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麸质与大脑(三):面食引发的抑郁 麸质是存在于面粉食物(小麦、大麦和黑麦)中的蛋白质。
不久前,一项前瞻性的研究发现,对于麸质敏感人群,短期摄入麸质就会迅速造成抑郁。[1] 这是一项随机+对照+双盲+交叉的试验。 研究纳入了24名麸质敏感的患者。 他们的年龄分布于24岁到62岁之间,并且他们都不存在乳糜泻。 研究人员准备了3份不同的饮食。 1份添加有麸质; 1份添加有等量的乳清蛋白; 1份是无添加的无麸质食物(作为对照)。
在研究进行前,这些患者进行的都是无麸质+低发漫(low FODMAP)的饮食。 在研究开始后,受试者被随机分成三组,每组人随机接受一种饮食,并持续3天。 在3天的食物挑战后,每组受试者都需要进行3-14天的无麸质饮食来「洗去」之前膳食产生的影响。当受试者的症状指标回到初始值后,他们才能进入下一轮不同的饮食挑战。 每组受试者都经历了这3种不同的饮食挑战。 在试验期间,每一位受试者都详细地记录着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情绪状况。 研究持续了数周,结果发现,短期的麸质摄入就会使受试者产生抑郁感,而排除麸质后抑郁感会改善。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病人在临床上都没有被诊断为抑郁症,但他们的抑郁情绪确实会因为吃了麸质而迅速产生。 
这项研究让我想到自己的亲身经历。 三年前,当我开始进行无麸质饮食的时候,我最快发现的变化就是情绪的改善。 在进行无麸质饮食的一周后,我就明显感觉到心情变好;大脑迷糊的状态也减轻了许多——而消化道症状的明显好转却是在进行无麸质数周后才慢慢表现出来的。 那么,为什么短期摄入麸质就会造成抑郁? 具体的原因我们还不得而知,但有3个合理的解释。 ① 麸质外啡肽(Gluten Exorphin)当麸质进入我们的身体后,我们的消化酶会对麸质进行消化。 但这种消化往往是不完全的。 在消化过程中,会形成麸质外啡肽。 麸质外啡肽属于阿片肽。阿片肽能调节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从而调控人的感觉和情绪。 事实上,许多镇痛药物就是阿片肽;像鸦片、吗啡这些毒品也属于阿片类。 
研究发现,麸质外啡肽能够完整地穿过肠道上皮细胞,从而进入人体的血液。[2] 而许多阿片肽都能穿过血脑屏障,从而与中枢神经系统发生作用。而麸质阿片肽很可能有着类似的效果,即——麸质阿片肽影响人的大脑功能,从而造成麸质敏感患者的抑郁 ——这可能就是「吃面会抑郁」的一种机制。 如果要验证这种机制,可以让麸质敏感患者在摄入麸质的同时,让他们服用纳洛酮(阻断阿片受体的药物)看是否还会产生抑郁。 ② 麸质影响肠道菌群我们的肠道中生活着多达100,0000,0000,0000的细菌,它们对我们健康的各个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通过刺激我们的迷走神经来影响我们的大脑。[3] 它们能通过调节人体激素来影响我们的行为。 它们能通过促进或抑制神经递质的分泌来影响我们的情绪。 可以说,我们的肠道菌群是我们情绪的指挥官。 当我们的肠道菌群发生了改变,我们的情绪也可能受到影响。 近期的研究也发现,含特定益生菌配方的酸奶能够改变健康女性「中脑」的神经连接状态。[4] 这进一步表明肠道中的细菌能够有效地影响我们的大脑。 
在麸质不耐受中,乳糜泻是最严重的一种。 研究发现,这些患者往往存在着严重的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双歧杆菌量的下降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上升。[5] 与此同时,乳糜泻患者也常常存在着严重的焦虑和抑郁倾向。[6] 在经过无麸质饮食后,部分患者的菌群会逐渐恢复正常,而患者的焦虑水平也会得到改善。[7] 这说明,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乳糜泻患者进食麸质后的一种结果——它与麸质有直接的关联。 事实上,膳食对于肠道菌群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仅仅3天的膳食改变就会造成肠道菌群的巨大变化。[8] 在上述试验中,受试者接受了为期3天的麸质摄入挑战。三天的麸质摄入或许就足以对人体的肠道菌群产生作用,进而影响受试者的情绪。 ③ 麸质引起肠漏对于乳糜泻的患者,麸质会造成肠道连蛋白的大量流失,从而引起肠道通透性的增加。 而对于麸质敏感的人群,麸质也会破坏肠道粘膜屏障,造成肠漏。 当肠道粘膜屏障受到了损伤,那些原本不该进入血液的物质便会向身体的内环境袭来,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症状。 
