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崇祯励精图治为何成为亡国之君

 悠然一笑. 2018-08-12

(1)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一个兴衰治乱周期,其顺序是由兴而盛而衰而灭,“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都没有能跳出这历史周期律的支配力,与经济周期一样周而复始循环,短则几十年长则几百年。

1368年建立的明朝,鼎盛时期一直延续到了万历年间(1573-1620年),那么,从万历年间到灭亡,至少还应该有个一百年啊。然而,1644年,崇祯把大明朝葬送了,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力量,改变了千年历史规律呢?

 

(2)

 

崇祯自夸是千年一遇的天才,他想成为千古一帝,他雄心勃勃、励精图治。

崇祯17岁登基,登基之后最大动作是反腐败。崇祯上任伊始,发出“文官不爱钱”的号召。历史上其他皇帝反腐都是借反腐之名清除异己,而崇祯是真反腐,连自己的亲信都杀啊。

崇祯17岁那年清理阉党,杀魏忠贤。这给大明江山灭亡埋下了隐患。东林未必都君子,而阉党未必皆小人也。本来两派势力可以相互制衡,此消彼长,阉党灭,文官集团权力膨胀。

天启皇帝在临死时,对弟弟崇祯留下遗言:若江山稳固,长治久安,须信任两个人,一个是张皇后,另一个就是魏忠贤……

在干掉魏忠贤之后,崇祯又陆陆续续把其他朝廷小山头全部打掉了。

于是,崇祯在位十七年,更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杀了两个内阁首辅、七个总督、十一个巡抚……

崇祯特别多疑,但又特别愚蠢,不知皇太极离间之计,怀疑抗清大将袁崇焕通敌,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了,吃瓜群众争买而食。袁崇焕死后,副将祖大寿闻讯大惊,率领部下毁坏山海关而出,直奔锦州,投奔后金。未战,大明就损兵折将。

最后,朝廷被反腐搞得只剩下一群光会高喊“崇祯万岁”的货,就是这帮货改变了千年历史规律。

 

(3)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骚扰和觊觎中原最早可追溯到西汉,已经有2千多年的历史,这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元朝与清朝两个朝代还入主中原。少数民族造反太正常了,任何朝代都没消停过,少数民族侵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钱,为了议和。议和的成本是最小的,还能保江山,而开战的风险极大,既劳民伤财,而且有江山易主的风险。议和并不是丧权辱国而是一种外交策略,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而义和团式的爱锅对抗就是祸国殃民。

早在崇祯元年,清皇太极便积极联系辽东督师袁崇焕,声称愿意“去帝称汗”,积极寻求与明廷和议。

崇祯五年,皇太极再次遣人送信至大同府,表示兴兵是为效仿俺答汗以求内附大明……。

如果魏忠贤还在,明朝肯定接受议和条约。然而,此时的朝廷全是一群只会喊“崇祯万岁”的货。这帮货根本不听皇太极的议和条件,而是疯了一般地高喊大明宇宙第一、崇祯威武、皇太极连和大明说话的资格都没有……朝廷上下皆以与满人和谈为耻,只要提议和,就是卖国贼,谁敢议和就灭族。大明就这样掉入了“崇祯陷阱”。于是,大明朝也只能和皇太极继续打了。最后,败了,亡了,完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太监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4)

 

中国历史中的任何朝代,一直都有人造反,但造反不一定是为了取而代之,许多造反者的心没有这么大,很多情况下只是为了招安。李自成多次主动写信给朝廷,跪求招安啊。

对于朝廷而言,招安的成本远远小于平乱。

然而所有大臣们根本不去讨论李自成请求招安的条件,而是没完没了地痛骂李自成,谁骂李自成的嗓门越大,谁就越爱锅。那么,还招安个锤子?这帮大臣难道蠢到不知道其中利害得失?非也,招安属于政治不正确,攻打才是政治正确,对于他们来说,政治正确比大明江山安危更重要。

