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乡村教育的核心理念

 愚然楼 2018-08-15

新乡村教育:是当下乡村小学创新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一是指新的乡村教育,主要区别于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兴盛一时的乡村教育运动而言;二是指在新农村建设、教育现代化及区域教育一体化背景下,挖掘乡村教育独特资源,探索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乡村教育新途径。

新乡村教育行动研究:课题旨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束缚,用“新乡村教育”的独特理念,落实六大行动:建构特色课程、打造绿色课堂、推行田园活动、培养新型教师、落实田园阅读博客行动、打造地域文化;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内学校发展进行研究:区域内教育资源的融合——使得区域学校的有限的资源达到最优化重组;家长、学校、社会资源的融合——引领区域内社会文化发展方向;学校与地方行政资源的融合——推动地域经济的和谐发展。通过自主联盟,区域协作,达成发展共赢的新局面。

研究的价值:

1、  通过本课题研究, 实践新乡村教育的六大行动:新课程,新课堂,新活动、新教师、新阅读、新文化,从而打造新学校,培养具有现代根基的新乡村学生。

2、  通过本课题研究,建构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研反思、促进学校内涵成长的区域发展模式,在核心素质上,全面提升新乡村教育区域联盟学校校园文化品位,教师的专业素养。

3、  通过本课题研究,融合区域内教育资源——使得学校的有限的资源达到最优化重组,实现整个乡村教育公平化的问题。

4、  通过本课题研究,融合家长、学校、社会资源——学校利用自身的场馆、设备为社区提供便利,家长、社会参与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通过本课题研究,融合学校与地方行政资源——学校研讨和利用地域资源,丰富和完善学校教育内容,同时又为地方政府献计献策,为拉动地域经济、发掘地域文化作出贡献。

研究目标:

1实践新乡村教育的六大行动:新课程,新课堂,新活动、新教师、新阅读、新文化.

2针对乡村教育资源贫乏,发展失衡的弊端,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融合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新途径

3针对乡村教育中学校与家长、社会协同发展缺失的弊端,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融合家长、学校、社区资源的新方法。

4、针对乡村教育一贯是政府扶持学校,学校发展向政府等、靠、要等现象,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融合学校与地方行政资源,拉动地域经济、发掘地域文化的新策略。

研究内容(子课题设计)

1、“新乡村教育的内涵”研究

 研究要点:实践新乡村教育的六大行动:新课程——打造融入地方乡土、人文、文化等资源的新的乡村课程体系;新课堂——建构家长做教员之一的绿色自主新课堂;新活动——打破校园围墙,社区共同参与的乡村活动;新教师——构建具有乡村幸福的具备新乡村素养的教师群体;新阅读——通过网络博客,打造乡村阅读新局面;新文化——学校文化源于乡村,又反哺乡村。

2、新乡村教育区域推进研究

通过对“小学新乡村教育” 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一方面发现各学校资源利用、师资水平的现状,发现校际合作,学校与社会、政府之间的合作需求与瓶颈,探讨新乡村教育内涵发展的困惑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区域推进,提出可行性建议;另一方面,从实际出发建构新乡村教育内涵发展操作体系

 (1)区域内教育资源优势互补研究。

研究要点:区域内教育资源不均衡现状分析;有关区域推进组织建构的研究综述;“学校发展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优秀教师区域内“走教”的现实意义、价值取向和策略途径。

  (2)家长、学校、社区优势互补研究。

“教育乡村化”——让孩子具有科学的头脑,农夫的身手,和创造的精神; “乡村教育化”——乡村社会伴随乡村学校的发展而发展,为学校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教育乡村化,除去学生充当文化使者,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亲子共成长”的同步教育机制,推动乡村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以外,还需要学校积极参与社区进步,为其提供示范和榜样,比如小学引发的乡镇厕所改造;学校要对外开放,家长可以随时参观访问;组建社区教育辅导站,组织群众性文体活动;利用社区服务中心平台,与有关部门联手,坚持开展京剧、舞蹈、棋类、健身、运动会等文体活动,活跃居民身心,而且提升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推进区域经济文化发展。

(3)学校与行政资源优势互补研究。

  研究要点:学校特色发展与地域文化的契合优势分析;学校与地方行政部门协同发展的不同形式和类型。

研究重点:

如何实践创新“新乡村教育”核心思想,落实六大行动,并把它引入学校区域发展领域,构建新乡村教育共同体,在此基础上探讨新乡村教育区域发展模式研究,是研究的重难点。

研究成果

研究监控与调整

研究过程

 

研究起点

区域推进新乡村教育

的体系与方案的运作

学校、政府之间优势互补

家、校、社区之间优势互补

 

校际之间优势互补

 

新乡村教育内涵研究

 

