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辩论——打开语文写作殿堂的金钥匙

 老刘tdrhg 2018-08-10

课堂辩论,就是把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摆出来,让学生各抒己见。赞成哪种看法,不赞成哪种看法,都要拿出充分的理由,罗列出理由的一、二、三,做到这样,非动笔不可。

组织课堂辩论,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时的见仁见智,讨论时的异彩纷呈是必然的。中学语文课本选用的阅读篇目,大都是名家名篇,每篇都是作家精心构筑的艺术殿堂。通过阅读感知美,发现美,通过认真思考认识美,通过动笔描绘美,是一个动手动脑、深入思考的审美过程

课堂辩论时,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要给以鼓励,但也应加以控制和引导。不控制就不能突出重点,不能保证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控制的主要方法是定向引导:一是阅读引导;二是辩论引导。

阅读引导,就是在引导阅读时,强调某一方面,把学生的阅读注意力引导到这一方面来,例如,在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时,我就作了这样的引导:《背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虽然是叙写了车站送行的一幕及有关的事,可字字含情,写出了父子情深。请同学们阅读时注意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沉情感。这样一来,就把学生辩论的注意力引到了“情”上来。

辩论引导,就是组织品评辩论时,适时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使品评辩论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例如在组织《孔乙己》的品评辩论时,一开始谈的很广泛,当一个学生以“一字传神”为题分析“排”和“摸”的妙用时,我首先肯定他的看法。接着说,孔乙己的性格是很复杂的,他处处显示读书人的清高,可又无法摆脱贫穷的困境,这“排”和“摸”就形象地表现出来他这种性格,还有哪些同学品评了有关内容,请说给同学们听听,于是一连串的辩论围绕这一问题展开。

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是不少的。如《木兰诗》对“唧唧”的注释就明显地摆出两种不同的见解,一是“虫鸣声”,二是“织布机声”。对苏轼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也有不同的看法,对《宋定伯捉鬼》中“共递相担”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

组织课堂辩论,学生热情高涨,课堂气氛热烈。但形式取决于内容,手段服务于目的。我们不能满足于表面的热闹而对辩论作出肯定性评价。辩论效果如何,要由教学效果来确定。看教学效果,就要看是不是达到了教学目标,是不是调动了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不是提高了学生自己动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是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等等。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对整个辩论过程作精心设计。辩论前,预先对辩论内容作简要提示安排,让学生在辩论前有充分的准备时间;辩论中,在问题的设计上,遵循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例如,在组织《岳阳楼记》课堂辩论时,我就对文章作了这样的引导:读《岳阳楼记》,人们最多的是对“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的赞美,是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的称颂,很少有人欣赏作者的规劝艺术,同学们认为范仲淹的规劝艺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课前精心准备,查阅大量资料,课堂辩论时,三个组分别作出以下精彩发言:

第一组:我们组认为范仲淹的规劝艺术表现在选择了恰当的时机。

规劝,必须选择恰当的时机,不然,不但达不到规劝的目的,有时还要吃闭门羹的,古人早就注意到这一点。因此,颖考叔劝说郑庄公是在他自己对绝母行为“悔之”以后;范睢说秦王,秦王三问而不答,是其认为时机未到……范仲淹规劝滕子京,选在他“重修岳阳楼”并“属予作文以记之”的时侯,是非常恰当的。

据《过庭录》中《范文正规滕子京》条云:滕子京谪巴陵郡,愤郁见于颜色,仲淹正患无隙劝说,“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这则记载证明,作为滕子京朋友的范仲淹是最了解滕子京的,他知道滕子京在岳州虽然励精图治,但却愤郁满怀,一但有了功绩就会张扬自己的才华与功德。自从范仲淹知道滕子京“愤郁颇见辞色”后,就为他担心,时时想劝他。但他知道滕子京的性格:“豪迈自负,罕受人言。”不选择一个恰当的机会,劝说是没有用的。正在这时,滕子京来信,要求范仲淹写《岳阳楼记》,范仲淹认为劝说的时机到了,于是就借题发挥,写了这篇文章来劝说滕子京。

这的确是一个劝说的好机会,首先从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举动看,虽遭贬斥,不时发几句牢骚,但还能尽心尽职,如能从他重修岳阳楼的举动肯定他的成绩,再进行劝说,他是能够接受的。其次他请求写“记”,这本身就是一个劝说的好机会,不是可以借写记劝说老朋友几句吗?

