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对慢性结肠炎的辩证和治疗

 采药人 2018-08-10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直肠和结肠的慢性炎性疾病。
主要症状特点有慢性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性血便或脓血便、里急后重、腹痛、且伴有发热、消瘦、贫血等。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但可向近端扩展,以至遍及整个结肠。病程漫长,病情轻重不一,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或呈持续性并逐渐加重。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0~30岁为多见,男稍多于女。我国发病率较国外为低,近年来本病似有增加趋势。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的“痢疾”、“泄泻”、“便血”等范畴。 


本病病位在肠,与肝、脾、胃、肠等脏腑有关。初起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犯及脾胃;或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因湿热之体复饮食生冷以致脾胃损伤,导致脾失健运,清浊不分;或因感受暑湿热毒之邪,从而湿热毒邪内蕴,下迫肠道,气血凝滞,壅而化脓;出血日久,亦必耗血伤阴。久病入络,可致瘀血内阻;病久脾肾阳虚,清阳不升而中气下陷,温运无力而胃关不固。 慢性结肠炎病人多表现为身体虚弱、抵抗力差,尤其胃肠道易并发感染,因而更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及变质的食物,禁烟、禁酒及避免使用酸、辣、呛(如辣椒、芥末)等刺激性调味品,以免引起肠道敏感,加重腹泻。慢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反复性、多发性疾病,以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为发病部位,因各种致病原因导致肠道的炎性水肿、溃疡、出血病变。症状为左下腹疼、腹泻、里急后重、便下黏液、便秘或泄泻交替性发生,时好时坏,缠绵不断,反复发作。

慢性结肠炎以其迁延不愈和反复发作的特点成为现代医疗的难题之一。由于肠黏膜长期充血、水肿甚至溃疡,肠道环境紊乱,吸收和排便功能异常;在反复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易导致肠黏膜组织增生,引发结肠癌。俗话说得好,病靠“三分治,七分养” ,要想有效地改善慢性结肠炎的症状,防止病情的恶化发展,饮食调养很重要。

由于慢性结肠炎造成的长期腹泻,导致饮食营养“穿肠而过”,加大了饮食调理的难度,食物的选择、料理和进食方式都要格外注意才行。

【辩证分型】
l.脾虚湿热症状:腹泻,次数不等,里急后重,或肛门灼热,粪便中挟黏液脓血样便,味腥臭,腹痛,小便短赤,乏力消瘦,发热,口苦纳呆。舌苔黄腻,脉细滑数。
证候分析:脾虚生湿,郁而发热,伤及肠道,传化失常,则有腹泻,次数不等;湿热熏蒸肠道,脉络受伤,气血瘀滞,化为脓血,故粪便中挟黏液脓血样便,味腥臭;湿热之邪壅滞肠中,气机不畅,则有腹痛、里急后重;湿热下注,肛门灼热,便短赤;脾气虚弱,可见神疲乏力、纳呆消瘦;发热口苦、舌苔黄腻均为湿热内蕴之象;阴虚则脉细;脉滑数乃湿热之脉象。
2.肝旺脾弱症状: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常因抑郁恼怒、情绪紧张或激动而发作,大便夹脓血,胸胁胀满,烦躁易怒,暖气纳呆,肠呜腹胀,头痛时作。舌淡红,脉弦细。
证候分析: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横逆犯脾,健运失司,导致腹痛即泻,泻后痛减,每因情志不调而作汽滞血阻,壅而化脓,可有大便夹脓血;
肝旺则胸胁胀满、烦躁易怒、头痛时作;气滞则嗳气、肠鸣腹胀;脾虚则纳呆舌淡红,脉弦细是为肝旺脾虚之征。
3.瘀阻肠道症状:腹部刺痛,按之痛甚,大便中常夹脓血或紫黑色血块,面色晦黯。舌黯红,有紫斑,脉细弦。
征候分析:瘀阻肠道,气机不畅,故有少腹刺痛,按之痛甚;气滞血瘀,壅而化脓,故大便中常夹脓血或紫黑色血块;面色晦黯、舌黯红、有紫斑、脉细弦是为气滞血瘀之象。
4.脾胃虚弱症状:大便搪薄,可挟有黏液,或混有大量肠垢、脓血,甚则泄泻不止,饮食不当即有发作,乏力倦怠,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濡细。
证候分析: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故大便溏薄,或挟有黏液,或混有大量肠垢。
脓血,甚则泄泻不止,饮食不当即有发作;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气血两亏,可见乏力倦怠、食欲不振、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儒细为脾胃虚弱之征。
5.阴虚内热症状:腹泻时作,腹中隐痛,便血鲜红黏稠,常伴有午后潮热,盗汗,心烦不寐。舌红少苦,脉细数。
证候分析:久泻不愈,伤及阴血,可有腹泻时作,腹中隐痛,便血鲜红黏稠;阴虚生内热,故有午后潮热,盗汗;虚热扰动心神,则心烦不寐;舌红少苦,脉细数是为阴虚内热之象。
6.脾肾阳虚症状:黎明之前,肠鸣腹痛腹泻,泻后则安,大便为黏液血样,遇寒即发,形寒肢冷,口淡纳少,喜热饮,腰酸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证候分析:泄泻日久,肾阳虚衰,不能温运脾阳,运化失常,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有黎明之前腹痛腹泻,又称为“五更泻”;泻后腑气通利,故泻后则安;阴寒凝滞,气血凝聚,伤及肠络,则大便为黏液血样;阳虚生内寒,可见遇寒即发,形寒肢冷;
肾阳不足,则腰酸乏力;脾阳虚亏测口淡纳少,喜热饮;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均为脾肾阳虚之象。 