实践成果:教师成长,学校发展,区域文化经济提升

理论成果:新乡村教育创新模式,区域推进模式、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贯彻“新乡村教育”行动研究课题精神

 

新乡村教育之宗旨,围绕“赤子之心 温馨之情 乡土之本  现代之标”的新乡村教育之愿景,利用自然中、生活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资源,培养学生“取”“用”之能力,培养“自主、自立、自动”之人。新乡村教育理念下的学校生活是自然的、乡土的、时尚的、养心的、康体的、童趣的。培养有“心灵家园”的自然人,即不苟且、不浮躁、身心健康、内心和谐、善良仁爱,和自由精神并具有生活技能的人。”

课题研究小组先后召开了课题方案研究会议,领悟课题目标,体会“新乡村教育研究”的目的,不仅仅是研究一个“新乡村教育”课题项目,而是要致力于改变农村教育的现状,致力于课题研究的区域推广。课题组成员统一认识,明确目标,抓好课题研究精髓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把课题研究目标作为学校思想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融入到各种活动之中。针对课题研究方案,区域成立的研究共同体,制定学习了计划,突出学习重点,精心组织学习,注重学习实效。

二、创新举措,狠抓落实,提升“新乡村教育”基础发展新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 “新乡村教育”行动研究区域推动目标。课题研究小组大力增强落实意识,切实提高落实能力,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坚决的措施、更加主要观点:  

1、实践新乡村教育的六大行动,有助于培养具有文化根基的现代人,增强乡村的亲和力。

2、区域推进新乡村教育发展研究并开展相应的活动,是改革传统学校定位发展,引领地域文化的的有效途径。

3、既要教育乡村化,又要乡村教育化。新乡村教育,除去学生充当文化使者,构建“教师+学生+家长”“亲子共成长”的同步教育机制,推动乡村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以外,还需要学校积极参与社区进步,为其提供示范和榜样。

4、从校际之间,家、校、社会之间,学校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优势互补三个方面,进行“新乡村教育”的区域推进,是新时代背景下,打造特色学校,促进地域文明整体提高的核心要素。

积极的行动,努力在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取得新突破。

(一)、“新乡村教育”文化建设,为七彩汉王丰厚底蕴。

文化是学校的根基和灵魂,是学校发展的力量和源泉,标志着学校的个性,彰显着学校的精神。课题研究小组共同体实验学校积极实施文化理校、文化立校、文化强校策略,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课题实验核心乡镇,汉王镇紧紧扣住课题研究目标,围绕“七彩汉王,博雅人生”的教育价值取向,对全镇的五所小学进行会诊剖析,以汉王镇中心小学为核心,对镇里的四所村级小学一所幼儿园(汉王实验小学、西沿小学、北望小学、虎腰小学、刘庄小学、汉王中心幼儿园)进行文化引领和辐射,提出了“金色汉王,童心飞扬;紫色西沿,儒雅经典;红色北望,传承希望;绿色虎腰,童心闪耀;蓝色刘庄,和谐视窗;橙色幼教,幸福欢笑”校园主题特色建设。

1、读书写字,打造书香校园。

“汉字汉语汉王,古色古韵古香”是新乡村教育文化建设目标,行动实验的五所学校能够切实秉承“汉文化之乡”的文化底蕴,围绕“写好字、读好书”要求,大力推进书香校园建设。

(1)让学校翰墨飘香。新乡村教育实验开展以来,积极做好习字养心的过程,各区域学校能够工作安排,切实加强学生书写教学,开好写字课,抓好午间写字活动。能够营造氛围,加强研究,通过系统训练,扭转学生汉字书写能力退化的趋势,促使学生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2)让学校书声琅琅。新乡村教育实施“书香早读”工程,通过教师引领、诵读讲座、诵读研讨等活动,强化学生阅读训练。各实验学校能够加强学校图书室建设,开辟阅读专用室,办好班级图书角,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通过举办读书征文、演讲比赛、经典诵读等活动,让学生亲近书本,热爱书籍,激发兴趣,提高能力,让浓浓的读书氛围充盈校园每一个角落。

2、传承创新,丰盈文化内涵。

汉王地域所积淀的乡土文化弥足珍贵,是学校宝贵的财富。围绕“新乡村教育”的教育理念,在传承的同时,各实验学校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校园文化。

(1)加强精神文化的传承浸润。紧紧依托“新乡村大教育”教育平台,致力于“新乡村教育”实验研究。通过系统研究,揭示“新乡村教育”的基本特征与本质属性,建构“新乡村教育” 的模式范本与操作体系,提炼 “新乡村教育”的经验与理论,延伸“新乡村教育”的运用与推广,形成以“办新学、做真人、育新才、长真智”理念为核心的“新乡村教育”课程文化。自觉追寻理想的教育,本真的教育,生态的教育。培养志向高远、品行高尚、情趣高雅、气质高贵的真学子。从而实现生命取向高,生命体验深,生命能量强的至高境界。

