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囊潮湿病症的中医辨治

 茂林之家 2018-08-11

阴囊潮湿是指以男性阴囊及其周围部位潮湿多汗、温度异常、异味甚至瘙痒为特点的病症,属于中医汗症范畴。临床中既可以作为患者主诉单独出现,又可伴见于阳痿、早泄、遗精、少弱精症、精索静脉曲张、前列腺疾病等多种病症,并可发生于男性各个年龄阶段和多种男科、内科疾病的过程中。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增大、环境及饮食结构变化和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因素的作用,本病逐渐成为男科常见病之一,严重影响了男性的身心健康。然而中医内科学、外科学教材中却缺乏对本病的系统认识,中医诊断学中亦没有明确的辨证论治理论,致使本病在临床中常被忽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男科王和天主任历来重视对阴囊潮湿病症的临床观察和治疗,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本文即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针灸外治、预防调摄等方面并结合北京中医医院男科典型病例对阴囊潮湿病症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以期为临床诊治阴囊潮湿病症提供依据。


一、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事不节等原因诱发,而其根本病因则在于脏腑、经络的病变,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水湿不化,与肝、胆、脾、肾、心、肺等脏腑和经络的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二、辨证论治


2.1肝胆湿热


《素问·厥论篇》云:“前阴者,宗筋之所聚”,为肝所主。胆经络肝,与肝经相表里。湿热蕴结于肝胆,致使肝失疏泄、胆气不升,水液运行失常,湿热循经下注,发为阴囊潮湿,此症型患者典型表现为阴囊潮热、黏腻、气味臭秽、瘙痒明显、同时伴有口干、口苦、烦躁易怒、善恐易惊、头胀头痛、两胁不适、夜多异梦等症状,并与情绪波动相关,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或滑数。本型病症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方,方中以龙胆草大苦大寒,既清肝胆实火,又利肝胆湿热,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助龙胆草清热燥湿;木通、泽泻、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之邪随小便而去,给邪出路;柴胡疏肝清热,引药入肝,并可升举下注之热邪;当归活血和血,防苦寒发散药物伤血,并取血行风自灭之意而止瘙痒;生地滋阴清热、凉血,并防渗利药物伤阴;甘草生用,清热解毒、护胃安中、调和诸药,防苦寒伤正。此外,方中可加僵蚕“去三虫”、治“男子阴疡”的萹蓄治疗“虫蚀下部”,苦参“扫遍身湿痒”以增强疗效。


2.2脾阳不足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失健运则水湿停聚。脾阳不足,则清阳不升,气机枢纽失调,水湿下聚成疹。此证型患者阴囊潮湿而凉,一般异味和瘙痒不著,体型多瘦弱或虚胖,伴腹胀纳差,大便多稀溏或干稀不调,常有头晕乏力、短气自汗、四末及腹部不温症状,舌淡水滑、舌边齿痕,苔薄白,脉沉迟少力。本型病症以苓桂术甘汤为主方,方中以大剂量茯苓健脾利湿为君,猪苓、泽泻助茯苓淡渗利湿,白术最补土气以助脾运,凡水湿停聚肠胃、膀胱、肢体及皮肤者必以此四药利之,桂枝温阳化气以利水,甘草既可调和药性、顾护中焦,又佐桂枝辛甘化阳、温化水湿。全方共奏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效,使脾阳、脾气得复,水湿得化。方中可加苍术,增强燥湿健脾之力。


2.3肾阳亏虚


《诸病源候论》曰“大虚劳损,肾气不足,故阴冷,汗液自泄”,肾经“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肾主水、主藏精,开窍于外阴,肾阳亏虚、肾气不足,则水湿失于温煦而凝聚,津液不能固摄而外泄,发为阴囊潮湿。此型患者阴囊湿冷、入夜尤甚,伴有四末、少腹及龟头寒冷,腰酸腿软,并常有阳痿、早泄、遗精、少弱精症等病症,舌淡滞苔薄,脉沉迟无力。此证以右归丸(汤)为主方,方中以《金匮要略》肾气丸去丹皮、茯苓、泽泻“三泻”,加菟丝子、枸杞子、鹿角霜、杜仲,加强补益之力并于阴中求阳,使元阳归原,不用渗利而收祛湿逐水之功。方中可加泽泻止阴汗,五加皮治囊下湿,杜仲除阴下湿痒,补骨脂补相火以通君火、暖丹田而壮元阳、缩小便、止遗泄。


2.4心(气)血不足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血汗同源,《黄帝内经》亦云“心之液为汗”,心之气血不足可以导致汗液的排泄异常,从而导致全身及局部的多汗,《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阴囊潮湿多汗、瘙痒与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关系密切。此型患者常表现为面色不华、神疲气短、胸闷心悸、夜寐不安,舌淡苔薄白,脉细或涩。此证以归脾汤为主方,方中以黄芪及参、苓、术、草四君益气生血,当归、枣仁、龙眼肉补血养心,远志开窍宁心,木香理气醒脾,姜、枣和脾胃、资化源。全方气血双补,健脾养心,汗液可敛,痒疮可除。本方可加玉竹,既可益胃生津又可治风淫湿毒。


