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武王与姜子牙始创军事文化,一战击灭商殷

 勤奋创新 2018-08-09

4周武王与姜子牙始创军事文化,一战击灭商殷

殷纣王无端囚禁了周文王,姬周族人献宝马与美女给纣王,这才从牢狱中救出了周文王。自古民间就说“官逼民反”,周文王对殷纣王暴虐肆疾行为十分不满,率领西岐族人强军富国,拓展领土,不断打造击灭商殷腐朽政权的基础。

文王病逝后,其子周武王继承遗志,继续积极备战,瞅准机会,准备灭商。

从姬周灭商的有关史料看,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始创者,不是别人,可以说,就是周武王与姜子牙。

姬周伐纣、灭商,是周文、周武二王的终极目标。文王逝世后,周武王考虑伐纣的关键是,军事实力强大到什么程度,何时讨伐与怎样出击。在他和姜子牙看来,兵不在多,在于精,只要兵精,出击时机把握得准确,就能够胜券在握,出奇也就能致胜。反之,就会功亏于一篑。

于是,周武王先派人到商殷之地刺探情况。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派间谍收集情报。得到的报告是:“商朝国势危殆,民心动乱。”周武王听后,认为灭商的时机还不够成熟。于是,继续加强练兵,等待时机。

过了几年,暗探第三次向周武王提供情报说:“商朝的百姓只是内心愤怒,闭口不敢说话,却咬牙切齿。”(《成语故事365》32页)周武王听后,认为,殷纣王众叛亲离,不得民心,出兵讨伐殷纣王时机基本具备。

于是,武王九年,周武王与姜子牙率领周军到达孟津(今属河南)。与此同时,背离商殷,要与西岐伐纣灭商的“八百诸侯”纷纷来到孟津,前来参加伐纣。

周武王在这里举行了誓师大会,发布声讨殷纣王罪名的檄文,史称 “孟津之誓”。姬周因此成为参会“八百诸侯”的盟主。

在誓师大会上,大家群情激昂,一致主张即刻出击,伐纣灭商。周武王和姜太公认为此时交战,双方拼命厮杀,肯定伤亡惨重,激战灭商的时机并不成熟,获胜把握性不大。于是,周武王力排众议,要求参加讨伐的诸侯率军返回。(参阅《古今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大预言》6页)用现代人的话讲:就是不打无把握之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声势浩大地出师讨伐,只开了个“誓师大会”,就不动声色地撤军回归,尚属首次。

这种不打自退的作法,在参与讨伐的诸侯看来,这是白折腾;在殷纣王看来,是周军软弱怯战的表现。这种误判,助长了殷纣王的轻敌思想。由此,他对姬周东进的防范有所放松。这是周武王求之不得的。在周武王和姜子牙看来,这是一次带有实战性的检验。用姜子牙与周武王谈论“兵道”的话讲:就是示弱,以迷惑敌人。

“孟津之誓”两年后,暗探报知:纣王“剖比干观其心”(殷纣王的叔父),“焚灸忠良,刳剔孕妇”,(见《中国法制史》24页)搞得朝野上下,众叛亲离,人人自危,惶惶不可终日。周武王听后,认为殷纣王已经泯灭了人性,丧尽了天良,灭商时机已到,积极准备出兵。

大约在公元前1066年,商军主力军去东南(平叛),商都空虚,周武王抓住机会,统领时有“八百诸侯”的“兵车四千辆”(《中国人的谋略》72页)和姬周“兵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联合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族,大举东进。”见《简明社会科学词典》647页。

可是,《简明中外历史辞典》82页文字显示:“周文王死后,第四年春(据今人考证为公元前1027年),周武王乘商军主力在东南的机会,”下文内容文字基本一致。在“牧野之战”的时间上,一个是“公元前1066年”,一个是“公元前1027年”,时差竟达39年。两者谁对,谁错,笔者无法确定。所以,请有关专家学者还原历史真实,将“牧野之战”的时间确定下来。

姬周大军从孟津过黄河,在距离殷都朝歌“七十里”的牧野(今河南汲县),安营扎寨。周武王举行战前誓师大会,宣布殷纣王有十大罪状,鼓舞士气,准备与殷纣王纠集的商军决战。(详见《古今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大预言》8页)。

