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十二病方》

 健康园地806 2018-08-13
《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是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医书中内容最丰富的一种,该书出土时本无书名,因其目录列有52种病名,且在这些病名之后有“凡五十二”字样,所以整理者据此而给该书命名。全书约15000余字,涉及病名100多个,治疗方剂280余首,药物240多种,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学方书。

概述

《五十二病方》书影
《五十二病方》书影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中主要部份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古医方——帛书《五十二病方》。原帛书没有名称,释文者根据内容定名为《五十二病方》。它是一部首尾完整的医方专书,现存459行,每整行约32字。书首有目录,正文中每种疾病都有抬头标题。每种病名标题下分别记载各种不同的方剂和疗法。名称以一作标志,少则一、二方,多则二三十方不等,例如诸伤病治疗方有29个,而婴儿索痉病治疗方只有1个,蛇啮治疗方只有1个,而治痂病的方子则有24个之多,冻疮治疗方有14个。且各种疾病的病状及其治疗方法,详略也不一致。例如蛇啮则仅说以桑汁涂之。
  从字体看,帛书的抄写不晚于秦汉之际,就内容考察,医方是早于黄帝内经成书时期。总之它是我国已发现的最古的医药文献,对研究我国医药学史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全书记载了五十题,每题都是治疗一类疾病的方法,故称《五十二病方》,每病少则一、二方,多则有二十几方,总数有280个方,原书可能有300方左右。疾病涉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等各个方面。  

问世

  1972年,考古工作者对长沙市郊马王堆汉墓进行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1973年11月到1974年初,考古工作者又对马王堆汉墓2、3号墓进行了发掘,出土了一批更加珍贵的历史文物,特别是帛书和竹简。这三座墓是西汉时期长沙国丞相侯家族的墓葬,根据3号墓出土的纪年木牍,可以确定该墓的年代是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3号墓出土的帛书有12万余字,其中字数最多的是《五十二病方》(以下简称《病方》),全文共计14700字。《病方》书写在宽达24厘米的半幅帛上,埋藏时被折成30余层,由于年代久远,出土时折叠处已断裂,成为长方形“页”片,一部分有不同程度的破损,虽经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整理小组的专家们尽力拼复,仍不能完全复原。这部书原无书名,书首有目录,正文中每种疾病都有抬头标题,标题与书首目录基本一致;每种病名标题下分别记载各种不同的方剂和疗法,各以“一”字作为标志(与后代的序号相似),少则1~2方,多则20~30方不等,内容为治疗52种疾病,因此,整理小组将其定名为《五十二病方》[1],并于1985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成书年代

  《病方》虽出土于汉墓,但是帛书的成书年代却无明确的记载。对于其成书年代,学术界有春秋战国之际说、战国说、汉初说三种说法。通过对《病方》复音词构词法的探讨,则认为《病方》的成书年代可能是战国末期。  

内容介绍

《五十二病方》注补译
《五十二病方》注补译
  《五十二病方》所记载的病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其中尤以外科病最为多见,包括了外伤、动物咬伤、伤痉(破伤风)、痈疽、溃烂、肿瘤、皮肤病和肛肠病。内科疾病有癫痫、疟疾、食病、癃病、痉病、淋病及寄生虫病等;儿科疾病包括癫痫、瘈疭等;此外还涉及了产科病、眼科病等。书中对某些病症的认识,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如书中形象地描述了冥病(麻风病)的症状如螟虫啮穿植物内心,其所发无定处,或在鼻,或在口旁,或在齿龈,或在手指,使人鼻缺、指断。反映出当时对这种疾病的发病特点和症状的认识已较为深刻。又如,书中关于“伤痉,痉者,伤,风入伤,身信(伸)而不能诎(屈)”;“伤而颈(痉)者……其病甚弗能饮者,强启其口,为灌之”的记载,清楚地描述了痉病(破伤风)的两个主要症状枣角弓反张和牙关紧闭。这些记述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是最早的,而且都已被现代医学所证实。 《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240余种药物中有草、谷、菜、木、果等植物药,也有兽、禽、鱼、虫等动物药,还有雄黄水银等矿物药。书中很多药物的功效和适应症都与后世医药文献和临床实践相吻合。书中还记载了有关药物的采集、收藏方法等,反映了西汉以前药物学的发展。
  《五十二病方》所记载的方剂大多是由二味以上药物组成的复方。例如治“疽”病方中,有白敛、黄芪、芍药、桂、姜、椒、茱萸七味药。根据疽病的不同类型,调整主药的剂量,提出“骨疽倍白敛,肉疽倍黄芪,肾疽倍芍药”,体现了早期的辨证论治思想。据对书中283首医方的药物配伍、剂型、方剂用法的分析,认为该书已初具方剂学的基本内容,反映了有理论指导、有实践意义的方剂学体系在先秦已初步形成。 《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方剂虽仅明确提及丸剂,但实际上已根据疾病的情况及病人的体质,分别使用了丸、饼、曲、酒、油膏、药浆、汤、散等多种剂型,并对方剂的煎煮法、服药时间、次数、禁忌等作了一定的记载。
  《五十二病方》中记述的外治法内容也很丰富,涉及手术、药浴、敷贴、熏蒸、熨、砭、灸、按摩、角法等。书中有关创伤的16种疗法(止血、镇痛、清创、消毒、包扎等)以及烧灼结扎术、结扎摘除术、瘘管清除术等痔疮手术的记载,反映了当时先进的外科技术。
  《五十二病方》对某些药物炮制方法也有较详的描述,如癃病项下用以治膀胱结石的毒堇。 分析该方书中有关处方的主治,可以看到不少药物的适应症与后世医药文献与临床实践还是相符合的。如乌喙、续断的镇痛,石韦、葵子的利尿,血余炭的止血,芒硝溶液的消毒杀菌等等
  《五十二病方》保存着远古时期传流下来的若干方药,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例如书中对一种疾病有不同的疗法,同一种药物有不同的名称,甚至一个字的写法前后不统一,又如不少的方后注明'尝试','已验','令'(即善)字样,充分证明是劳动人民群众经实践而积累成的,充分反映了西汉以前我国医药学的发展情况。  

《病方》的文字和语言

  《病方》正文系篆字,字体不同于秦统一后的标准小篆。与四川青川战国秦墓武王二年(前309年)更修田律木牍对照,从用笔、结构分析,有相当部分字体相似或几乎为同一模式,青川木牍带隶意,而《病方》字体尚为篆体,字体古拙厚重。《病方》中的“也”写成“”,这种字在秦统一以前的秦国铭文中亦可找到。《病方》335行:“病不囗者一入汤中即瘳,其甚者五、六入汤中而瘳。其瘳(也)囗痈,囗痈而新肉产。肉产,即毋入[汤]中矣。”古书中“择”与“释”通,汉代以前的人时常把“释”写成“择”。《病方》343行:“虽已,复傅,勿择(释)。”此行中的“勿择”即“勿释”。因此我们可以推知,《病方》的成书年代应在汉代以前。
  《病方》词缀单一,只用了词缀“然”,而无《论语》、《孟子》中的“若”、“焉”、“如”、“尔”等词缀,这与战国末年的《韩非子》、《晏子春秋》相似。  

评价

  《五十二病方》保存着远古时期传流下来的若干方药,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