2.5肺卫不固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故《医方集解》谓“肺为水之上源”,《景岳全书》讲“若肺气失权,则肾水终不能摄”,肺气不足,表气不固,则水湿外泄,发于阴部则患阴囊潮湿。此型患者阴囊潮湿多发生于白昼,轻微劳力阴囊潮湿症状明显加重,常伴有自汗短气、体倦乏力、面色晄白少华,舌淡苔薄,脉弱或见虚浮。临床治疗以玉屏风散为主方,方中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利水、止汗,稍佐防风散在表之风邪,药少力专,为肺卫不足、表虚不固型阴囊潮湿之效方,方中可加百部杀虫止痒,杏仁、浮萍一升一降、消水止痒。如属虚劳营卫不和而见阴囊多汗、滑精遗精者,可选用《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治疗。


2.6阴虚火旺


《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肺肾阴亏,阴不制阳,虚火内灼则迫津外泄,本型患者阴囊潮湿症状多于夜间即入睡后加重,患者可伴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渴咽干等症,舌红少津,脉细数。此型以当归六黄汤为主方,方中当归和血以治“气血昏乱”妄行,生地、熟地并用以滋阴清热,黄芩、黄连、黄柏并用以清热燥湿坚阴,黄芪益气固表,全方滋阴泻火为主,兼可固表止汗,方中可加牡蛎益精气、敛阴汗、止遗尿、收气滞,昆布泻水湿治阴溃。对于肾精亏虚兼有湿热,有生育要求但精液检查结果异常的患者也可配合服用北京中医医院自制中成药育嗣丸,临床研究表明本药可以显著提高精子质量并改善阴囊潮湿症状。


2.7瘀血阻络


《医林改错》云“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血瘀日久,血瘀阻滞脉络可迫津外泄,淤血阻滞下焦,水湿停聚,发为湿疹。临床则可表现为阴囊潮湿多汗,本型阴囊潮湿多伴小腹及阴囊刺痛不适,检查可发现精索静脉曲张,舌暗紫滞,重者舌下静脉迂曲,舌苔薄,脉涩。治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方,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止痛;桔梗升浮,牛膝、枳壳引气血下行,共同恢复人体气血升降机能;柴胡舒肝木、散结气,助气血运行;生地清热益阴以制辛温;甘草调和诸药、顾护脾胃。全方活血行气、化瘀止痛效佳。方中可加白芷活血排脓、生肌止痛,蒺藜除恶血、治阴溃。



三、针灸外治


3.1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阴囊潮湿病症常取三组穴位,第一组为:蠡沟、足临泣,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足少阳胆经“绕毛际”,蠡沟穴为肝经之络穴,《针刺大成》谓蠡沟穴主疝痛、暴痒,足临泣为胆经俞穴并交于带脉,蠡沟与足临泣配伍可清利肝胆水湿,为治各类阴囊潮湿之要穴。


第二组为:三阴交、阴陵泉、血海。足太阴脾经“上膝股内前廉,入腹”,针刺三阴交、阴陵泉、血海三穴可恢复脾运,活血、化湿、利水。


第三组为:中极、命门、京骨。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主阴、主血、主降,督脉“起于下极之输,并于脊里”,主阳、主气、主降,中极与命门配伍可调节全身气血升降,平衡阴阳,散寒除湿;京骨为膀胱经之原穴,足太阳膀胱经络肾、主一身之表,针刺京骨可激发膀胱经经气,促进寒湿之邪气化,并能有效改善夜尿症状。对于部分门诊患者及对传统毫针针刺有抵触感的患者也可采用钦针埋针治疗,同样可以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3.2中药外治


对于部分严重和顽固的阴囊潮湿患者,除口服中药外还可配合中药外洗治疗,我科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创制了数个疗效确切的外洗方剂:外阴洗液(蛇床子、苦参、百部、川椒、龙胆草、黄连、土茯苓、泽泻等)清热祛风、洁阴清热洗液(苦参、丹皮、地肤子、大青叶、白鲜皮、冬瓜皮等)清洁解毒、三马洗剂(马齿苋、马鞭草、马勃)除湿止痒、慈航洗剂(浮萍、昆布、泽泻、牡蛎等)祛湿解毒、七子止痒洗剂(槐子、白附子、蛇床子、牛蒡子、韭子、地肤子、蒺藜子)及五白洗剂(白蔹、白附子、白僵蚕、白芷、白蒺藜)止痒见长,五加皮洗剂(五加皮、白鲜皮、桑皮、茯苓皮等)功专利湿,温阳洗剂(杜仲、阳起石、韭菜子、白附子、蛇床子、白芷等)温阳利湿止痒,双料清白散(青黛、白矾、马齿苋、白蔹)收湿止痒等。