殷纣王派主力军去东南方(平叛),都城留守军队不多,只得将战俘和奴隶强拉硬拽,凑足十七万人(另一书文字显示:七十万),排兵布阵,迎战只有六万左右的姬周联军。从兵力看,数量相差十分悬殊。

殷纣王率领布阵的商军虽多,但都是临时凑合的乌合之众,未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周军虽少,却是精锐之师。据文字显示,殷纣王骁勇善斗、具有万夫不当之勇,要是单打独斗,姬周军营中没有一个能够敌得过。在古代将对将、单打独斗决胜负的状态下,商军肯定获胜,周军必败无疑。

所以,周军一反常态,不与殷纣王将对将地单打独斗,而是阵前战鼓雷鸣,杀声震天,全军整齐划一,以一个整体阵容排山倒海般地向商军冲击。商军阵中的奴隶兵,只知道受奴役,未曾经过军事训练,手拿着兵器,看见周军如决堤的洪水猛冲过来,不知所措,扔下手中兵器,四散奔逃;凑数上阵的战俘奴隶,平时受尽了虐待,对殷纣王心存仇恨,见周军冲来,消极迎战。奴隶兵四散奔逃,战俘奴隶也就随波逐流,致使商军阵脚大乱,溃不成军。

殷纣王见状,喊破嗓子,频频斩杀军士,无济于事。姬周联军趁机猛攻,追击溃军,乘胜攻入朝歌。殷纣王眼见大势已去,无可奈何地奔往鹿台。在卜辞文化的影响下,自认为是“天灭自己”,放弃突围,在鹿台自焚,商殷被牧野一战灭亡。

称周武王与姜子牙一战灭商,是中国古代始创的一种军事文化,有的读者可能会问:这是三千多年前的事情,你凭什么说“牧野之战”是一种始创的军事文化?回答是:用“辩证思维”认识认知这一军事运作实践,就会发现这种始创的军事文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示弱以迷惑强敌,检验己方众人团结一心的程度。即“誓师伐纣”,一仗未打就撤兵。参加伐纣的诸侯很不理解,但还是服从撤退号令,撤军回归本地。这,使殷纣王误判姬周联军软弱无能。由此,放松了对西岐强军灭商的警惕,给姬周灭商留下了以少胜多的空间。从史籍文字记载看,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智慧性军事谋略运作;也可以说,这是一次军事运作艺术的预演。用现代军事运作活动看,就是进行的一次军事演习。能说这不是一种军事文化活动么?很显然,这是不能的。

二是,在兵力数量相差十分悬殊的情况下,不被敌众我寡悬殊太大而动摇军心,坚信以少数精兵能够战胜众多乌合之众的信心和决心。可见,军心就是凝聚力,这是战斗能否取胜的关键。后世军事家将这种军事活动,提升为:兵不在多,在于精;将不在勇,在于谋。在三千多年前,能够出现这种军事实践,确实难能可贵。

三是,万众一心,统一号令、统一指挥、步伐一致、充分发挥了全军整合一体的拳头作用。第一次预演获得步调一致、服从统一指挥的好效果。二次誓师孟津,把“预演”活动发挥到极致,使姬周联军形成了排山倒海之势,猛冲乌合之众,使商军自乱阵脚,溃不成军。作为主帅的指挥者殷纣王虽有天下尽知的万夫不当之勇,但是在潮水般的溃军面前,无可奈何,束手无策,无能为力。用周武王跟姜子牙探讨“兵道”的话讲,就是“凡兵之道莫过乎一,一者能独往独来。”(下文另述)乌合之众的商军,缺的就是这种整体的统一。

四是,周武王传承和传播“”文化(下文另述),两次召开讨伐殷纣王罪行的“誓师大会”,向天下人宣告:讨伐殷纣王是正义之师,商殷政权的军事活动是非正义之师,使商殷政权丧失民众的支持,增加了正义之师得道多助、获得胜利的筹码。

五是,针对殷纣王强悍善斗的实际情况,周武王和姜子牙变单打独斗为整体推进,全线猛冲猛攻,使殷纣王个人的勇猛优势无从发挥,锁定了乌合之众的败局。这种创新与创造性军事实践,被后世军事家提升为“随机应变,以智胜勇”或者是“灵活机动,不拘一格”。还有:将不在于猛,而在于谋。智勇双全,乃是上将致胜之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