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 曲园的匾联

 五半人 2018-08-09

曲 廊

 

  碑联:

 

惜时惜衣,不但惜财犹惜福

求名求利,只须求己莫求人

 

    作者:俞樾自撰。

    简析:格言联。出句讲:爱惜时间、爱惜衣物,不但应该爱惜财物,更应该珍惜幸福。对句说:追求名,追求利,只要求诸于自己,不要去求别人。这是作者生活经验的总结。时间要爱惜、财物要爱惜,但是最重要的是幸福,即《尚书·洪范》篇中所说的“五福”:“一日寿(长命百岁),二日富(荣华富贵),三日康宁(吉祥平安),四日攸好德(行善积德),五日考终命(人老善终)。”作者表面上并不否定名利,只是强调了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首先要自己的努力,包括学问和个人的修养,而这才是最重要的。实际上作者将功名早抛之九霄云外,“抛了功名刍狗,还我千金敝帚”(《水调歌头》)

    按:廊中有碑刻多块,有俞樾手书的《枫桥夜泊》诗碑、彭玉麟的《红梅》画碑,画碑上有俞樾题诗:“老彭淡墨与腥仙,不画红梅三十年。特为俞楼助春色,胭脂多买不论钱。”另刻有俞樾的印章、印谱等。

艮 宦

 

 

 

    简析:艮,卦名,《易·艮》:“艮,止也。”又作为方位名,《易·说卦》:“艮,东北之卦也。”宦,据《尔雅·释宫》,东北隅谓之宦。此屋位于园之最东北隅,园也止于此,故名。

达 斋

 

达斋额:

 

   

 

    简析:此小屋位于园之西北,有曲折的修廊与艮宦相连。“曲园而有达斋,其诸曲而达者欤”(俞樾《曲园记》),寓有人生的道路将由曲折而通达之深意。

回 峰阁

 

山上阁额:

 

   

 

    简析:阁置假山之巅,假山山径曲折,山洞宛转,自其东南入山,由山洞西行,小折而南,登梯级方至回峰阁,真乃峰回路转之阁。

 

  回峰阁对联:

 

春归花不落

风静月长明

 

  作者:俞樾自撰。

  简析:抒情咏景联。出句承“花落春仍在”意,一反悲落花的传统主题。对句讲月明风静的夜色。仔细体味联语之意,作者抒发的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宁静淡泊的心理境界,不戚戚于功名,不汲汲于富贵,心理就能“春色常驻”。俞樾离开了官场,没有宦海沉浮的荣辱得失之感,感觉不到政治的风浪,所以才有“风静月长明”的闲适感和澄静感。

认 春轩

 

小轩匾额:

 

   

 

    作者:吴作人书。吴作人,1908年生,安徽人,现代著名画家擅油画、国画。

    简析:取唐白居易“认得春风先到处,西园南面水东头”诗句意。因花园在西,而轩在其南,为后花园的起点,故称。

乐 知堂

 

  乐知堂匾额:

 

   

 

    译意:乐天知命之堂。

    作者:原彭玉麟书,今顾廷龙补书。

    简析:俞樾在《曲园记》中说:“取《周易》‘乐天知命’之意,颜其厅事日‘乐知堂’,属彭雪琴侍郎而榜诸楣。”即安于天命而自乐。这里是曲园大厅,为俞樾当年接待宾客、生日祝寿、喜贺中榜、主持晚辈婚礼等喜庆活动之处。故砖刻门楼上书以“金棘玉桢”四字,

意谓“金玉满堂”。富有“金玉”,极言财富之多,引申称誉才学之富实,含喜庆吉祥之意。

 

  乐知堂抱柱联之一:

 

三多以外有三多,多德多才多觉悟

四美之先标四美,美名美寿美儿孙

 

