弃自己的“逻辑系统”,不然便是“犯驳”、“不通”。编剧要思考的就是:观众心目中已有“逻辑系统”,就和依照他们惯用的“逻辑系统”为主导?举例说观众认为:“中外古今的鬼都惧怕强光的”,编剧可以写某深山恶鬼不怕洋人十字架,不怕大蒜,不折疆尸锤、棺材钉,因为(编剧的逻辑假定深山恶鬼,未见过十字架,怎会怕十字架呢)?但是,深山恶鬼强光也不怕,太阳强光之下仍可行凶,观众就未必接受了。不怕十字架仍有观众愿意接受,不怕强光观众必认为“太离普”啦。


2、谁带领谁?

或者有人问:究竟“戏剧是带领观众,抑或观众带领戏剧呢?”看了一切以“普罗观众”为最重要服务对象的论点,似乎鼓励“普罗观众”带领戏剧的潮流走呢?

这是一个“普罗观众”心底的问题。从专业人员角度认识,应该清楚知道:社会民生__人民的生活__是思想的来源、素材的来源,不在此源头取材,无疑闭门造车,永不得到“民心”。编剧获得群众的“启示”之后,要下一番概括、过滤、集中衍化的工序,并非生吞活剥,或者有碗数碗,有碟数碟地把素材呈现在观众面前,编剧的艺术就是“艺术加工”。故此,群众领导潮流,抑或艺术家领导潮流都不宜下一个确实的判断,这是互相依靠、互相结合的。单依观众趣味而没有艺术加工,作品失却光彩;单依艺术加工没有观众兴趣支持便失去意义。

 

(五)认识观众


编剧认识“观众”,了解“观众”,可参考科学的方法的。

世界各地都有专业的机构,进行电视观众调查,定期发表报告。他们采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统计学的知识,在观众群中,随机抽样。现在已采用电子收视仪器,使到调查所得的数据,更接近“真实”。


1、收视率

编剧宜认识如何去阅读这些数据。以下将几个观念解说给大家知道。

#收视总人数:要收看电视,必先有电视机,从电视机的总销量中,可以察觉到估计的电视总收视人数。

#收视率:设一百是最满额的收视。收视率二十,即表示:在此特定的时间单位内(通常是十五分钟),有百分之二十正在收看。

#家庭收视率,观众收视率:刚才的例子只说明有百分之二十收看,是百分之二十的家庭抑或观众呢?有分为家庭(户口)和观众的收视率。假定香港有一百二十万户“电视家庭”,百分之二十户收看,即有二十四万户收看;假定香港有四百八十万“电视观众”(并非居民人口),百分之二十观众收视率即有九十六万“电视观众”收看。

#收视比率:香港有两间电视台,每台当有该时段的观众,就有了户口与家庭观众的比较。假设甲电视台当时收视率为三十,乙电视台同一时收视率为十二,即当时之电视观众两台总和是四十二点;也表示,百分之四十二(户/观众)正看电视(不分哪一台),而百分之五十(户/观众)关上电视机。甲台在当时占优,收视比率是七一.四二%,乙台只占当时收视比率的二八.五八%。

#平均收视率,与平均收视比率:从整天,或者黄金时段中看收视情况,用一个平均数,即把整天,或某黄金时段的收视率,或收视比率平均下来,以平均后的数据显示。

上述的电视调查概念,可以提供给我们一个约莫的收视情况,作为编剧、导演,单看这些情况,是不足够的。专业人士要更详细研究:

(一)该时段内观众的构成成分。详细的收视报告里,以年龄、性别为单位的数据。可以从一个电视节目的报告中,看到不同年纪观众、不同性别观众的组成,究竟年青观众(四至二十四岁)的人多看?抑或中年观众(二十五至四十九岁)多看?又或年老观众(由五十岁起)的多看?更仔细的研究可以看出:女性由四岁至廿四岁有百分之几人数收看;男性四五十岁起有百分之儿人数收看。

