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以成人

 追梦一往无前 2018-08-14

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主题:“学以成人”。

何谓人?

答曰: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

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生存方式是

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信任和沟通。

常听老人骂人:“你真是不成人!”

为什么不成人?

也许因不爱劳动,与他人没有和睦相处,对人不信任和沟通,

或失去人的基本特征(特性)……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君子与小人。

君子成人,小人不成人。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与小人最大的区别是:

君子讲仁、行仁,小人反其道而行之,

 

仁是儒家思想核心。

仁,从人从二;从人,表示一个站立的人;

从二,表示:

1、代表数目字,复数。

指不仅是我一个人,还有我以外的很多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对待每一个人。

2、代表天、地,指做人要效法天地。

三代表天、人、地三才。

仁字从二不从三,即要化掉人心,只怀天地心,

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做事做人。

有博爱心、包容心,自会产生仁爱心。

“仁”它包括孝、弟()、忠、信、礼、义,

以及廉、耻、仁、爱、和、平等内容。

 

为什么要“学以成人”(学做人)?

因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道。”

为人处世的本领来自学习、感悟、践行。

 

书本是前人社会实践的总结(结晶)。

世事沉浮,人生太多太多工作、生活的经验与教训。

学研前人的经验与教训,

就可以把握做人的要领,

避免(减少)人生的弯路,顺利完成人的使命。

我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这是生命的终极问。

在社会中,在不同的人群中,面对不同的个体,

人的角色不断变换,要学会适应。

自己的父母面前,自己是孩子;

在自己的孩子面前,自己是父亲……

扮演好相应的角色,就知道我是谁、我是什么人?

从哪里来?从进化中来,是高级的生命。

往哪里去?走向文明。

 

学做人,是己之学。

孔子说: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

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

当今人文发展的主流就是孔子这种入世精神。

成人是一个人一直在发展的过程。

“学做人”就是在入世的此时此地,

如何建立我们每一个人的主体性。

 

“学而时习之”;

每一次学,都可以在心灵深处种下善果。

得到知识,这是外在的;内在的则是学做人。

学做人,关键在于“悟”和“践行”。

“吾日三省吾身”;学做人,修身为本。

每一个人就是这么一百年,或者是几十年,

因此要珍惜这个太难得的生命。

 

学做人,是群之学。

作为个体的“我”,不是一个孤立绝缘的个人。

必须是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中,

实现自我价值,完成作为人的使命。

其中,“我”这个中心点不能被否定。

但自己可以选择做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意义的人。

人为什么活着?活着应该做什么事情?

活着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只有把自己和社会联系起来,才能更好说明。

 

学做人,是地之学。

人类和地球应该应该和谐相处、和谐发展,共生共荣。

实现这一和谐的动力资源就是恻隐之情。

每个人都有一种同情的力量;

没有这个力量,

这个人就是孤立绝缘、麻木不仁,

永远没有办法真正完成发展他自己的人。

做人要有天地良心。

有了良知才叫人。

有良知的人,面对大自然遭受破坏,都会很不安心。

这种不安体现了一种宇宙情怀和“天人合一”的精神,

因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或者说天理就在我的人性之中。

地球更不是身外之物,而是神圣的家园;

地球就是我们生命不可分解的一部分。

 

学做人,是天之学。

从天道的观念来看,

我们之所以能够建构每一个人的尊严并尊重每一个人,

是因为每一个人都能够“天人合一”,合万物于一身。

自我发展、自我理解,会变成一种信仰。

这个信仰就是一个人可以通过自己的修身,

使他成为一个更像人的人,

更向理想的人格、理想的方向发展的人。

程颢讲“天理二字是我自家体贴出来的”,

就是我真正感受到我现在的日常生活所做的这些事情。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天地万物都和我相关、相通。

北宋的张载:“乾为父、坤为母,予兹渺焉而混然中处”,

他感觉到有一种内心的愉快,就是我们生在这个世界之中。

不只是一个血肉之躯的人而已,我们有更高的责任和使命。

君子之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陆象山:“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他认为客观世界(宇宙)的规律与人的主观思想()相同。

 

“举头三尺有神明”;做人要有敬畏之心。

但要能够继续发展自己,最终与天地相辅相成。

《论语》:“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

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

 

学作人,是仁之学。

只有“仁”能够包容己、群、地、天各个向度,

并实现己之学的目标。

孟子说:“仁也者,人也”。

在人与人的世界中,

如果仁的力量能够发挥它积极的因素,

天地万物可以被每个人受用。

 

中庸,儒家的道德标准,

中庸重点在中、庸二字,

中位于中间,不离两边,不走极端,具有柔性。

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因时、因物、因事、因地制宜,因而实用。

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

 

《中庸》里讲的是在动态的过程中找到平衡。

在这个调节本身的过程中,

让自己的良知(本心)所代表的常态,能够驾驭变化无穷。

仁爱在不同的环境中确实是由近到远、推己及人。

如果能够“上下与天地同流”,上合天道,下配地德,就能成人。

总之,求仁得仁,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

仁者没有私心,所以才能公正地爱憎!

 

作者:追梦一往无前

20188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