【分型治疗】
1.脾虚湿热治则:清热解毒,化湿消滞。
方药:连理汤合白头翁汤加味。
党参12克炒白术12克白头翁30克金银花9克秦皮9克黄连3克黄柏9克地榆炭12克莲子肉12克炮姜炭9克木香3克按榔9克枳壳12克葛根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纳呆口苦者,加鸡内金6克、黄芩。
栀子各9克,以清热消食;脓血便者,加白及粉3克、仙鹤草30克,以上便血。
2.肝旺脾弱治则:抑肝扶脾,止泻止痛。
方药:痛泻要方合逍遥散加减。
柴胡6克防风9克白术9克茯苓12克山药15克薏苡仁15克煨姜6克甘草6克白芍9克白及粉3克陈皮9克随症加减:腹胀暧气明显者,可加郁金9克、枳壳12克、陈皮6克,以理气;纳呆者,加神曲9克,以消食;头痛、烦躁易怒者,可加黄芩、栀子、丹皮各9克、龙胆草6克,以清热。
3.瘀阻肠道治则:理气活血,逐瘀止泻。
方药:膈下逐瘀汤合芍药汤加减。
当归9克赤芍9克川芎9克红花3克五灵脂9克(包煎)没药9克延胡索9克乌药9克槟榔9克木香6克黄芩9克黄柏9克白及粉3克地榆15克槐花9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痛甚者,加香附12克、川楝子9克,以理气止痛;瘀甚者,加三棱、莪术各9克,以消瘀血。
4.脾胃虚弱治则:益气升阳,健脾止泻。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味。
黄芪15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柴胡6克升麻9克山药15克扁豆15克莲子肉9克木香3克砂仁3克桔梗3克当归9克陈皮6克大枣15克甘草6克。
随症加减:有脓血便者,加槐花9克、黄连3克、白头翁30克,以清肠上血;久泻滑脱者,加河子9克,余禹粮、赤石脂各15克,以收敛止泻。
5. 阴虚内热治则:滋养阴血,清热止泻。
方药:驻车丸加味。
生地12克当归9克白芍9克阿胶9克地骨皮12克白薇9克黄芩9克黄连3克炮姜6克甘草6克随症加减:腹痛隐隐者,加香附12克、延胡索9克,以理气止痛;便血鲜红者,可加槐花9克、侧柏叶、地榆炭各卫2克,以凉血止血。
6.脾肾阳虚治则: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方药:真人养脏汤合四神九加减。
党参15克白术9克甘草6克肉桂3克肉豆蔻9克炮姜6克补骨脂9克五味子3克河子9克罂粟壳6~9克吴茱萸3克白芍9克当归9克木香6克大枣15枚随症加减:腰酸肢冷甚者,加附子、干姜各6克,以温阳散寒。