四、预防调摄


患者在治疗中和症状缓解后应坚持适度运动,清淡饮食,戒烟限酒,避免熬夜,衣着宽松透气,并保持良好的心态,注意个人卫生,性生活规律有度,并可坚持于每日晨起后以双手掌小鱼际搓揉两侧腹股沟及后腰部至皮肤温热,以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和避免疾病复发。同时应建议性伴侣检查并治疗妇科及泌尿系统疾病。


五、典型病案


5.1医案


例1:患者兰某某,男,37岁,病历号02434869,主因近半年来阴囊潮湿、急躁易怒于北京中医医院男科就诊。询问病史得知患者从事厨师工作,自2015年9月去非洲工作后即出现阴囊湿热臭秽,同时自觉精神高度紧张、脾气暴躁,遇事稍有不顺则“火冒三丈”,患者亦有口苦、偏头胀痛、便秘症状。望诊可见患者面红耳赤、手掌色红,问其语音声高息粗,诊其两脉浮弦而数,舌红苔黄厚腻;经络诊察可见其足部肝胆经循行部位鼓胀隆起,太冲、足临泣处可触及多个颗粒,蠡沟穴处有黄豆粒大结节,异常穴位处压痛明显。此证属肝胆湿热,治宜清利肝胆,处方:醋柴胡15g、酒黄芩15g、枳实10g、当归15g、茯苓30g、法半夏12g、泽兰15g、佩兰15g、石菖蒲12g、郁金15g、紫苏叶15g、生甘草10g,以毫针泻法针刺太冲、足临泣、蠡沟穴,并以洁阴清热洗液外洗患处,嘱其清淡饮食、限制烟酒、条畅情绪、衣着宽松。患者复诊诸症明显减轻,后以原方加减及针灸治疗而愈。


例2:患者侯某某,男,60岁,病历号02144255,以阴囊潮湿伴勃起功能障碍于北京中医医院男科就诊。详问病史,患者为IT行业退休人员,近半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阴囊湿冷,同时伴有勃起不坚、不久,乏力,自汗,便溏,四末不暖,诊脉弦缓无力,尺脉尤弱,舌暗苔白;经络诊察可见足部脾经、膀胱经循行部位空虚,三阴交及蠡沟穴处凹陷明显、京骨穴可触及条索,异常穴位均有明显压痛。根据以上症状、体征及经络诊察结果辨为脾肾阳虚症,治以补益脾肾、温阳利水,处方:巴戟天12g、淫羊藿12g、红景天20g、茯苓12g、生地黄15g、焦当归12g、菟丝子12g、苍术12g、车前子15g、醋柴胡12g、盐知母12g、党参10g,在三阴交、京骨、蠡沟穴处以揿针埋针治疗,并以温阳洗剂外洗患处,嘱其适度运动、避免寒凉、衣着宽松。复诊患者述阴囊潮湿明显减轻,四末转暖,大便成形,无明显乏力自汗症状,勃起功能亦见改善,后经中药及揿针治疗而愈。


5.2按语


阴囊潮湿是男科临床常见病症之一,重者可累及会阴部及肛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成为部分患者就诊的主诉。睾丸是唯一悬于人体体腔外部的器官,现代医学认为这有利于维持睾丸的低温环境从而有利于精子发育,而阴囊及周围组织则以排汗的方式散热,阴囊及其周围组织排汗异常和汗液成分变化导致阴囊温度、湿度异常并产生异味。阴囊潮湿不同于阴囊湿疹,前者以汗出潮湿为主,后者以皮损瘙痒为主,西医尚缺乏对阴囊潮湿病症的深入认识,亦无规范的治疗方案,临床按阴囊湿疹给予抗组胺药及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效果不佳,不良反应多且易于复发。中医自古即对本病有了独到的认识并产生了多种治疗方法,前文第一例病案辨证属肝胆湿热,为临床常见证型,属阳证、热证,以清利肝胆之法获愈;第二例病案属脾肾阳虚,临床相对少见,属阴证、寒证,须温阳散寒方能取效。可见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独特之处和疗效的保证,同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针灸治疗、中药外治法和摄生方法也有助于疾病康复和避免疾病复发。大量的临床病例表明中医治疗阴囊潮湿疗效确切、优势明显。长期以来,中医仅将阴囊潮湿作为其他男科及内科疾病的伴随症状而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亦缺乏较为深入的临床研究,希望随着临床中对本病认识的逐渐加深,能够充分发挥中医治疗阴囊潮湿病症的优势,为更多受阴囊潮湿病症困扰的患者解除病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