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口腔微生物插画 来源:healthfirstconsulting.com 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星球——微生物的星球。 肠道是人体微生物的主要聚集地,有500-1000种微生物生活在那里。这些微生物们被称之为「肠道菌群」。 毫无疑问,肠道菌群是星球上的「老大」,它们对人体这个星球的健康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老大」的光环过于耀眼,以至于许多人忽视了一个事实: 按多元化来看,口腔无疑是这个菌群星球上的第二大国;居住在这里的口腔菌群是当之无愧的「老二」。 而它们,亦是人体健康的一根命脉。 概念:口腔菌群 在口腔的国度里,居住着众多的微生物,它们中有细菌、真菌和病毒。[2] 细菌是口腔中的主要居民,这些细菌主要是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的细菌。 由于我们的口腔常与食物、水和空气接触,这些细菌的组成比例很容易发生改变。然而,这些细菌的种类却并不会有明显的变化。这可能是因为人体的免疫选择,也可能是因为本地细菌的「排外」。 事实上,饮食和环境对口腔细菌组成的影响并不大——来自不同国度的健康人,他们的口腔菌群的组成是相似的。 真菌也是口腔菌群的一员。在人体的口腔中,有85种真菌被发现。在这些真菌中,最主要的是念珠菌(candida)。 在口腔菌群正常的情况下,念珠菌是保持中立的;然而,当口腔菌群遭到破坏后,念珠菌就会趁机作乱。 狡诈的念珠菌通常不单独下手,它会和其他坏的细菌狼狈为奸(主要是链球菌),形成生物膜(biofilm)一同作恶。[3]
图片:鹅口疮 来源:healthhype.com 病毒在口腔中也有一席之地。它们中的大多数是寄生于口腔细菌中的噬菌体。对于某个特定的人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口腔中的噬菌体的种类基本不变。而口腔细菌的稳定也可能和这些噬菌体的调节有关。[5] 当人体存在某些疾病时,其他非原著病毒也可能出现在口腔中。最常见的是腮腺炎病毒。而那些血液传播的病毒,比如HIV和疱疹病毒,也可能顺着龈沟液进入口腔。(因此,口交并不是一种安全的性行为。) 图:疱疹病毒 来源:myhealthcaredoc.com 口腔菌群们在干什么?谈及口腔菌群的时候,我们说的主要是口腔细菌。 和所有的生物一样,口腔细菌的首要任务是找东西吃——活下来。 当我们没有进食的时候,细菌们会从我们的唾液和龈沟液中获取养料。 在代谢过程中,糖和蛋白质会被细菌分解为酸性或碱性的小分子。在宿主没有进食的情况下,这些酸性和碱性的小分子会相互中和,让口腔基本处于中性的状态。 但当摄入了糖或淀粉后,产酸的细菌就会占上风。一些弱酸的产生就会开始腐蚀牙齿。 在一般情况下,牙齿被腐蚀的速度和牙齿再生的速度是相当的。 所以说,若不注重口腔卫生,正常的口腔菌群也会造成蛀牙。 图:蛀牙 来源:adrianmalja.com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口腔细菌就是坏的。事实上,它们对我们健康的诸多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健康的口腔菌群能够防止我们被条件致病菌感染。 比如,唾液链球菌K12是一种口腔益生菌,它能够产生一些生物素,用于抑制造成牙周炎和口臭的「坏菌」。 而当杀菌剂的使用、不当的饮食或不良的生活习惯打破了这种平衡,像念珠菌、变异链球菌这些条件致病菌将会趁机抢占地盘,造成口腔的炎症。 要知道,口腔炎症并不仅仅是口角炎、口腔溃疡那么简单。 口腔黏膜是与我们的内环境相连接的,它是我们身体的一道防火墙。口腔黏膜的防御系统一旦被攻破,人体的的各个系统都将遭到侵袭。心内膜炎、肺炎、脑部脓肿、肝脏脓肿,都可能因此而生。[6][7][8][9] 除了维持口腔环境的平衡,口腔菌群还能够对我们的心血管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 我们吃的绿色蔬菜中含有一定量的硝酸盐(NO3−)。 在正常的口腔细菌的作用下,这些硝酸盐(NO3−)会被转化成亚硝酸盐(NO2−) 。[10] 少有人知的是,一氧化氮是人体的必需营养,几乎人体的所有组织中都需要用到一氧化氮。 而一氧化氮能够舒张血管平滑肌,对于稳定血压有着重要的作用。 人体自身是缺少硝酸还原酶的。因此,如果没有共生细菌的帮助,人体会缺乏一氧化氮。 而在试验中表明,仅仅使用7天的抗菌漱口水后,健康受试者的血压就会持续地升高。而在抗菌后补充亚硝酸盐,血压能够得到降低。 可见,当需要干活的产亚硝酸盐的细菌被「开除」,健康问题也将接踵而至。 如何管理口腔菌群?平衡的口腔菌群能维持口腔的健康,防止我们受到严重的感染,更能让我们拥有稳定的血压(从而让我们远离中风和心脏病)。 既然人体星球上第二大国的居民如此重要,我们应当制定出一些政策,从而进行更好的维护和管理。 对此,我列出了三条。分别是「计划生育」、「限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杜绝黄赌毒」。 ①计划生育正常菌群的过度繁殖也会造成龋齿;因此,我们需要控制它们食物的来源,以防「菌口」过多。 ②限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抗菌素是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会对口腔菌群的平衡造成严重的打击,应尽量避免。 ③杜绝「黄赌毒」「黄赌毒」分别是香烟、槟榔和糖。 吸烟会降低口腔菌群的多样性[11]; 只要对口腔菌群的健康足够重视,戒烟、戒槟榔、戒糖是必须落实的政策。 木森说最重要的总被铭记,第二重要的往往被忽视。而对于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说,第一第二都不能少。 人体是一个有生命的星球,口腔与其中的菌群组成了这个星球上的第二大国。而若要保证星球的健康发展,管理好这个第二大国至关重要。 正常菌群的过度繁殖会造成龋齿,因此要「计划生育」——限制细菌的食物,做好口腔的清洁(刷牙、漱口、用牙线)。 平衡的菌群能预防感染、稳定血压。因此要「限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避免滥用抗生素和杀菌漱口水。 为了让菌群能获得长期的健康发展。