医学一途,用药不难,而难在于识证;然,识证亦不难,而难在于识阴阳;阴阳一分,病机立判,遣方用药,随手可得。
辨认一切阳虚症(证)法为:“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近似实火,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补火助阳,以散阴霾。.
辨认一切阴虚症(证)法为:“凡阴虚之人,阳气自然必盛。外虽现一切阴象,近似阳虚症,俱当以此法辨之,万无一失。阴虚病,其人必面目唇口红色,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口臭气粗,身轻恶热,二便不利,口渴饮冷,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烦躁谵语,或潮热盗汗,干咳无痰,饮水不休,六脉长大有力,种种病形,皆是阴虚的真面目,用药即当益阴以破阳,滋阴潜阳,以制阳光。

阴阳两虚 也是最复杂的症候
单纯的阴虚 阳虚,都是比较好辩证的,也是比较好治疗的。阴虚治疗的时间相对较长,阳易生,阴难复。阴虚和阳虚同时存在就是阴阳两虚。也是比较难以辨认,难以治疗的。凡久病或延医治疗,必累及肾阴,就会出现先有阳损及阴,而后阴损及阳,互为转换的局面。治疗的难点,补阳进一步耗伤阴液,补阴妨碍阳气的运化,病程呈现虚实夹杂,寒热交错的状态,处于这个状态,就进入了死结。此时治疗不能急于求成 ,欲速则不达,有拔苗助长的危害。治疗方法是丸散小剂量徐徐图之,缓图治本。阳为生之门,阴为生之本。处于寒热交错,虚实夹杂的状态,就要清上温下,补虚荡实,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以求阴阳平衡,五行运转,升降有序,使人体回归到正常运转的轨道。 
中医所说的虚证,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大类。如果细分,尚有气血两虚、阴阳两虚等等。相对而言,阴虚、阳虚比较容易分辨,阴阳两虚则让许多人感到困惑与茫然。
  要想辨清阴阳两虚证,首先要搞清阴虚与阳虚的主要症状。通常情况下:
  阴虚主要表现为:咽干口渴、失眠多梦、大便秘结、心烦耳鸣、潮热盗汗、两颧泛红、肢体震颤、舌红、苔净、脉细数。
  阳虚主要表现为:形寒肢冷、精神萎靡、嗜卧懒动、大便溏薄、夜尿频多、少腹冷、面色恍白、舌淡、苔白、脉沉迟。
  阴阳两虚的症状表现则是两者的综合,可谓兼而有之。具体说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1、阴虚则热、阳虚则寒。阴阳两旺者,既耐热,也耐寒;阴阳两虚者,既怕热,也怕冷。夏天比正常人怕热,虽热,不敢将冷气空调开大,冬天比正常人怕冷,穿衣盖被稍多于常人。
  2、阴虚者,常口渴咽干而欲饮;阳虚者,多水湿不化而恶饮。阴阳两虚者,时常想喝水,但每次又不能多喝。
  3、阴主静,阳主动;阴虚者易亢奋,阳虚者易萎靡。阴阳两虚者,常想睡却又睡不着,或者睡不安神。有时,精力似乎旺盛,但不持久,容易疲惫,耐力差。
  4、舌象、脉象出现反差,如:舌淡而苔黄脉数,或舌红苔白而脉沉,或脉沉细数等等。要结合具体情况综合考虑。
  现代人生活条件优优越,夏有冷气,冬有暖气,出门有车,进门电梯,常常掩盖了体质上的变化。偶尔经历一次旅行爬山、停电徒步上楼或者长跑,马上现出外强中干的原形。

