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林精粹 |专方与辨证施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82例(第297期)

 仙鹤草中医学堂 2018-08-10

慢性胃炎(ChronicGastritis)是胃粘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较高,临床常见为浅表型胃炎(CSG)和萎缩性胃炎(CAG),一般成药疗效往往不够理想。笔者经多年临床探索,以自拟之专方“胃灵”结合临床辨证施治,治疗慢性胃炎82例,疗效颇佳,报告如下:

一、病例选择


选取1991年至1997年在上海市香山中医医院胃病门诊就诊,连续治疗2个疗程(6个月)以上者,为统计病例。

二、诊断标准


1.上腹无规律性疼痛或胀闷感,食欲减退,嗳气,或有恶心、返酸,部分病员曾有上消化道出血。

2.纤维胃镜检查结合粘膜活检,按《内科疾病诊断标准》***分类,明确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者。

三、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1)注意饮食卫生,宜定时定量,勿过饥过饱,避免刺激性强或不易消化之食物,进食后宜适当休息。

(2)作息有节,避免过劳,宜作适合自身体力之活动。

(3)调摄精神情绪,避免七情过度,宜乐观开朗。

(4)注意寒暖,避免风寒等外邪对人体的侵袭。

2.专方治疗

“胃灵”口服液(自拟制剂,每支20毫升)。每日3次,每次1支,3个月为一疗程。每例均服。

3.辨证施治:

(1)脾虚型:胃脘隐痛或胀感,餐后或劳累后为甚,伴嗳气,乏力,纳少,或有大便溏薄等,舌淡红,苔薄白或薄白腻,脉细或细濡。治拟健脾升清,行气消痞为法。方以香砂六君丸加减。常用药为: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木香、枳壳、升麻、砂仁等。

(2)胃热型:胃脘胀痛或胀满,有灼热感,嘈杂似肌,食之则胀,伴嗳气,口干,口苦,或有便秘,恶心,呕吐等。舌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带数,治拟清胃降火,调气和中。方以左金丸加减。常用药为:黄连、山栀、吴茰、竹茹、蒲公英、山药、枳壳、婆罗子、川栋子等。

(3)虚寒型:胃脘隐痛绵绵,或腹胀隐隐,可有冷感,喜暖喜按,伴嗳气,纳少,或泛吐清水,倦怠乏力等,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治拟升补脾阳,散寒行气,方以理中汤加减。常用药为:黄芪、党参、白术、干姜(或良姜)、升麻、枳壳、制半夏、炙甘草等。

(4)阴虚型:胃脘隐痛或嘈杂、灼痛,或脘胀不适,伴嗳气,口干,津少,或大便干燥,舌偏红,苔少或剥苔,脉细或细数。治拟养阴生津,益胃调气,方以养胃汤加减。常用药为:山药、玉竹、石斛、北沙参、太子参、炙甘草、知母、枳壳、绿萼梅等。

(5)肝郁型:胃脘胀痛或腹饱胀,引及两胁,伴烦躁,纳少,嗳气频多,或矢气频转,舌边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细。治拟舒肝理气,辛升苦降,方以柴胡舒肝汤加减。常用药为:柴胡、芍药、枳壳、香附、黄连、半夏、生甘草、白术等。

(6)血瘀型:脘痛拒按,痛处固定,伴嗳气、饱胀、纳谷不旺,餐后不适,或有呕血、便血等,舌红偏紫暗,舌下络脉粗紫,苔或白、或灰、或黄。治拟活血化瘀,行气消滯。方以失笑散加减。常用药为:五灵脂、生蒲黄、延胡索、香附、檀香、白术、炙甘草等。

(7)湿阻型:胃脘胀闷,食欲不振,口内粘腻,伴嗳气、乏力、肢重等,舌淡或淡红,苔白腻或滑腻,脉濡或濡细。治拟健脾化湿,升清降浊,方以平胃散加减。常用药为:苍白术、川朴、茯苓、米仁、蔻砂仁、陈皮、甘草等。

四、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82例中CSG56例,占68%;CAG26例,占32%,女性50例,男性32例,年龄30岁以下者1例,31至35岁者27例,51至60岁15例,60岁以上7例,其中年龄最高为80岁,最低为25岁。

