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鞠通宣气化湿法探析

 哥蛋定 2018-08-09

吴鞠通《温病条辨》云:“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即宣气化湿法。是指在治疗湿温的过程中,运用轻苦微辛,轻清流动,平淡芳香的药物,流动三焦气机,特别是展开上焦肺气,从而达到分消湿热,透邪外达的目的。

一、宣气化湿法的作用机制:

宣气化湿法的作用机制,在于宣气与化湿。

1、湿热为患,病势多缠绵难解,缘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腻,热为阳邪,其性蒸腾升散,湿与热相合,蒸郁不化,热处湿中,湿蕴热外,胶着难解,最易阻滞三焦气机流行,而气机不畅,湿邪更难骤化,故欲清热,必先化湿,然祛湿先必化气,气化则湿化,诚如柳宝诒所谓:“治湿热两感之病,必先通利气机,俾气水两畅,则湿从水化,庶几湿热无所凝结。”三焦系水液运行的通道,主持诸气,总司人体气化,故化气必先通畅三焦,三焦畅,一身之气皆畅。“然云三焦,以手太阴一经为要领。”(吴鞠通《温病条辨》)肺居上焦,为五藏之华盖,主一身之气化,故化气必当开宣肺气,肺气宣,一身之气机通达,三焦通畅,气化则湿邪自去,既有兼挟之邪,亦与之俱损。再肺主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痹开则膀胱亦开,即所谓“启上闸,开支河”、“提壶揭盖”之意也。又宣气化湿药,可使表里之气通达,促邪外透,如张秉青所说:“喻氏谓上焦之湿宜汗,又谓化里可以达气,气通表达,上焦氤氲之湿,随汗bei外泄,薰蒸自衰。”

2、脾胃为脏腑气化的中心,气机升降之枢纽,五脏之中,心肺居上,上者宜降,肝肾居下,下者宣升,而脾胃坐镇中州,通达上下。如若湿邪阻滞,脾胃受困,枢机失灵,治以运胃,调畅中气、中气畅则三焦和。章虚谷云:“三焦升降之气,由脾鼓动,中焦和则上下顺,脾升胃降,气化复常,湿浊乃去。”

3、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焉。”膀胱主气化,气化正常,则小便通利。如若湿浊下流,下窍不利,则宜通利膀胱,药予淡渗之品导湿下趋,湿去则气化亦复正常,叶天土“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意即此谓。

二、宣气化湿法的药物特点:

湿温病的病因虽云湿与热,但吴氏言湿温病的病机,则是以湿为主要方面,是如“湿凝气阻”、“气分痹郁”、“三焦湿郁”、“秽湿着里”、“湿热久羁”、“吸收秽湿”等等,其言治疗,亦以化湿为主,欲化湿,必赖全身气机通畅,气机畅则湿无以滞,观《条辨》中所用治湿五十余味药中,就有四十余味是理气药,二十四药方中用杏仁、桔梗、郁金、枳壳、陈皮、藿香、厚朴、大腹皮、蔻仁等理气药就有十六首,由此可见,吴氏对湿温病的治疗,擅用、多用气药,而成宣气化湿之法,其药物多具轻、清、动之特点。

1、“轻”

“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此“轻”一是指药物轻浮,能入上焦,如杏仁、桔梗、枇杷叶、川贝母之类,。二是指药性宣达表散而作用轻微如苏梗、豆豉、藿香、薄荷、苏叶之类。三是指药量较轻,且不任久煎。吴鞠通说:“肺病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盖肺胃最高,药过重则过病所。”轻字非轻描淡写之谓,而是对宣气化湿的作用部位,效果、药物性能的一种抽象概括。

2、“清”

“清”是与药物之味重浊相对而言,上焦药大都取其气,药味以微薄为宜,叶天士所谓“轻苦微辛”,王孟英“所谓清气者,但宜展气化以轻清,如栀、芩与苇茎等味是也。”凡宣气兼合清气,可选上述轻清之品,但当避免甘腻与酸涩。