传统养生
实际上,传统养生就在日常的饮食起居中,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饮食起居无处不养生。
  在此着重谈谈吃、喝、睡、行的养生之道。
  吃:宜清淡讲五性
  饮食一是要适量清淡。《黄帝内经》讲了一个道理:吃饭的量恰到好处补气,吃多了伤气;味道过厚伤气,味道清淡补气。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道:过多吃美味的食物伤胃。二是要看食物的属性和身体的需要。任何可吃食之物都有性,离不开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体内热时应吃凉性的,体内凉时应吃热性的。如:胃热,应吃寒性的香蕉;胃凉应喝热性的姜汤。如果吃反了会闹出病来。又如:每年立秋至秋分之间气候燥热,不宜吃辛辣之物,易引发胃和大肠燥热火气上攻,导致耳聋、耳鸣等症。
  水果吃得合适是营养,吃得不当有害于身体。脾胃虚便稀时不要吃水果,气盛便干时多吃水果。
  喝:酒适量茶有别
  饮酒要遵循规律:一是适量。过量而又不能及时代谢出去,会损害内脏。二是立春至春分、立秋至秋分,要慎喝白酒。这两段时间喝白酒,易引起内脏燥热。
  喝茶有益健康。茶的一大功能是去秽气。经常喝茶可去人身的异味。可是,茶也分不同的品种不同的性。
  绿茶。性凉,适合胃热的人喝。
  花茶。是用茉莉花等熏制的茶叶。茉莉花性温,胃寒的人喝茉莉花茶暖胃。
  红茶。性温助消化。胃凉的人喝有助于暖胃。乌龙茶。结合绿茶和红茶的特点,属于平性。
  睡:顺四时有节律
  传统养生认为睡觉是第一大补。民间有好多俗话:“一夜好睡,精神百倍;彻夜难睡,浑身疲惫。”“睡个好觉,有如吃个母鸡。”睡觉为什么如此重要?那就是老子讲的“一阴一阳谓之道。”晚间睡觉是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白天工作学习是能量的释放。阴阳各半,缺一不可。
  睡觉与起床都要科学把握时间。《黄帝内经》关于养生的第一个原则是“必顺四时而适寒暑。”人只有顺应一年四季的变化,与变化的时空和谐相处,才有利于生命健康。睡觉与起床也当如此。
  一年有四季,一天也有四季。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二十四个小时。一天是一年的浓缩。因此,人一天的生活节律与一天“春、夏、秋、冬”的变化要符合。晚9点到凌晨3点是一天的冬季,叫日冬;凌晨3点到上午9点是一天的春季,叫日春;上午9点到下午3点是一天的夏季,叫日夏;下午3点到晚上9点是一天的秋季,叫日秋。
  晚9点“立冬”。到了晚9点,天地睡了,如果人不睡,如同人与天地做“拔河”游戏。“人力不及天力”,“拔河”的结果是天必胜人。人的身体变化节律与天地运行节律相吻合,才可以“借天力还以人力”。
  晚上睡得太迟有两种情况:一是晚上睡不着,二是困倦但硬挺着不睡。睡不着是阳气该收的时候未收。秋主收,下午3点到晚9点是日秋,人要逐渐进入收的状态。“阳气盛目瞠,阴气盛目瞑。”傍晚仍然做些兴奋的事情,阳气就收不回来,阴气占不了主导地位就难以入睡。第二种情况是硬挺着不睡,这是观念出现偏差,不懂得日冬的道理,不懂要符合自然规律。
  夜里睡得过晚会伤胆气。严重者就会患抑郁症。《黄帝内经》讲:“气以壮胆。”“十一藏府皆取决于胆。”23点至1点是子时,胆经最旺。人在睡眠中养蓄了胆气,如果不睡觉消耗了胆气,严重者出现“怯症”,即是现代医学讲的抑郁症。
  晚9点至凌晨3点是人最佳的睡眠时间段。其他时间段的睡眠难以代替“日冬”。
  起床的时间同样应当顺时。
  凌晨3点是一天的“立春”,6点是一天的“春分”。天地在3点醒了,人体的细胞在这个时空感应下也醒了。在每天3点到5点之间醒了无须再睡,有时侯反而越睡越累。天醒人不起床,也如同“拔河”,人是拔不过天地的。5点前还没有起床,6点“春分”人的神就出不来,使人精神不足。
  一些公务人员晚上常常会因工作搞到很晚才休息,时间长了影响健康。因为如果晚上睡得过晚会耗杀阳气,早上起得过晚会封杀阳气。这叫“双杀”。因此,既使睡晚了,早5点前也要起,中午补个觉,防止“双杀”。
  此外,睡觉的房间不宜太大,主要是为聚集阳气。传统养生讲究睡觉时一定要关好门窗。夏天再热也不要开电扇和空调睡觉。人睡着了身体表面会形成阳气保护层。如果风把这层阳气吹散了,体内还会补充。循环往复淘干阳气,早上起来浑身没劲,面色黄,头如布裹。如果夏天太热,可关卧室门开空调把房间吹凉,人冲完澡迅速睡觉。凉爽空气可保持1个多小时,人已经睡着了。如果中间热醒,可再按这个办法做一次。
  行:动适度晨散步
  行走也要讲辩证。走路时应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腿上。神可调动气;气可以调动精,灌注到腿的关节之中。人体中流动的水份叫津液,津比较稀薄贯穿于肌肤之中,体温热时走汗道,体温凉时走尿道。液比较稠贯穿于人的筋骨之中,润滑关节。如果人走路精力不在腿上,胯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这些“人体轴承”得不到充足的润滑油,时间久了,会把关节磨坏。
  行走还需把握强度。“生命在于运动。”这是人们常讲的一句话。如果再加上两个字“适度”,即“生命在于适度运动”,这句话就科学了。走路腿轻快就走,腿累了就歇歇。因为腿累了如同汽车发动机缸热了,再发动就会磨损机件。
  行走的时间要放在早晨。早晨为春,春主动;肝主动,应春,主管筋脉,早晨动使筋脉条达。
  晚饭后不宜外出散步。“早出晚归。”这是大家都熟悉的话。晚为冬,冬主藏,没有储蓄,就没有用钱之本。

