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丹、膏、丸、散——了解中医绝技

 会飞的猪SHILI 2018-08-10
丹、膏、丸、散——了解中医绝技

医师辨证精准、所用药材道地对于治病疗效关系最大,而选择合理、合适的中药剂型是保证和提高疗效的关键。

古人认为:“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中药用于治病,我们经常见到不同的剂型,古人常用汤剂(煎剂)、丸剂、散剂、膏药等等,还有现代的胶囊、合剂、片剂。运用最适于患者的中药剂型,既便于药物吸收,配合药物的归经气味、中医的生理病理,起到协同作用,更有利于药物发挥作用。

比如患新病、急病、重病患者可选用汤剂、散剂,所谓“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这是因为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均匀分散在液体中,更便于吸收、快速吸收,更快、更有力的对抗病邪,更快治愈疾病。

慢性病、迁延性疾病和病后调养者适合用丸剂、内服膏剂,常用的蜜丸、水丸、膏方在胃肠道中吸收慢,作用缓和,效力持久,保存、携带及服用方便;煮散剂也是常用剂型,《新校备急千金要方例》:“昔人长将药者,多作煮散法,盖取其积日之功,故每用一方寸匕为一服,多不过三方寸匕”,长期服药者,每日取药“一方寸匕”(少量),煮沸服用,“取其积日之功”,从量变到质变,慢慢调理从而达到改变体质的效果,急不来。

外科、骨科疾病,如风湿痛、跌打损伤、皮肤疮疡等可选外用膏药,也可选用通经活络的药酒。

丹、膏、丸、散——了解中医绝技

下面我们来分析各种常见剂型的优缺点:

1、汤剂----吸收快 药力大 方便加减

丹、膏、丸、散——了解中医绝技

汤剂是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剂型,具有吸收快、作用迅速、加减灵活、针对性强等特点。医生可根据病人体质或病症特点以及饮片的特殊性,随证加减,灵活调配。将单味或者几十味中药放在水中煎煮一定时间,然后取汁服用,就成了汤剂。一般来说,只要辨证准确、药材道地、炮制得法,效果显而易见。如麻黄汤祛寒、白虎汤清热、独参汤补虚固脱等。

2、丹、膏、丸、散、胶囊、药片等多种剂型(中成药)——计量准 应用快 便携带 易坚持

丹、膏、丸、散——了解中医绝技

(1)丸剂,释放药物作用缓慢,但药效长,缓解毒性和刺激性,减弱不良反应。常见的有水丸、蜜丸、糊丸、蜡丸等。近年研制的浓缩丸和滴丸具有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的特点。长期调理,多运用丸剂,便于坚持服用药物,如六味地黄丸补肾阴、补中益气丸补脾胃。还有丸剂用于急救,与缓解毒性有关,如安宫牛黄丸治神昏。

丹、膏、丸、散——了解中医绝技

(2)散剂,为粉末状,可提前准备储存,需要时即刻应用;因表面面积大,易分散吸收,奏效颇快,如活血止痛散治外伤、稀涎散通关散治神昏。或者需要疏散邪气调理或慢病,可用煮散法,取其用量小、升散、消散的特点,如银翘散治风热、玉屏风散固表、续命煮散治中风等。

丹、膏、丸、散——了解中医绝技

(3)膏剂,分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的就是常说的膏滋,有滋补功效,便于长期服用及缓补,如十全大补膏。

丹、膏、丸、散——了解中医绝技

外用的就是膏药,方便携带、局部用药,无胃肠道副作用,多适用于外科疮疡或风寒痹痛等病症治疗,如跌打镇痛膏消肿止痛、疮疡膏治痈疖等。

丹、膏、丸、散——了解中医绝技

(4)片剂,现代西化产物,剂量准确、质量稳定,重在服用和携带方便,可满足各种需求。但因压片中需加入黏合剂,使药物的表面积大减,影响在胃内的崩解和吸收,如牛黄解毒片、桑菊感冒片。

丹、膏、丸、散——了解中医绝技

(5)胶囊剂,该剂型等同于散剂,外观光洁,可掩盖药物不良气味,便于服用,对于口感较差的散剂可装胶囊。水溶性好,在胃中药物可迅速分散、释放,显效也快,如十滴水软胶囊、大黄蛰虫胶囊。

丹、膏、丸、散——了解中医绝技

(6)颗粒剂,是指用药材的提取物与适宜的辅料或药材细粉制成的干燥颗粒剂型,可用开水冲服,比较方便,如颈复康颗粒、胃苏颗粒。

丹、膏、丸、散——了解中医绝技

(7)丹剂,并非一种固定剂型,一般指含有硫、汞等矿物加热升华提炼而成,具有剂量小、作用大、含矿物质等特点,多外用,如红升丹、白降丹;还有习惯把贵细药、特殊功效药的剂型叫丹剂,如至宝丹、紫雪丹。

丹、膏、丸、散——了解中医绝技

当然,还有其他不少剂型,比如合剂“消积止咳口服液”治食积咳嗽、酊剂“痤灵酊”外用治痤疮、酒剂“参茸酒”补益脾肾等等,我不在赘述,且抛砖引玉。

丹、膏、丸、散——了解中医绝技

由于人的体质有虚实,病情有急缓,年龄有大小,时令有冷热,选择的中药剂型也不同。选择剂型要全面考虑与药品安全性、有效性、质量可控性等相关的各种因素,重在辨证,抓住特点,适合不同个体是总体原则,达到最大疗效是最大期望。

丹、膏、丸、散——了解中医绝技

自古以来,中医中药不分家,中医师必明药性、懂制药、通医理,现在临床中医不能普遍通晓丹、膏、丸、散的传统制作工艺,有的根本就没见过,使学者不能同时迈开医和药结合的步伐,不能医与药贯通而一脉相承,导致断层失传。

复习古文:

汤剂丸散药味,用虽不同,而治法亦异,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舒缓而治之也。丸散分两,可多可少,若锉为剂,必须七钱至八钱,以为中正。羸弱者,五六钱为剂,壮盛者必须两余,方得其效,少则药力不足,多则不胜药势。----《审视瑶函》

凡服药治病。先起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圣惠方·论服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