    简析:这是俞樾当年自撰的寿联。上联讲,多福()、多寿、多子孙这“三多”以外,还有“多德、多才、多觉悟”的“三多”;下联讲,在仁美、义美、忠美、信美这“四美”之先,还多出了“美名、美寿、美儿、美孙”这“四美”。看出俞樾当年由于福寿双全、子孙成才而踌躇满志的心情。孙子“探花及第”,曾孙俞平伯亦已出生。俞樾在《临终自喜>诗中曾这样说:“科老真将作祧祖,年高不仅见门孙。更喜峥嵘头角在,傥延祖德到云昆。”

 

乐知堂抱柱联之二(今悬“轿厅”)

 

   且住为佳,何必园林穷胜事

集思广益,岂惟风月助清谈

 

    译意:暂且住在这里为好,园林何必要极尽佳美胜境;集思广益,研讨学问,难道只能借风月来为清谈助兴?

    作者:俞樾撰,钱太初书。

简析:述志联。上联写自己对宅园的要求,不必奢华,不求胜景之多,只要能住就行,淡泊明志,容膝自安,表现了一代学者的简朴。下联写治学及与文友切磋学问之乐,表现了一个勤奋学者的生活情趣。

 

乐知堂对联之三:

 

    积累譬为山,得寸则寸得尺则尺

功修无伴获,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译意:知识的积累,类似堆成一座山,堆一寸就是一寸,堆一尺就是一尺;建功修业,没有侥幸获得成功的,就像种豆得到豆,种瓜就得到瓜一样。

    作者:俞樾撰书。

    简析:格言联。讲知识的获得、功业的获得成功,都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目的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不懈的奋斗,才能有所收获,有一分耕耘才能有一分收获,不可能凭侥幸得到。这些道理堪为不刊之论。

    按:堂门上方今悬“俞樾先生故居”匾额,系俞樾玄孙,俞平伯之子俞润民所书。对面砖刻门楼上书“金棘玉桢”四字,庭院中植金枉玉兰,寓“金玉满堂”之意。

春 在堂

 

春在堂匾额:

 

   

 

    译意:花落春仍在之堂。

    作者:清曾国藩题书。曾国藩(18111872),清军政大臣、散文家,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四年(1834)举人,十八年(1838)成进士,改庶吉士,内阁学士以及礼、兵、工、刑:吏诸侍郎,曾充四川、江西乡试正考官。后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累迁至

两江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侯,卒谥“文正”。倡导古文,一时被誉为文章中兴功臣。崇尚雄奇、刚健、厚重的文风,章太炎将其归入“善叙行事,能为碑版传状,韵语深厚,上攀班固、韩愈之伦”这一类作家。有文集164卷。

    简析:匾上有曾国藩跋语,云:“荫甫仁弟馆丈以‘春在’名其堂,盖追忆廷试‘落花’之句,即仆与君相知始也,廿载重逢,书以识之。”俞樾中举后,道光三十年(1850)在北京保和殿应礼部复试,试题是《澹烟疏雨落花天》,俞樾答卷的首句是“花落春仍在”,主考官

曾国藩深为赏识,认为此句咏落花而无衰飒之气,“与小宋《落花》诗意相似,名位未可量也”,擢为第一,又亲题匾额,以志留念。俞樾“用作堂名,以志不忘”。这里说的“小宋”是指北宋文学家宋祁,字子安,他和哥哥宋庠(大宋)都有题《落花》诗。小宋《落花》诗有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之句;大宋《落花》诗有“汉皋佩冷临江失,金谷楼危到地香”句,夏庄公评日:“咏落花而不言落。大宋君须状元及第,又风骨秀重,异日作宰相;小宋君非所及,然亦须登严近。”俞樾在这里会友、读书、讲学。现屏门上有板刻石绿色《春在堂记故事》,系俞樾亲撰,由他的门生、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同时也曾是兵部尚书的吴大潋亲篆。全文如下:

    余自幼不工书,而进殿廷考试,尤重字体。士复试获在第一,成疑焉,后知由曹文正公,时公以礼部侍郎充阅卷官,得余文,极赏之.置第一奉御。又以余诗有‘花落春仍在’句,语同列日:‘此与小宋《落花》诗意相似,名位未可量也。’然余竞伦弃终身,负公期望。

