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宣纸书画创作的一点研究

 养新楼 2018-08-09

    生宣用于书画具体年代已很难考证,最早大约在明末,盛行时期在清代广泛使用[这与清代金石碑学盛行有很大关系],篆书,隶书对于纸张需求并不刻意,生宣教之熟纸[或半生半熟]纸张更易表现金石气,所以为大家所偏爱.然而对于帖学来说生宣盛行也就意味着,其衰落的开始.

   故此前几年海上徐建融教授提出''要革生宣的命''的文章,此文小弟虽觉得有点偏激,但所言有锯,非刻意炒作者所言.明清盛行生宣,晋唐用熟宣[或绢],明清有其优秀之处,但晋唐宋元传统比之更博大精深,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君不见现代画展工笔盛行已经是大势所趋.当然生宣作书画也未必没有精典传世之作.但已非主流.书坛则似乎更平稳些,但现今帖学已经有复苏的迹象,对与纸张的使用也自会随之变化,只是时间的问题.小弟以为如果能把握好生宣的透与不透的特性,也正可使中国画特有的魅力显现在画面之上.当然生宣上探索对于中国画家来说是很难的挑战.黄宾虹画山水直到去世,还有一大批未完成的作品,就说明他的实验水墨探索一直在进行.


   李可染把水墨探索比作无鞍骑野马,赤手捉毒蛇,他有印文曰:废画三千  千难一易  这已把水墨实验之艰难说的很明白了.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1,书法上不利与帖学的行笔,纸张太生,所以有人自己加工,或是买来半生半熟的纸张使用,以此来解决此问题,2,绘画时用色用墨如果掌握不好,那么纸张干了以后色墨自然变淡,达不到色彩鲜艳的效果.有经验的画家多在用笔醮色,醮墨时适当加大色墨的浓度和纯度,巧妙用水,使画面超过实际状况,当画面干了,色墨即使淡一些也正好达到鲜明的效果.但此法也有一定的难度,不易掌握.这都是由于生宣纸稀疏的纤维结构造成的.古人在加工纸张时会人为的给纸张加工一下,涂层使之不会遇墨遇色即渗化[可见李沾老师的加工纸一文].现在生产厂家片面追求经级利润,继承与发展不够也是主要原因.


    另外作画时所用宣纸宜薄,较厚的纸不宜作画,但可用与书法. 好的宣纸在使用时墨痕向外渗处的水痕分明,边源整齐,能抓的住墨色,先画浓墨,随后敷以淡色,淡墨时下部的墨色能被纸张固定,少与上层墨色渗化,目前世面上几乎很少有纸能做到这一点.大部分相互渗化,化成一片,致使生动的层次感完全消失,这固然与笔法有关,但主要还是宣纸太差造成的.
  宣纸是由松散的纤维够成,使得它有很强的吸水性,作画时色墨被水代进纸里,在水湿时透明度好,墨色鲜验,但干后纸张透明度减弱,只留下浮于表面的部分,这也是同品牌的薄宣纸好于厚纸的原因.


在讲具体的例子,倪云林画高古,境界为元画第一.他的画是用唾沫加淡墨画的,将笔毫着纸前在嘴上吮吸滋润,使之干湿适度,才下笔.没想到吧.宋文治在拜陆俨少为师前有个老师叫张石园,他仿石谷山水很有名,他画画在调色盆上调好三四格浓淡不同的墨水,边醮边吮,着纸作叄又毛又松,因唾液与水接触,笔端带有一点胶汁,使之不化不枯.获得淡雅古朴的韵味.须要指出的是现代画家谢稚柳画山水画也用此法.

吴湖帆在题唐伯虎雪山会琴时指出:六如居士赋性放逸,所作书画都挥洒立就,与文衡山处处径不同.且其生性喜画绢素.故纸本者十不得一.而纸本画亦往往荒率随意,刻意者又觉不见也.余所见春山伴侣图外,此其佳存矣.通过大量研究,吴湖帆的出了一个少为人知的论端:
  羊毫盛行而书学亡,画则随之.生宣盛行则画学亡.书亦随之.试观乾隆以前书家如苏东坡,黄,米,蔡,元之赵子昂,鲜于枢,明之祝支山,王宠,唐子畏,董其昌,皆用光熟纸.决无一用羊毫生宣者,笔用羊毫,倡于梁山舟[梁同书],画用生宣,盛于石涛,八大,自后学者风靡从之,坠入恶道,不可问矣.然石涛,八大,有时也用极佳侧理,非尽取生涩纸也.
    吴湖帆山水虽有甜俗气味,但临古功力之深,还是为张大千称赞的,张泼墨泼彩用的也是熟纸.况且其收藏唐宋元明古画胜多,几十年研究所得,非空穴来风,只是发表的少,知到的人不多罢了.


