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降糖药若控不好血糖,减肥手术了解一下~丨一周资讯

 Wdjljjfj 2018-08-09

不想错过界哥的推送?

↑戳上方蓝字“医学界内分泌频道”关注我们

并点击右上角“···”菜单,选择“设为星标”

一周资讯第72期,精彩依旧!

作者丨Daisy

来源丨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本周提要

治疗2型糖尿病,减重手术或为减少微血管病变的最佳方法

青少年肥胖和心脏代谢风险增加与睡眠质量低相关!

斯坦福大学“抬杠小分队”:你以为“正常”的血糖,可未必正常!




治疗2型糖尿病,

减重手术或为减少微血管病变的最佳方法



笔者叨叨

早前,国际上认为对于经过内分泌科治疗效果不好或对降糖药物不能耐受的2型糖尿病(T2DM)病人可考虑手术干预;近期则认为,手术干预须考虑患者的BMI,即BMI≥35(亚洲地区为32.5)的T2DM患者,以及BMI在30~<><>

  

对于符合减重手术适应证的T2DM患者,它可有效改善血糖控制。但临床上对其在微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方面的影响却知之甚少。


据一项发表于《美国内科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IF:19.384)的研究结果显示,减重手术显著降低了T2DM合并严重肥胖患者的微血管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肾病和视网膜病变)风险!

 


图1 糖尿病患者接受减重手术与接受常规治疗护理的微血管发生结果对比:一项配对队列研究  图片来源:DOI: 10.7326/M17-2383

 

研究设计与方法


采用回顾性配对队列分析,选取美国4个综合卫生系统数据中,年龄19~79岁之间、患有T2DM合并严重肥胖的人群。其中4024例接受减重手术治疗,另外11059例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


4024例接受减重手术治疗的人群中,有76%例行胃旁路术,17%例行袖状胃切除术,7%例行可调节胃束带手术。研究的时间区间从2005~2011年,随访至2015年9月。


研究结果



手术和非手术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3年。结果发现,接受减重手术的人——包括胃旁路术、袖状胃切除术、或可调节胃束带术——与非手术人群相比,接受手术的人群在5年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风险明显较低:


  • 糖尿病神经病变:7.2%(手术)与21.4%(非手术)

  • 肾病:4.9%(手术)比10%(非手术)

  • 视网膜病变:7.2%(手术)比11.2%(非手术)



研究提示


  • 与常规治疗护理的T2DM合并严重肥胖患者相比,接受减重手术的患者术后1年内发生微血管病变的风险降低了62%。即使是在手术7年后,微血管病变风险与术后1年基本持平,即微血管病变风险降低了60%。

  • 此外,与常规治疗护理相比,减重手术7年后发生糖尿病神经病变、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的风险也显著降低,分别为52%、55%和63%。

 

由此,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在成人T2DM的多中心研究中,减重手术较常规治疗护理具有更低的微血管病变总发生率(包括较低的糖尿病神经病变、肾病和视网膜病变风险)。

  

参考资料:

Rebecca O'Brien, Eric Johnson, Sebastien Haneuse, Karen J. Coleman,  et al. Microvascul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fter Bariatric Surgery Versus Usual Care: A Matched Cohort Study. AnnIntern Med. 2018. DOI: 10.7326/M17-2383

 


 



青少年肥胖和心脏代谢风险增加

与睡眠质量低相关!




笔者叨叨

这项由美国和德国研究人员联合进行的大型研究表明,充足的睡眠时间、较好的睡眠质量,与减少青少年肥胖和降低心血管代谢风险相关。结果虽来自观察性研究,但仍能对临床医生及家长起到提示甚至警醒作用:应强调儿童及青少年睡眠时长与睡眠质量的保证,同时应为青少年提供关于睡眠健康问题的教育和筛查。

   

图2 美国《儿科学杂志 》发表该研究:青少年睡眠充足可减少肥胖并改善心脏代谢健康

图片来源:

http://pediatrics./content/142/1/e20180522

 

为准确测量睡眠时长与睡眠质量,研究人员开展了一项睡眠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相关的横断面研究。美国《儿科学杂志》(Pediatrics,IF:5.119)7月刊发表了该研究结果(图2)。


这项研究是这样做的:


设计与方法

 

研究纳入了829名儿童期至青春期过渡阶段的未成年人,要求其连续7~10天佩戴可记录活动数据的手环;通过每天超过10小时的记录,分析参与者夜间睡眠情况及日间中等以上体力活动情况。


研究结果

  

1、 90%以上青少年均达不到最低睡眠时间要求

 