第二组:我们组认为范仲淹的规劝艺术表现在运用了巧妙的劝说方式。

劝说的巧妙,不是摇唇鼓舌,花言巧语,而是来自于真诚,诚则生巧。触龙说赵太后,在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的情况下,以一片苦心“从妇人情性体贴出来,借燕后反衬长安君,危词警动,使太后欣然所受。”(《古文观止》评语)这不愧为劝说的成功范例。触龙的劝说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能体察对方心理,推己度人,以心交心,同时注重选择对方易于接受的巧妙方式。范仲淹劝滕子京也是一片诚心,以受贬人的惰性体贴出来,在记中自然地把“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与“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显优劣,寄褒贬,寓规劝。方式是非常巧妙的。

按照作记常格,作者先写作记缘由。然后作者有意使“谪守”与“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强调了滕子京的政绩,特别是肯定了滕子京虽处逆境,但“不以己悲”的品格。这是对朋友的真正理解和抚慰。“同年”的友谊,相同的处境,真正的理解,诚挚的抚慰,一定会使滕子京对范仲淹的规劝欣然接受的。

接着写洞庭湖全景,这也是作记的需要,但作者并没有浓墨重彩去描绘,而是以虚笔轻轻带过,并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引出“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并极力渲染,使人感到“迁客骚人”们的行为未免太轻浮,心胸未免太狭窄。在这个基础上,再以“嗟夫”引起对“古仁人之心”的叙写,显示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二者构成鲜明的对比。通过对比孰是孰非,不言而喻,相信滕子京读后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会非常明白的。可作为老朋友,还是放心不下。“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深沉的感叹,深情的询问,包含了对老朋友的多少期盼?聪明的滕子京一定会感受到范仲淹是要他和他一起做“古仁人”,一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范仲淹的规劝不是直面说教,而是通过铺垫,使劝意自然显现,让滕子京自己看明白而达到规劝目的的,这比直面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滕子京读后能无动于衷吗?

“记”写完了,规劝的目的也达到了,可见作者明为写记,实则规劝;记为劝设,劝乃目的。规劝的方式何等巧妙。

第三组:我们组认为范仲淹的规劝艺术表现在选择了含蓄蕴藉的语言。

所谓规劝艺术,说到底是语言艺术。前边两组同学说的范仲淹对规劝时机的把握和规劝方式的选择,实际上是对滕子京这个特定的语言对象的把握,这里所说的含蓄蕴藉是作者为规劝艺术珍品《岳阳楼记》的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色。站在修辞,即语言形式的角度看《岳阳楼记》的语言是骈句与散句,是排比与对偶,还有比喻、借代与拟人等等。站在规劝一方,即从思想内容的角度来看《岳阳楼记》的语言,看到的则是含蓄与蕴藉。

含蓄蕴藉的主要表现是规劝之意,含而不露。一般说来,凡规劝者往往要向被规劝者指出应该或不应该怎样。即使是古代规劝的成功范例,在绕了一个大弯子之后,落脚点还是如此。《岳阳楼记》则不同,虽然,“记”的目的是规劝,但自始至终没有一句规劝的话,规劝之意含而不露地蕴含在记中,但又能使被规劝者体会到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含蓄蕴藉的另一个表现是作者的褒贬之意含而不露。褒贬,是窥探《岳阳楼记》规劝信息的窗口。换言之,作者的规劝之意是通过对古仁人的褒扬和对迁客骚人的贬斥显示出来的。但文中对古仁人没有一句褒扬的话,对迁客骚人也没有一句贬斥的话。对古仁人的褒扬,是通过对他们的行为和语言的陈述加以显示的;对迁客骚人的贬斥也是通过他们在不同环境下情感变化的渲染加以表现的。褒不言褒,贬不言贬,褒贬之意隐含在字里行间。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开展辩论,不仅促使他们阅读时动脑、动手,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锻炼了思维能力。实践中看到,凡是组织辩论的课文,学生在课文夹缝中、空白处都写了密密麻麻的评语,有的还在笔记上写了大段的文字,这些文字组合起来,就是一篇很好的读后感。所以说,组织并引导好课堂辩论,是打开语文写作殿堂的金钥匙。


(摘自《语文教学研究》,2018年第5期)


《语文教学研究》编辑部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柳树路17号 富海国际港707

邮    编:100081

联 系 人:文 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