古人的熟纸并不是用明矾加骨胶作熟的,另有一套方法,一般用的是植物渣汁液体染的,与现在的熟纸根本不是一种概念,试看米芾,董其昌真迹,就会明白的.顺便说一下,古人是没有一得阁墨汁可用的,都是磨墨,所以才有的淡墨董其昌之说.墨汁胶重当然不入纸.

现在厂家生产熟宣连明矾都舍不得用,嫌价高,多添加松香,以减少明矾的用量,你说你到哪去找好纸?真好的用古法加工的纸也有,曹光华,元畅,等,还好,但价之高不是我等工薪族能用的起的.明清人专谈笔墨,到了四王更是把笔墨作为一种程式来看待,[其实四王笔墨功夫和驾驭大画的能力还是强于石涛的.石涛画小画很精彩,写生得来的东西多,但遇到巨轴大画,就不行,笔墨提练的功夫有限.]唐宋人兼谈笔墨,但仅做为六法,六要的一个内容.


中国书画的主要栽体是绢和宣纸.古代以绢本设色为主,随着水墨写意的`出现,用绢才逐渐减少,用宣纸增多.
如果仔细研究,可以发现王铎临古之作[临淳化阁帖]大部分都是写在绢上的.黄道周的条幅作品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写在绢上.这是由于明代人以娟代纸,''以绢代俸''的制度,因此这些丝织品长度可以随心所欲,不受限制.
由于绢本的韧性强,可以多次渲染,纸本就差一点,容易破损.
注重染法是宋画的一大特点,明清以来文人画家多受董其昌影响,不愿多染,认为那样会掩盖用笔的韵致,显的匠气.
即便如此还是有人不管这一套,明之唐伯虎,吴镇,清之石涛,龚贤,袁江,袁耀,等人.都对于染法颇有心得体会.


明代<<樞圆杂记>>载:''常山,开化等县人,以造纸为业.其造法,采楮皮[是造桑皮纸,宣纸的原料]蒸过,去其粗质,掺石灰,浸三宿,蹂之使熟.去灰又浸七日,复蒸之,去泥沙,暴晒经旬,椿烂,水漂.入胡桃藤等药,以竹丝帘乘之......
<<万历野获编>>说:''今中外用纸,推高丽贡茷第一,厚逾五株钱[显然是很厚的纸,大家可以查一下,其厚度是多少发帖告知]白如截肪切玉,每番揭之为俩[看来是夹宣一类的纸],具可使用.....毫颖所至,锋不留行,真可贵尚.........次外则泾县纸[明代就有了],粘之斋壁,阅岁亦堪入用[现在哪位把纸粘在墙上放一年才用?]


接上面''以其灰气且尽,不复沁墨[此四字大可玩味]''黄道周<<墨池偶谈>>说:''纸以延汀藤角极清堅者为第一,铅山本纸称毛边中有罗纹者第二,会稽藤料公文纸第三,然难得.易得者,杭细领绢第四,余不中书,............


小弟自己写字画画都是买来便宜,书写效果好的纸,自己再加工成半生半熟的纸才使用.
材料是:黄柏,白笈,蛋清,少量明矾,加水,刷纸.具体可看李沾先生加工纸一法.不过皂角我从药房拿回来发现质量太差,且已经晒干透了,加入后效果不好,后来都用的蛋清.
请看下面的画,用的是宣艺斋的很便宜包皮纸加工成的半生半熟的纸画的,墨色很好.完全不象生宣入纸就化,墨色下沉的那么历害.

拿红星净皮来说,纸质没话说,很好,但用色过后下沉的很历害,[有点石沉大海的感觉]干了之后颜色也会变得很淡,必须画画的时后用重色,这样才能保证色彩的鲜艳度.所以我画画纸都用蛋清刷一下,这样比较好用一些,当然最好加点中药防虫蛀.
前面都说纸,在来说说墨.以前我不大用墨,可山水画总画不好.

一次看了陆俨少关于文房四宝的论述,使我大悟.''墨要黝黑,轻胶为上,旧墨往往脱胶,新墨胶重,往往滞笔,墨色不见莹然娟洁,所以宜选用旧墨而不脱胶者,清代同光之间所制之墨,即已可用.''


陆俨少基本不用墨汁.
''用纸用笔,每人习惯不同,不能强求一致,大致用生纸要利用它的生而渗水,看不出渗之为害,反因渗水有出奇的效果,做到不脏不烂,笔墨痕绩融然一体.熟纸或半熟纸要做到墨色层次多.生动流畅而不板结.如能做到生纸不生,熟纸不熟,新笔不尖,退笔有锋,便是高手.陆氏作画有2点让人佩服,1是作画只用一只狼毫笔而不换笔,只上色用白云.笔也是几块钱一只的,很便宜的.2是无论生熟宣都能随机应变,不搞制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