更要杜绝「黄赌毒」——即戒烟、戒槟榔、戒糖。 愿你的「第二菌国」平衡而健康。 -END- 参考文献(共13条,滑动下拉) [1]Dewhirst, F. E., Chen, T., Izard, J., Paster, B. J., Tanner, A. C., Yu, W., ... & Wade, W. G. (2010). The Human Oral Microbiome. Journal of Bacteriology, 192(19), 5002-5017. [2]Wade, W. G. (2013). The oral microbiome in health and disease..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69(1), 137-143. [3]Xu, H., & Dongaribagtzoglou, A. (2015). Shaping the oral mycobiota: interactions of opportunistic fungi with oral bacteria and the host.. 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 65-70. [4]Diaz, P. I., Strausbaugh, L. D., & Dongaribagtzoglou, A. (2014). Fungal-bacterial interactions and their relevance to oral health: linking the clinic and the bench.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 101-101. [5]Pride, D. T., Salzman, J., Haynes, M., Rohwer, F., Davislong, C., White, R. A., ... & Relman, D. A. (2012). Evidence of a robust resident bacteriophage population revealed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human salivary virome.. The ISME Journal, 6(5), 915-926. [6]Mylonakis, E., & Calderwood, S. B. (2009). Infective Endocarditis in Adults.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5(18), 1318-1330. [7]Segal, L. N., Clemente, J. C., Tsay, J. C. J., Koralov, S. B., Keller, B. C., & Wu, B. G., et al. (2016). Enrichment of the lung microbiome with oral taxa is associated with, lung inflammation of a th17 phenotype. Nature Microbiology, 1, 16031. [8]Silva, R. M., Caugant, D. A., Josefsen, R., Tronstad, L., & Olsen, I. (2004). Characterization of Streptococcus constellatus Strains Recovered From a Brain Abscess and Periodontal Pockets in a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 Journal of Periodontology, 75(12), 1720-1723. [9]Schiff, E., Pick, N., Oliven, A., & Odeh, M. (2003). Multiple liver abscesses after dental treatment. Journal of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36(4), 369. [10]Bryan, N. S., Tribble, G., & Angelov, N. (2017). Oral microbiome and nitric oxide: the missing link in the management of blood pressure. Current Hypertension Reports, 19(4), 33. [11]Wu, J., Peters, B. A., Dominianni, C., Zhang, Y., Pei, Z., Yang, L., ... & Ahn, J. (2016). Cigarette smoking and the oral microbiome in a large study of American adults. The ISME Journal, 10(10), 2435-2446. [12]Hernandez, B. Y., Zhu, X., Goodman, M. T., Gatewood, R., Mendiola, P., & Quinata, K., et al. (2017). Betel nut chewing, oral premalignant lesions, and the oral microbiome. Plos One, 12(2), e0172196. [13]Tian, J., Qin, M., Ma, W., Xia, B., Xu, H., & Zhang, Q., et al. (2015). Microbiome interaction with sugar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lapse of childhood caries. Biochemical &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468(1-2), 29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