太阴包括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与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相表里。太阴为三阴之屏障,病入三阴,太阴首当其冲。
太阴病主要指脾的病变,其病位在里,多为脾阳虚弱、寒湿内阻的虚寒证。
形成太阴病的原因,一是素体脾阳不振,外感寒邪;一是治疗失当,损伤脾阳,以致虚寒中生。由于脾与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其病变往往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而有虚实之分,所谓“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如寒湿郁久化热,亦可转属阳明。
其症状为腹满时痛,腹泻呕吐,食欲不振,喜温喜按,口不渴,舌淡苔白,脉迟或缓弱。病因病机为素体脾虚,寒邪直中;或三阳病治疗失当,损伤脾阳所致。中阳不足,脾失健运,寒湿内阻,升降失常。清阳不升则腹泻,浊阻不降则腹满呕吐,食欲不振;阳虚则寒生,故腹痛喜按,口不渴,脉迟或缓弱。
用药规则 -
临证先分阴和阳,再把六经仔细详。阴证必用阳性药,阳证阴性药物商。 -
清升浊降分清楚,少阴少阳转枢忙。 -
五味归六经 -
酸苦厥阴少阳经,咸苦少阴太阳经,辛甘淡太阴阳明经。 -
辨证用药金口诀 -
太极中医辨阴阳,用药参合阴阳伤。大便稀溏太阴伤,附子温中健脾阳。 -
口渴引饮溲清长,此是坎中一阳伤,津不上承口和咽,回阳化气四逆汤。 -
四逆汤中用附姜,生炙甘草来帮忙。生姜多汁入脾脏,辛热醒脾祛湿忙。 -
饥不欲食肝阴伤,一贯煎汤来煎尝。燥实痞满四证现,急下存阴莫迟缓。 -
舌体胖大有齿痕,此是湿伤脾太阴,少阳枢机被湿困。柴胡桂枝干姜汤。 -
苍术薏苡和半夏,燥湿健脾功堪夸。食难求饱常常饥,湿邪困阻太阴脾, -
芳香化湿开太阴,此后肚腹会舒适。肺为娇脏不耐寒,寒邪伤肺咳嗽连, -
宣肺散寒是关键,麻黄汤可急急煎。肺为娇脏不耐热,热邪伤肺痰黄粘, -
宣泄肺热方法可,麻杏石膏汤煎喝。发热无寒病太阳,宣肺散寒麻黄汤; -
汗出恶风营卫虚,桂枝汤方煎来嘘。无热恶寒病少阴,附子姜草四逆汤, -
若兼咳嗽麻附辛,麻辛生姜四逆汤。 -
六经阴阳辨证用药论 -
澄空药性论阴阳,辛甘发散热性阳,苦甘酸寒阴药商。阴证就用阳性药,阳证苦甘寒药商。太阴之病食不下,咳嗽腹满也是它,太阴湿土需燥化,苍术苡仁和半夏,少阳枢机要流转,
重用柴胡开太阴,配合四逆升清阳。湿重热轻用附姜,湿去热将无处藏;热重于湿四妙散,祛湿清热功来现。阳黄小便必定黄,阳黄就用茵陈汤,阴黄小便要清长,阴黄再加术附汤。
少阴之病但欲寐,畏寒蜷卧脉微细。少阴虚寒用附姜,生炙甘草来帮忙。太少两感麻附辛,少阴虚寒四逆汤。从阳化热渴燥烦,黄连阿胶汤来煎。厥阴寒热药错杂,姜附椒柏乌梅下。太阳寒水需温化,桂枝麻黄姜枣加。发热无汗太阳病,无热恶寒病少阴。恶风有汗桂枝汤,发热无汗麻黄汤。太阳蓄水五苓散,蓄血桃核承气汤。太阳寒水为何因,少阴虚寒气化亏。少阳寒热要往来,小柴胡汤用应该。 或者当归四逆汤,鼓足阳气邪祛外。阳明之病胃家实,三承气汤因证施。阳明经证便未结,白虎汤方去实热。 -
