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慧瑛 馆藏过云楼友朋手札2000多通,人物涉及晚清达官贵人和文化名流百余人,内容既反映朝廷重大事件又有生活琐事、书画买卖及人情往来,这批书信对研究晚清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及官场生态极具史料价值。而这些信笺也五花八门,形式与内涵极为丰富,尤其吸引人的是俞樾自制的各式花笺。俞樾的这些书信是写给顾文彬、顾承父子的,内容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为了筹措出书经费、为他人介绍工作、交流文事,没有宏论主旨,却体现了庸常生活的另一面。与当今快节奏的生活相比,农耕社会的慢节奏,有着当下无法滋生的闲情雅致和诗情画意,尤其那时的文人墨客喜欢自己设计各式各样华美的信笺,它们兼具风雅和实用的双重功能,更体现了信笺制作者的文化素养和独特趣味,令后人膜拜不已。赏析俞樾设计的花笺,仿佛跟着古人回到鸿雁传书的岁月。 五禽笺上写相思 俞樾(1821——1907),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著名学者、经学家、文学家、书法家,浙江德清人,弟子众多,章太炎出自他的门下。同治十二年,俞樾在苏州城内营建由乐知堂、春在堂、小竹里馆、曲水亭、回峰阁等建筑组成小园林——曲园,既有“一曲而已”的自谦,又有“曲则全”的自得。春在堂是俞樾讲学、读书、著作、藏书的场所,春在堂三个字则由其恩师曾国藩所题,“春在”透露着他昔年的荣光与今日的宁静。清道光三十年(1850),而立之年的俞樾赴京参加殿试,诗题为“淡烟疏雨落花天”,他的首句“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一种达观的态度,顿时闪亮了主考官曾国藩的双目,大笔一挥,评为第一,后得中第十九名进士,成为翰林院庶吉士。然而还来不及施展才华与抱负,缺少官场应对能力的俞樾很快败下阵来,从庙堂退隐江湖,定居苏州,醉心于春在堂的学术事业,又来往于苏杭两地的书院,教育育人,其著作多以春在堂命名,他的信笺自然也留着春在堂的印痕。 春在堂五禽笺是俞樾专门制作的花笺,五禽者分别为燕、鹊、雁、凤、鹤,一套五种,每种禽的名字用篆体书写,置于信笺上半部,下端再以一句名诗概括制作此笺的理由。 “喜鹊随函到绿萝,故作鹊笺,春在堂五禽笺之一”,这是鹊笺的说明。“喜鹊随函到绿萝”出自唐代画僧贯休的《感怀寄卢给事二首》,其中有“绵绵远念近来多,喜鹊随函到绿萝”之句。思念、书函、喜鹊三个关键词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紧密相连,纵然远隔万里,思之弥深。雁笺诗句“衡阳归雁一封书”来自唐代诗人高适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诗,有“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之句。相传每年秋天,南飞之雁至衡阳的回雁峰,便折回北方,诗人由长沙想到衡阳,希望被贬的友人们多写书信,以慰相思。燕笺引用的“紫燕西来欲寄书”之句,则来自唐代顾况的《悲歌》:“紫燕西飞欲寄书,白云何处逢来客”。“衡阳归雁一封书”“紫燕西来欲寄书”与原诗都有一字之差,未知是版本问题,还是曲园居士的神来之笔,将“西飞”字改为“西来”,减少了原诗包含的急切而悲凉的情绪,心境更为平和;将“几封”改为“一封”或许表达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能收到远在他乡友人的一通书信已然知足,足可以抚慰思念之情,毕竟“家书抵万金”。凤笺的“收将凤纸写相思”、鹤笺的“阆苑有书多附鹤”均取自婉约派诗人代表李商隐的《碧城三首》,其一有“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之句,其三有“检与神方教驻景,收将凤纸写相思”之句。这套五禽信笺格调高雅,设计精美,燕、鹊、雁、凤、鹤五字呈现似字似画的感觉,又有一禽飞舞之感。在俞曲园看来,信笺用来写信,向亲友互通信息、交流情感之外,还应该体现他的文化趣味与生活情调,故这套春在堂五禽笺突出了曲园居士的个性。 