研究共纳入829名青少年,平均年龄13.2周岁。中位睡眠时间为7.4小时/日,仅2.2%的青少年达到了国家睡眠基金会推荐的每日最低睡眠时间(国家睡眠基金会推荐14~18岁睡眠时间宜每日>8小时;11~13岁宜每日>9小时)。1/3的青少年睡眠时长少于每日7小时。

 

2、 睡得越久,身材越匀称,身体越健康

 

睡眠时长与各项肥胖相关指标均呈负相关(每日睡眠时长每增加55分钟与肥胖成反比),具体指标包括:BMI的z值、皮褶总厚度、DXA体脂质量指数、DXA躯干脂肪质量指数,即与全身肥胖程度和中心肥胖程度均相关;睡眠效率同样与体脂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图3)。

 

图3睡眠时长、睡眠效率与肥胖指标的关系:睡眠时长与各项肥胖相关指标均呈负相关(每日睡眠时长每增加55分钟与肥胖成反比)

 

3、睡眠时间越长,睡眠效率越高,心脏代谢风险越低


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较低的心脏代谢风险评分与长睡眠时间、高睡眠效率相关(图4)。


亚组分析中发现,腰围小、收缩压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高,对降低心脏代谢风险有显著影响。

 

图4 睡眠时长、睡眠效率与心血管代谢风险的关系

 

参考资料:

Cespedes Feliciano EM, Quante M, Rifas-Shiman SL, et al. Objective Sleep Characteristicsand Cardiometabolic Health in Young Adolescents. Pediatrics. 2018;142(1):e20174085


 


斯坦福大学“抬杠小分队”:

你以为“正常”的血糖,可未必正常!





笔者叨叨

中国临床资料显示,如果只检测空腹血糖,糖尿病漏诊率较高。此外,临床上经常会遇到患者由于急性感染、创伤或其他应激情况下出现的暂时性血糖增高(有的医生称其为“血糖的一过性增高”),此时,须在应激消除后给患者复查,再确定其糖代谢状态。


HbA1c 检测在临床上是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也是临床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

    

 图5 

 

美国斯坦福大学三大领域的研究人员(遗传学、干细胞生物学和再生医学、内分泌学)认为,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两种方法——空腹血糖监测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监测——有其局限性,且忽略了葡萄糖动力学。于是,他们对原本健康的人群发起了一项血糖日常波动监测“行动”,结果发表在《PLoS生物学》(PLoS Biology, IF:9.163)上。

 

这个斯坦福“抬杠小分队”使用动态血糖监测(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 ,以下简称CGM)技术对人群进行检测。分析显示:如果对健康人群进行全天持续的血糖监测,会发现其血糖水平在某个时间点会上升至与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患者相当的水平。


血糖波动有3种模式

 

研究人员招募了57名未被确诊为糖尿病的成年人(平均年龄51岁),使用CGM监测技术,评估参与者在正常进食状况中的血糖水平。他们还评估了参与者的全身胰岛素抵抗和分泌情况。结果显示,“如果CGM操作规范且得当,对于被常规血糖检测方法漏诊的高危人群,可以用此技术来确诊是否患有糖尿病。”

 

图6 CGM血糖监测流程

 

根据血糖和代谢水平检测的结果,研究人员得到了参与者的血糖变化模式,由此,将参与者分为3种不同的“葡萄糖型”:血糖变化不大的人群被归类为“低可变型”(low variability);血糖频繁升高的人被归类为“严重变异型”(severe variability),最后,介于两者之间的人被归类为“适度可变型”(moderate variability)。

 


图7 CGM监测下3种类型人群一天的血糖变化。注:3种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类型人群在该时段的血糖变化情况;由于有时间窗的重叠,所以有颜色重叠。


个体对食物有不同的血糖反应

 

研究人员还分析了不同人群的餐后血糖变化模式,并研究了在相同的营养条件下(吃同样类型的餐食)、不同个体之间的血糖波动模式的差异性。通过测量不同个体的胰岛素抵抗与分泌,凸显了一个事实:基础血糖代谢在不同个体之间是高度可变的


有个意外的发现:生活中常吃的食物(如玉米片)会导致健康人群的血糖波动。研究人员称,他们做这项研究是想找出究竟是什么使得健康人群的血糖波动异常,成为“严重变异型”。如果能破解这个变异的密码,也许能给人们提供预防糖尿病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Heather Hall,Dalia Perelman,et al. Glucotypes reveal new patterns of glucose dysregulation. PLOS Biology. https:///10.1371/journal.pbio.2005143

 

 

会议信息


中华医学会全国内分泌学学术2018年会


图片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