用药法则 -
扶上之阳参桂芪,理中之阳砂蔻姜,乌附硫磺温下阳。理中甘草干姜汤,中阳不足是妙方。附子细辛真武汤,温肾助阳是好方。胸胁胀满舌苔滑,口苦咽干齿痕舌,少阳枢机不流转,柴胡桂枝干姜汤,引阳化阴功效全,食疗生姜白面煎。肩背冰冷不出汗,咳嗽腹满流清涎,麻黄附子细辛煎,可加四逆增效验。 -
六经见症辨证用药 -
大便稀溏太阴病,生姜干姜用之行;溲频清长少阴病,干姜附子要酌情;四肢青冷厥阴病,四逆柴胡引入经。 -
阴阳辨证用药总纲领 -
阴阳辨证要仔细,有神阳证无神阴,二便反应真消息。元阴元阳藏肾中,肾司二便之开合,太阴虚寒大便溏,生姜干姜开太阴;少阴虚寒溲清长,四川附子配草姜;舌边齿痕太阴湿,少阳枢机不流利,柴胡气香升清气,味苦还能降浊阴,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茯苓泽泻饮,清升浊降湿邪飞。阴结便秘大便干,溲频淡黄口不干,或者口渴喜热饮,麻黄附子细辛汤,甘草生姜干姜汤;阳结便秘口干渴,渴喜冷饮溲黄赤,增液承气用必效。烦躁潮热或盗汗,口渴喜冷真阳证,知柏地黄可以用。五心烦热或盗汗,渴不思饮或喜热,溲频便溏虚阳越,通脉四逆柴胡汤。 -
四、六经病痛歌 -
痛连项背及颈肩,病在太阳少阴寒; -
前额痛连眉棱骨,阳明病变无错误; -
痛在两颧及额角,口苦咽干目又眩, -
少阳病变仔细辨; -
头痛而重首如裹,太阴湿困莫啰嗦; -
头痛连齿少阴病,溲清便频寒入经; -
溲短口渴从热化,黄连阿胶煎可行; -
巅顶疼痛四肢青,厥阴阳虚吴(茱)萸汤。 -
五、气化论口诀 -
阴阳合一地天泰,水火既济气化成。 -
中医原本调平衡,阳化阴精成气形,阴阳合一是为气,气化百病不能生。 -
中医本质就是气,寒者热之气化成,热者寒之气化生,枯者温润气融融。 -
寒热错杂饮邪留,少阴少阳枢机求,不必他山药石求,祖宗明训记心头。 -
百病皆因气化停,气化之后去百病。 -
人身水火一团气,水多太阳是冰地,回阳化气冰解冻,春暖花开百病释。 -
阴阳合一气化成,阴阳分离生命终。坎中一阳二阴抱,离中二阳抱一阴, -
坎离交媾既济成,八纯卦乾气融融,百病不生气化功。阴阳合一气化成, -
阴阳分离生命终。世人不知阴阳理,诊病辨证离其宗,不知元阳在阴中, -
附子干姜助其生。不知阴盛虚阳升,却以湿热苦寒泄,虚虚实实难愈病。 -
口腥兼臭是阳虚,寒热驳杂中焦虚,真寒味腥真热臭。口渴溲短大便干, -
此是阴亏需滋阴。口气腥臭寒热杂,寒多热少理中下,重加姜附来理中, -
寒去腥臭自然无。妇人下焦味气腥,少腹喜暖腰酸痛,此是坎阳太虚弱, -
厥阳清气不上升,回阳化逆热气通,再加吴萸椒细辛,驱寒还能快几分。 -
有气神采必内含,精神矍铄难成病,小便淡黄便成形,若病也是真阳证, -
溲短便结喜冷饮,苦甘寒药可痊病;无气倦怠面色苍,小便清长大便溏, -
口渴也是喜热饮,畏寒蜷卧又懒言,理中四逆方可行。阴盛便结要温润, -
麻黄附子细辛行。阳虚津亏大便结,溲短便干面色青,麦味理中麻附辛, -
温润之后大便通。阳气虚极是戴阳,上盛下虚溲清长,面赤足寒躁欲死。 -
虚阳外越四肢烦,溲清而频可决断,通脉四逆可回阳。如要深知医中理, -
医易会通很容易。