墨戏信笺妙趣生 《春在堂全书》有一卷《曲园墨戏》,收录了曲园率性而为的20种墨戏图,“一团和气”“如南山之寿”“大悲”“曲园课孙”“福寿双修”“曲园长寿”等字画合一的墨戏,妙趣横生,令人忍俊不禁。俞樾说“古人之字即古人之画……余素不习画,字则童而习之,以至于今闲居无事,拈弄笔墨时书新意,颇有合乎古人字画合一之旨,集为一编,题曰墨戏”。墨戏者,即随兴而成的写意画,表达了文人雅士的情调生活。据俞樾写序的时间为庚寅年四月,可以推测这套墨戏图即为1890年或1890年之前所作。 “曲园课孙”画面似一个长者对着一个童子的情形,俞樾题曰:“余止一孙陛云,自课之垂十年矣,今春又报罢南回,将待壬辰再赴公举。老夫衰矣,殊有赵孟视荫之意”。俞樾生有两子两女,长子俞绍莱婚后没有子女,次子俞祖仁,育有独子陛云(1868——1950,字阶青,别号斐盦、乐静、乐静居士,晚号乐静老人)。由于俞祖仁体弱多病,俞樾夫妇亲自抚养唯一的孙子,并做陛云的老师。生长于苏州的俞陛云不负乃祖所望,年仅十六岁就考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名列第二,可惜之后屡试不售。俞樾说的壬辰年当为光绪二十年(1892年),他希望孙子能够得中进士,最好做个状元,然事与愿违,直到光绪二十四年陛云取得一甲三名的好成绩,成为一枚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曲园课孙”墨戏图中的小儿终于出人头地,也算不负乃祖所望。 从曲园对每幅墨戏图的说明中,可以获知他将“曲园拜上”“曲园写竹”等制成信笺。“曲园写竹”笺寓意为竹报平安,他解释制作“曲园拜上”笺,用于尺牍,“庶几问人他邦,必拜而送之之义。 俞樾另外专门设计了一套四种的墨戏信笺,于斗方形状的信笺中部,寥寥几笔绘一人物,颇具当下漫画风格,左边书写“曲园”二字,右边或上方题识,整个画面给人活泼风趣而新颖别致之感。第一幅画面一人手托酒杯,作低头沉思状,右边题识“何时一尊酒”,此句来自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一诗中“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第二幅则绘两人对面而坐,双方微微低头交流,题识为“如面谈”,呈现发出邀请后想像友人来访后两人交谈的场景,饶有情趣。第三幅题识为“跂予望之”,画面表现一人背手而立,热切盼望友人来访的情景。“拜而送之”是第四幅的题识,呈现一人弯腰拱手相送的画面。这套花笺由上述四幅图案组成,描绘了思念友人、发出邀请、期盼相会、晤后送别的过程。《春在堂全书》的《曲园墨戏》部分并没有收录这上面四幅墨戏,极有可能这套墨戏在《春在堂全书》出版之后制作。上世纪三十年代,俞樾的曾孙俞平伯以旧版重新印制这套花笺,除自用外,作为礼物赠送给师友。周作人也获赠信笺,对其评价甚高,说“前辈风流,不激不随,自到恰好处,是为师范”。 翁婿合作曲园笺 许祐身(1848——1912)来自杭州名门望族,字子原,号申叔,举人出身,其父许乃恩一辈出过三位进士、四位举人,许家门楣上有“七子登科”的匾额。许祐身曾做过苏州知府,娶了俞樾的次女绣孙,夫妇养育了二子六女,其中六女许之仙成为俞陛云的续弦,故许祐身又是俞平伯的外祖父。由许祐身绘、俞樾题的“曲园图”信笺颇为别致,信笺四分之三为曲园图,四分之一则由文字组成:曲园图,曲园居士自题;光绪“甲申之秋七月既望许祐身绘”。光绪甲申年即光绪十年(1884),其时俞绣孙已过世,绣孙才情出色,遗有《慧福楼幸草》诗词集。许祐身将曲园内的亭堂楼阁、花木池塘一一展现,花笺以此图为重点,配以俞樾的笔墨,呈现饱满立体之感,令人产生行走园林阅读书信的美妙。 除此之外,还有曲园兰讯、春在堂鱼笺数种,其中鱼笺花样较多,既有鱼图案不同,又有文字布局不同。 无论“喜鹊随函到绿萝”还是“收将凤纸写相思”,抑或墨戏笺,书信给予人类生活与精神世界带来极大的满足与愉悦,其承载的内容成为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形式——花笺更是体现以往文人雅士的文化自信、审美情趣和风雅生活。俞樾作为一名学富五车的大师,其文化修养深厚,其生活情趣高雅,其朋友圈也多为体面人士,故以花笺表达文人的风雅。尽管俞樾的生活并不富裕,但这并不妨碍对美的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