研究发现,麸质敏感患者在食用面食后,在他们的血液中能够测出细菌脂多糖(细菌细胞壁上的成分)和细菌鞭毛蛋白。 这也就意味着,麸质造成的肠漏使得肠道中的细菌产物进入了人体。 当这些细菌产物在血液中循环时,最终将有一部分会到达大脑。 进入大脑的脂多糖会被Toll样受体识别并结合。 Toll样受体充当着「警报员」的工作。 一旦它捕获了微生物的产物,它就会立刻通知免疫细胞,让它们采取行动。 紧接着,免疫细胞就会分泌细胞因子,进而引发炎症反应。 而抑郁、焦虑等精神问题往往就是大脑炎症反应的表现。 
木森说抑郁和焦虑有时会来自于食物。 对于麸质敏感人群,摄入面食会影响他们的情绪,造成焦虑和抑郁。 具体的成因我们还不得而知。 但它可能是麸质外啡肽的影响、肠道菌群的改变、肠道通透性的增加共同作用的结果。 食物是健康的基础。 真正的食物应该: 维持健康的激素水平 维持健康的肠道菌群 从而维持健康的精神反应。 愿你找到属于你的REAL FOOD——让它带给你真正的好心情。 -End-
系列文章:
○ 麸质与大脑(一):从肠道到大脑 ○ 麸质与大脑(二):麸质妄想症
参考文献: [1]Peters, S. L., Biesiekierski, J. R., Yelland, G. W., Muir, J. G., & Gibson, P. R. (2014).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gluten may cause depression in subjects with non‐coeliac gluten sensitivity–an exploratory clinical study.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39(10), 1104-1112. [2]Maggioni, M., Stuknytė, M., De Luca, P., Cattaneo, S., Fiorilli, A., De Noni, I., & Ferraretto, A. (2016). Transport of wheat gluten exorphins A5 and C5 through an in vitro model of intestinal epithelium.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 88, 319-326. [3] Forsythe, P., & Kunze, W. A. (2013). Voices from within: gut microbes and the CNS. Cellular and molecular life sciences, 70(1), 55-69. [4]Tillisch, K., Labus, J., Kilpatrick, L., Jiang, Z., Stains, J., Ebrat, B., … & Mayer, E. A. (2013). Consumption of fermented milk product with probiotic modulates brain activity. Gastroenterology, 144(7), 1394-1401. [5] Sanz, Y., Palma, G. D., & Laparra, M. (2011). Unraveling the ties between celiac disease and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ternational reviews of immunology, 30(4), 207-218. [6] Sanz, Y., Palma, G. D., & Laparra, M. (2011). Unraveling the ties between celiac disease and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ternational reviews of immunology, 30(4), 207-218. [7] Addolorato, G. (2001). Anxiety but not depression decreases in coeliac patients after one-year gluten-free diet: a longitudinal stud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36(5), 502-506. [8] Addolorato, G. (2001). Anxiety but not depression decreases in coeliac patients after one-year gluten-free diet: a longitudinal study.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36(5), 502-5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