用药须知 慢性病患者谨记 
世有奸医,利人之财,取效于一时,不顾人之生死者,谓之劫剂。劫剂者,以重药夺截邪气也。夫邪之中人,不能使之一时即出,必渐消渐托而后尽焉。今欲一日见效,势必用猛厉之药,与邪相争,或用峻补之药,遏抑邪气;药猛厉则邪气暂伏,而正亦伤,药峻补则正气骤发,而邪内陷。一时似乎有效,及至药力尽而邪复来,元气已大坏矣。如病者身热甚,不散其热,而以沉寒之药遏之;腹痛甚不求其因,而以香燥御之;泻痢甚不去其积,而以收敛之药塞之之类,此峻厉之法也。若邪盛而投以大剂参附,一时阳气大旺,病气必潜藏,自然神气略定。越一二日,元气与邪气相并,反助邪而肆其毒,为祸尤烈,此峻补之法也。此等害人之术,奸医以此欺人而骗财者,十之五,庸医不知而效尤以害人者,亦十之五,为医者可不自省,病家亦不可不察也。


湿气;

当体内湿气过重时,中医称为“湿邪”,湿邪容易导致气血不畅通,除了会让人觉得身体沉重、没精神、困倦没力、头部昏沉,或是头脸部比较油腻、卡痰外,当湿气困滞在不同的地方,也会产生相应的不适症状。

1.湿在四肢:容易感觉四肢沉重。
2.湿在肠胃:肠胃容易闷胀、比较没有食欲,大便稀稀糊糊或比较黏腻,容易黏在马桶上冲不掉,有些人甚至会出现腹泻的症状。
3.湿在关节:关节寒湿容易肿胀、疼痛,处在潮湿环境时会更加不舒服,因此有些人的关节像气象台一样,下雨天会特别疼痛不适。
4.湿在皮肤:当湿气困滞于皮肤,皮肤容易浮肿或诱发皮肤疾病,如许多人夏天容易出现湿疹、汗疱疹等皮肤问题。
5.湿在女性:女性若体内湿气重,容易产生像是白带多等妇科问题。
6.痰湿:当体内的湿转成更浓稠的痰湿,这些人会常觉得口中有痰,一直想清喉咙。痰湿过重时形成痰湿体质,也容易造成肥胖。

一、温病方证
1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2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白虎汤:病秋温,其气在中,发热,口渴,腹中热痛,下利便脓血,脉大而短涩,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主之;不便脓血者,白虎汤主之。
3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病冬温,其气在下,发热,腹痛引少腹,夜半咽中干痛,脉沉实,时而大数,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不大便六七日者,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主之。
4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病温,头痛,面赤,发热,手足拘急,脉浮弦而数,名曰风温,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主之。
5猪苓加黄连牡丹汤:病温,其人素有湿,发热唇焦,下利,腹中热痛,脉大而数,名曰湿温,猪苓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