同治四载,余寓公书,述前句,且日:‘神山乍到,风引仍回。洵符花落之谶矣。然穷愁著书,已逾百卷,倘有一字流传,或亦可言春在乎?!’无赖之语,聊以解嘲,引以‘春在’名堂,请公书之,而自为记。

小竹里馆

 

小竹里馆匾额:

 

小竹里馆

 

    译意:翠竹丛中的小书屋。

    简析:写意抒情额。唐王维《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意是:一位世外高人独自坐在幽静青翠的竹林里,逍遥自在地弹琴、长啸,在这深林里没有人知道,只有那天上的明月,柔柔地来相照。写诗人在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天地里,远离尘嚣,自居自乐自逍遥这样一种悠闲而又清雅的情趣。这里是俞樾当年的读书处,前面庭院中,当年曾遍植彭玉麟所赠方竹,故取王维诗意名室,以寓俞樾之志趣。

 

小竹里馆匾额(按:今悬“轿厅”)

 

德清俞太史著书之庐

 

    译意:德清人俞樾写书之屋。

    作者:李鸿章撰书。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道光进士。曾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为洋务派首领。

简析:李鸿章为俞樾的同科举人,又同出于曾国藩门下,和俞樾关系密切。俞樾罢去河南学政后,即勤奋治学,著述达五百余卷。其座师曾国藩曾以“俞荫甫拼命著书”戏之。俞樾自54岁时建此宅到86岁去世,33年中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所著有:《群经平议》1635卷、《诸子平议》1535卷、《古书疑义举例》等著作,研究先秦经学和诸子百家学说,为士林推服。另有《达斋春秋论》、《词录》、《曲园杂纂》、《宾荫集》、《俞楼杂纂》、《第一楼丛书》等,涉及经学、诸子学、史学、音韵训诂学、诗词、戏曲、书法等,还有杂文、诗歌、、随笔、尺牍、楹联、笔记、传奇、谣谚等杂撰。搜罗宏富,足以沾溉后学。俞樾将其生平著述,汇编成集,定名为《春在堂全书》。“春在堂”就是曲园的主要厅堂。

 

小竹里馆对联:

 

太史有书能著录

子云于世不邀名

 

    译意:太史俞樾写的书都有著录;扬子云著述宏富,但不求取世上虚名。

    作者:谢孝思书。

    简析:此联是清肃亲王赠给俞樾的。联语将俞樾与扬雄并称。扬雄字子云是西汉末年著名的辞赋家、哲学家,写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等著名辞赋和《太玄》、《法言》等哲学著作,然口吃不善交往,清贫终身。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曾说:“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扬雄学问文章可流芳百世,然贫居著书,清冷孤寂,洁身自好。俞樾是道光三十年(1850)庚戌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后经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事隔两年,在考试取士中,被御史曹登庸劾奏“出题试士,隔裂经义”,因而罢官,“削职归田”。俞自嘲日:“蓬山乍到,风引仍回。”乃专心讲学著述,所著博大精深,“训诂主汉学,义理主宋学,教弟子以通经致用,蔚然为东南大师”(缪荃孙《俞先生行状》),“其论切当而不浮,其说精微而不腐,其释详明而不烦,其议正大而不诡,其杂文亦有法度,不苟作”(王凯泰《宾萌集序》),成为一代宗师。有“门秀三干士,名高四百洲”之称,章太炎、吴大激、张佩纶、陆润庠、吴昌硕等均出其门下。

    按:“小竹里馆”位于春在堂西南隅,为1879年增建,称“前曲园”。

曲 园

 

门内匾额:

 

探花及第

   

    简析:俞樾的长孙俞陛云(即著名“红学’’家俞平伯的父亲)当年考中探花了,这是那时的遗物。在古代封建社会三级科举考试中,最后的也是最高级的考试是皇帝的殿试,定三甲录取,一甲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即探花。俞陛云考中的是一甲第三名,足以光宗耀祖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