3、“动”

“动”是指药物的功能言,宣气化湿法以展开气化为主题,故动在其中,里气一通,表分透达则汗畅bei透,胸闷脘痞,气机一动又能获释;小便不利,气化复则自然得畅,所以其作用不外是变呆滞为通畅,变静为动。以三仁汤为例,杏仁宣上,蔻仁开中,苡仁渗下,川朴、半夏行气化湿,滑石、通草、竹叶淡渗利湿,全方无一不动。

总之,宣气化湿法是通过调整机体机能而达到祛邪的目的,此法用药貌似平淡,但只要用之得当,亦有佳效,因为湿热交蒸,气机不畅之际,每清之不应,燥之助热,十分棘手,而一旦气开湿透,再转清热,即能收效。

三、宣气化湿法的临床指导意义:

宣气化湿法主要用于湿气弥漫,三焦气化失司的证候,湿温,暑温的初中期最为多见,根据湿阻的部位,证情的偏颇,有宣上,疏中、渗下的不同。

1、湿邪郁于肺卫,芳香宣化、展开肺气

湿温初起,邪郁肺卫,卫阳郁遏不宣,上焦之气不展,可见头胀痛,微恶风寒,面色淡黄、胸闷不饥,舌白不渴,脉弦而濡等症,治宜宣气化湿,肺气宣则湿随气化,用药宜“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仿徐之才轻可去实之义,用轻清之品如大豆卷,前胡、杏仁、芦根、贝母、藿香、佩兰等流通气机,旷展清阳,或用三仁汤,其治虽为畅三焦,使湿从小便而去,实则重在开宣肺气,方中重用杏仁之苦降,助肺之功能恢复以通调水道,正如吴氏所云:“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即肺得宣降,营卫通畅津液得以敷布,湿开热散。如湿郁卫气较重,可用霍朴夏苓汤,药取藿香,豆豉芳香宣透之品,疏化肌表之湿,杏仁疏利肺气,蔻仁,川朴、半夏开中,苡仁、茯苓、泽泻淡渗利下,湿浊开透,气通表达,而臻“湿去气通,布津于外,自然汗出”之功。

2、湿热蕴阻脾胃,辛开苦泄,疏利中州。

湿温病以脾胃为中心,如章虚谷云:“始受于膜原,终归于脾胃。”治宜苦辛通降,运脾和胃,根据湿热的多寡,临床有湿重于热,湿热并重,热重于湿不同证型。如湿邪困阻较甚,症见胸脘痞闷异常,叹息,便溏,身重酸楚,苔滑而腻者,宜用辛苦温法,辛可理气,苦可燥湿,温可通阳,化湿邪、畅三焦,热邪即可随湿而去,药如半夏、陈皮、蔻仁、木香、杏仁之辈。如湿热并重,则可见身热汗出不解,脘痞呕恶,口虽渴但不欲饮,心中烦热,便溏色黄,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宜用辛苦寒法。燥湿清热,药如黄芩,黄连、山栀、半夏、陈皮、木香之流。湿得辛药以开,热得苦味以泄,三焦气机畅化,湿热自可尽去。

3、湿邪流注下焦,淡渗利湿,宣气渗下。

张秉青云:“肺气不化于上,则小便不通于下。”湿热之邪流注下焦,阻滞膀胱,气化不利,则二便不调,治疗宜用淡渗之品,合以宣气以清利湿热,恢复其气化功能,气化则湿能去矣,药如通草,茯苓,猪苓,木通、冬瓜皮之列。

需要提及的,湿热病虽有偏上、偏中、偏下部位的不同,但湿为弥漫之邪,其与热相合,则“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在上可波及中下,在中可蒙上流下,在下可使气闭上中不通,故治疗多宣上,疏中,渗下配伍应用,旨在使三焦通畅,气化正常,偏执一端,事倍功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