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5日周三下午,厦大医院门诊4楼中医肿瘤科。 一、两例比较典型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黄某,女,49岁。2018年7月25日初诊于厦大医院。巅顶掣痛反复发作数年(超过20年),胸闷,心悸,当胸闷加重时,巅顶头痛随之加重,口渴,口苦,平素畏寒,胃肠对寒凉敏感,易上火,疲乏无力,全身困重感,舌尖红,质淡暗,苔薄黄而干,脉寸关浮。据: 巅顶掣痛——巅顶为厥阴肝经循行部位, 胸闷——对应条文胸满, 口苦——少阳病提纲证之一, 全身困重感——对应条文“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易上火,胃肠对寒凉敏感——可引申为寒热往来, 脉寸关浮——提示肝气亢逆, 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口渴,加百合、麦冬。柴胡12g,黄芩7g,生大黄3g,姜半夏12g,生姜2片,桂枝10g,党参15g,茯苓30g,大枣15g,生龙骨15g,生牡蛎15g,礞石15g,百合30g,麦冬20g,水煎服,每日一剂。 林某,女,49岁。2018年7月25日就诊于厦大医院。之前因乳房胀痛来诊,经治疗已解除。诉全身酸重、肢体绷急感已有数年,心烦易怒,口渴,舌暗红苔薄黄,脉寸关浮。据: 全身酸重、肢体绷急——对应条文“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心烦易怒——对应条文“烦”, 脉寸关浮——提示肝气亢逆, 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口渴,加生地、百合。柴胡12g,黄芩10g,生大黄3g,姜半夏10g,生姜1片,桂枝5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礞石20g,党参15g,大枣15g,茯苓30g,生地20g,百合30g,水煎服,每日一剂。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条文: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二、典型的理中丸证 叶某,女,48岁。2018年5月18日初诊于厦大医院。大便不成形半年,形体肥胖,舌淡嫩紫,边有齿痕,苔薄白润。拟理中汤加味: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30g,炙甘草5g,陈皮10g,姜半夏12g,干姜8g,川芎10g,莲子20g,芡实20g,水煎服,每日一剂。 一直守方治疗至2018年7月26日,患者大便已基本成形,身体整体状态有很大改善,继续守方治疗,每周服药2--3次。 三、典型的逍遥散证 张某,男,40岁。2018年7月18日初诊于厦大医院。疲乏无力,纳少,食后胃胀,嗳气,胃肠对寒凉敏感,大便不成形,入睡困难,面色晦暗无华,舌淡紫边有齿痕,苔白润,脉弦滑。为肝郁脾虚,兼有瘀血。逍遥散化裁:柴胡12g,当归15g,炒白芍20g,香附10g,炒白术15g,茯苓30g,炙甘草8g,桂枝3g,姜黄10g,党参15g,山药30g,莲子15g,水煎服,每日一剂。 2018年7月26日复诊。服上方后感觉良好,守方治疗。 四、自拟方完胜经方 来诊的是一个东北老先生,乙肝大三阳,肝功能有点异常,口内黏腻感,大便黏腻,排便不爽,时有胁肋胀痛,舌紫苔淡黄腻,脉寸关浮。非常典型的湿热、瘀血。首诊用丹栀温胆汤合桂枝茯苓丸,二诊拟柴苓汤,收效不佳。拟按病机自拟一方:绵茵陈、虎杖、蛇舌草、生白术、茯苓、炒白芍、炙甘草、厚朴。其中绵茵陈、虎杖、蛇舌草,清热解毒,活血祛湿;生白术、茯苓健脾祛湿;炒白芍、炙甘草柔肝护肝(相当于西医保肝);厚朴,行气燥湿。不意该自拟方患者服用后,口内黏腻感明显好转,大便已成形,自己身体清爽舒服,继续守方治疗。此案说明,经方虽棒,但按病机自拟的处方,有时也很棒,两者不宜偏废,应相互补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