李自成连着几次跪求招安都没有回话后,自己也急了。他手下那么多农民军要吃饭啊,就必须打北京,没有后路可退,只能和崇祯你死我活。到达北京的李自成给崇祯写了最后一封跪求招安的信。李自成最后的请求是让崇祯封自己为王,与大明一起攻打皇太极。从反贼到民族英雄仅一步之遥,这对于崇祯和李自成都是双赢的最好结果,这是老天给大明最后一次存活的机会。然而,整个大明的朝廷早已失去了理智,什么也不听,什么也不看,就是像个复读机一样不停地高喊崇祯万岁,大明宇宙第一……反正,天朝的面子比什么都重要。

明明还能延续一百年的大明,就被这帮爱大明的大臣玩死了。那么,他们真的爱大明吗?天晓得。 

(5)

 

除了与皇太极和谈与向李自成招安,崇祯还有一个机会是南迁。就在李自成率军打到北京,崇祯准备卷铺盖南逃,却又遭到大臣和言官的激烈反对,无奈崇祯只得留下。

北京城破之后获得忠义表演奖的光时亨第一个投降。

大顺军将崇祯帝与周皇后的尸棺移出宫禁,在东华门示众,“诸臣哭拜者三十人,拜而不哭者六十人,余皆睥睨过之。”高喊爱锅的很少有真爱锅的。

 

(6)

 

崇祯在临死前才知道,魏忠贤可能才是朝廷中最爱大明的人,但一切为时已晚。天启帝临死前叮嘱崇祯帝说,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崇祯自以为“雄才大略”根本没当回事,食下苦果。

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面临灭顶之灾,崇祯帝召见阁臣时悲叹道:“吾非亡国之君,汝皆亡国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无一人相从?”

崇祯自杀前说:“皆诸臣之误朕。”他只说对一半。上有所好,下必甚也,诸臣见风使舵,投其所好。朕误诸臣在前,诸臣误朕在后。一个过于强势的皇帝下面是不可能有能臣的,也没有能臣的生存空间,那些能臣都被崇祯杀掉了。

 

(7)

 

崇祯34岁那年,城破国亡,吊死煤山。我到煤山凭吊过,那颗崇祯上吊的大槐树已经被红卫兵破坏无踪。我对殉国的皇后姤贵妃公主充满无尽的伤感,她们完全是无辜的。但对崇祯没有丝毫同情,我对他的评价是千年傻逼,而不是什么“千古圣主”。崇祯皇帝在位17年,宵衣旰食、夕惕朝乾、事必亲躬。但他苛刻寡恩,急遽失措,求治心切反而欲速则不达。崇祯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把国家治理得一天比一天糟糕,他六次下《罪己诏》。还不如什么都不干呢,如果崇祯与万历、天启皇帝那样不理朝政,明朝不至于这么快灭亡。无为而治轻徭薄赋的时代反而天下太平,而使劲折腾横征暴敛的朝代都很危险。崇祯尽管勤政,却错误百出,不仅不可能中兴明帝国,其亡国也几乎是必然。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没能审时度势,一次也没有选对路径,完全是南辕北辙,最后把大明带到沟里。非天欲亡明也,乃自取灭亡也。其致亡之本,不在于流贼,也不在于异族入侵也,内忧外患不是明灭亡的原因,崇祯的错误应对才导致明朝的覆灭,而非气数使然。

 

(8)

 

当一个朝代被这些垃圾爱锅绑架时,就什么也听不到、看不到、闻不到……这样的朝代不灭亡,天理难容。

人类历史上许多冲突一开始并不是不可避免的,能够转危为安,完全是可以通过谈判化敌为友至少能平安无事,只要相互妥协总能找到共识。一个理性的国家应该是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更大的利益,而不理智的国家不惜一切代价就是为了争个面子,或者不自量力去挑战更强大的对手。如果说崇祯不幸遇上外敌和内乱,是天意,但去制造一个敌人,就很傻了,拿国运下赌注。

鲁迅说: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