 2.疗效标准:

临床疗效


病理疗效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粘膜炎症及腺上皮肠化生或异型增生改善二个级差以上或消失。

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粘膜炎症及腺上皮肠化生或异型增生至少有一项改善二个级差。

好转:临床症状有所改善。


粘膜炎症及腺上皮肠化生或异型增生至少有一项改善一个级差。

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


粘膜炎症等各项均无改善。


3.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其中显效20例,占24%;有效35例,占43%;好转24例,占29%;无效3例,占4%)。病理疗效总有效率为89%(其中显效11例,占13%;有效34例,占41%;好转28例,占34%;无效9例,占11%)。治疗前后粘膜炎症程度比较,以卡方检验统计法计算,P值<0.01;治疗前后腺上皮肠化生程度比较,以卡方检验法计算,P值<0.01,均提示有显著差异。

五、讨论


1.气滞症状是慢性胃炎突出的临床表现:在临床上我们观察到本组慢性胃炎患者,无论何种类型,都有不同程度的脘腹饱胀,嗳气等气滞症状。气滞发生虽有不同的因素,但总关乎脾胃的升降失调,如脾虚型患者,脾之运化无力,脾胃升降不及,乃致气机不畅而有气滯之症。此为因虚致实,甚胀为虚胀。若脾虚而夹饮食不化者,则其胀为虚实夹杂,胀满程度自当较前者为甚。而胃热型患者,其正气亦虛,东垣谓:“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故热甚则气衰,气衰则气机运行不及,滞而为胀。其胀尚夹热邪所致的灼热、嘈杂等症,至于虚寒型患者气滞之症,有虚与寒的两种因素。虚则气运无力而迟滞,寒则血脉凝涩而不畅,气血运行受碍,不胀而何?其胀亦属虚实夹杂之胀,但以虚为主,故其腹胀不甚,且喜暖喜按。阴亏型患者的阴津不足,阴血粘滞,必致气不流畅,而为气滞,故也有脘胀不适之感。肝郁型患者本为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气滞自是主要病机,故其胀满之症较甚,由脘而胁,窜流不止,且嗳气频仍,矢气频转。血瘀型患者乃因久病入络,或离经之血不散,凝瘀为患,阻滞气机,而致气滞而脘胀不适,然以局部固定之胀痛为主。湿阻型患者,无论因痰湿、食滞或脾虚所致者,均可阻滞气机而致气滞脘胀。

2.调理气机贯穿于治疗的始终:从上已知本组病例气滞症状为各型所共有,而人身之气以通为顺,即所谓“气得上下,五脏安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素问·六微旨大论》更具体指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之孤危。”故脾气升降失调,气机不畅,不仅在临床出现一系列气滞症状,而且气滞日久,还会加重热郁、寒凝、湿阻等症,尤其会造成和加重血瘀之症,从而促使病情的发展。所以对本组胃炎各型的治疗,疏理气机、调节升降融合于各有关治法之中,且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如健脾升清,和胃降逆,清胃降火,调气和中,升补脾阳,滋阴调气,疏肝理气,行气化瘀,化湿泄浊等治法及有关药物都体现了“升清降浊,调理气机”这一总的治疗法则。而且专方“胃灵”具有疏理气机,化瘀止痛之功。各型病理都始终服用,有很好的消除炎症的作用。

3.邪正兼顾在治疗中全面体现: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先师黄文东亦指出“凡病以正为本,邪为标,既病则正气无实。”本组病例虽有以虚症为主,有以实症为主,但无论何种类型,都为既病的患者,其“正气无实”可知,故治疗上不仅对气虚、阴虚的患者,以扶正为主;即使对实症为主的病例,亦不忘顾护正气,在祛邪为主的治法中亦设安正之药。然而虚症为主的患者,既患炎症,必有病邪之实,断无纯虚的证候,尤其气滞之症,在各种类型中都有出现,所以治疗上对因虚致实或虚实夹杂之症,在扶正以治本的同时,亦以祛邪之剂以治其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