这些数据,从长久的分析来看,可给予我们一些启示,某剧集的趣味是吸引那些性别、那年龄的观众。我说要“长久的分析”,因为某一日,某一段的收视报告资料是不全面的。专业人士应该看收视的“趋势”“惯势”而获参考资料。我所说的“可以给些启示”,启示的意思,是启发专业人士的想法。资料数据是“死物”,对编剧而言,没有多大意义,从数据中找寻假定的原因,进而证明之,才有科学精神;而从数据之中,联想到原因,试图分析原因,依假定的原因改良,再看改良后的数据作比较,这是所谓“启示”。

从数据剖释中认识观众是不足够的,编剧亦要从社会知识上认识观众。


2、深入认识观众

编剧要经常留意社会的统计数据:社会人口的构成,何种年纪群居多呢?近数年的人口构成图表显示,香港人口是呈“榄核”型,底部(初生婴儿、儿童)为数少,顶部(老年人)也比例少,中部(年青人、中年人)比较阔大。又从社会的家庭类别,现在的小家庭形式中知道,年青人结婚,(或准备结婚)都搬出来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小家庭多了,即代表“户口”也多了,小家庭看收视的趣味不同于核心家庭的。又注意到家庭之中,掌管选节目的权力是否转移?其他如社会经济情况、就业情况、职业类别、教育情况等等,上述种种情况,都直接间接影响“观众”的“口味”、“心态”。经验所提,在丰裕的社会,观众对过度贫穷、凄惨的故事不感兴趣,这些行内人称之为“烂衫戏”的破旧包装,得不到共鸣。所表人根本未捱过穷,没有这方面的感受,老年中年人有此感受,却不想提起,形成“烂衫戏”的包装缺乏吸引力,反而以豪华时装作为包装的戏剧有观众喜爱。在丰裕的社会,传播力强的社会,观众惯见大富之家的排场,心里总有点向往。电视剧中见到这些人物的冲突,为名为利为色的斗争,不只有兴趣知道,还可证实于日常见闻之中,兴趣也加浓的哩!

工商业繁盛的社会与农业渔业发达的社会,人民收入稳定丰足的社会,与贫脊的社会,观众的心理差异太大了。编剧应关心社会的政治趋势,社会秩序,人心所趋;变化中的社会,各类变化影响观众的道德判断、生活价值,要与观众的忧虑、期望,同步同脉搏。认识关怀社会群众心理,是订立主题、选择表达形式的必经之路。总之,编剧对社会事事关心,溶入社会的脉搏之中,与社会的脉搏同步,与观众的感情合拍,作品才得到共鸣与支持。

认识社会,认识民生,认识观众心理之外,还未足够;认识了,还要有见地,在作品中把见解提示出来,切中社会的要求与渴望,观众始会欣赏!

至于编写电影剧本的编剧,“基本功”与编写电视相同,只差没有的收视数据作为参考。然而,票房的数据,也是一种数据,可以从中看到端儿。电影编剧打探观众接受作品程度,可亲身进入影院感受,在不同的场合(午夜场、正场、下午场,甚至不同区域的影院),会发现有不同的反应。电影观众处于黑漆院内,精神集中,反映强烈,惹笑处,哄堂大笑;紧张处,默言无声;松散处,观众 不耐烦,犯驳处可能嘘声四起。散场之际,观众会乩不吝啬的发表对该电影的总评价,听他们的口碑评论,看他们欣喜或失望的表情,未观全貌,也得八九成了。

“口啤”这方面最宜留意。无论电视电影公演(播影)之后,总有人谈论。观众只从亲身感受处说话,没有利害的客套语,成绩的优劣,容易察觉。这些评论,就是编剧的宝贵资料,日后改良的指南。代表“口啤”的剧评、影评,亦要细心阅读,选择中肯的评论作参考。观众的来电、信件,更是免费的教材,珍而重之,尽量吸收。我认为评击的意见、踩台的意见最为有益有建设性,虚心地接受评击,得益至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