(2)发挥乡村小学环境文化的育人功能。学校是流动的风景线,是立体的教科书。行动研究中,各实验学校能够切实谋划,科学布局,建设各校校区的校园环境,让其富有特色、充满人文气息。能够积极增设高品位、有创意的、个性鲜明、特色彰显的文明提示语、师生书画作品展示,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真正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株草木都含情”、“让每一个角落都传神”。实验团体能够加强班级文化的建设,积极组织开展班风、班徽、班级名片、班级主页设计等竞赛活动,培植班级精神,做到班班有亮点,班班创特色,班级文化的实施推进,为新乡村教育实验的开展研究奠定了最根本的基础。

(二)、智慧管理,踏实研究,为激活区域潜能注入动力。

课题研究小组始终坚持“行动第一、制度第二、管理第三”的课题管理策略,努力探索课题管理的新模式,全力提升管理水平和品位,真正让课题管理走向精致,让管理激活动力,让课题管理化作效益。

(1)区域共同体单位,坚持统筹管理。由于共同体牵扯到三个乡镇的研究联动,课题研究小组要始终遵循宏观抓“统”,微观搞“活”的管理理念,做到“五个统一”坚定不移:学校发展统一规划、课题管理统一模式、师资力量统一协调、教学活动统一安排、教育资源统一共享。

统筹管理中,进一步强化全体教职员工的整体意识和大局意识,提升队伍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切实做到活力再现,特色鲜明,畅通政令、有序运营。要进一步发挥群体智慧优势,促进校区间的合作共赢,相融共进。

(2)共同体个体单位,坚持层次管理。,对于课题的研究推动首先是校长总揽全局,科学决策,定位于学校的新乡村教育的战略管理、发展管理。其次是强化部门职责,做到职能定位,角色定型,各负其责,一抓到底。第三是发挥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的管理作用,让他们真正成为组内的管理领路人、学科带头人、质量把关人。努力营造上下共管,逐级负责,层层把关,事事落实的工作局面。

(三)推进新乡村教育共同体建设。

课题研究单位汉王镇中心小学在与安徽萧县两所小学建设教育共同体的过程中,继续深入地开展一系列相融共进的互动活动,就校园文化、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师资培养、特色创建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研讨。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深化新乡村教育实验联合体建设,清晰研究目标,细化研究计划,落实研究行动,为早日形成一个内外知名的“新乡村教育”流派而奋进前行。

三、素质为首,行动为重,践行新乡村教育课程,奠定幸福人生基石。

 1.把握新乡村教育的内涵

新乡村教育,从本质上说,是用文化的方式、精神的方式打造有灵魂的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模式。

 新乡村教育追求的是自然,自性,自在,自由,并且是由低往高的逐层提升。作为”新乡村教育“内核的东西,应当是一种自尊自强、自由自在的人性自觉和人格独立,是一种朴实、开朗、清丽、率真的赤子之心。 

行动研究开展以来,各实验学校能够致力于活化教育形式,优化教育环境,精化教育课堂。引导儿童探寻意义、沐浴传统、丰富涵养、提升悟性。以儿童原始生命力的激活为前提,以时间、地域的充分开放为条件,以自然为源泉,以爱为纽带,以生活为根基,全面提高儿童素质。

 2.落实新乡村教育行动

1抓好“校园四课贯彻田园精神。在“校园四课”中落实新乡村教育,即晨会课、品德课、班队活动课、心理健康教育课。 各校定期举行“校园四课”专题调研,要发挥德育教研组的功能,着力优化“校园四课”的内容与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讨、队活动观摩、晨会课展示等活动,不断提升教育水平。

2围绕“博雅”主题,培养“文雅”学生。狠抓基础文明养成教育,实现行为习惯与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机整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基础文明素养。一是教育引导。实验学校能够利用国旗下讲话、集体晨会,开展形式多样、活泼生动的教育宣讲,使得做“博雅汉王人”做“新乡村教育公民”的要求入脑入心。打造乡村文化,编制、更新、张贴新颖美观、富有童趣的文明提示语,不断影响、规范学生的行为。二是训练内化。实验学校能够坚持一周一重点,细化要求,严格训练,逐步到位。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真实的感受与体验,形成正确的认知,并转化为行为和素质。主题活动能够立足过程,丰富体验,打动心灵,走向温馨,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3抓好“七彩汉娃”建设,培养“新乡村服务员”。汉王镇实验学校能够充分发掘地域文化资源,融合、创新、建构“新乡村教育基地”,目前已经联系挂牌汉王镇中心医院“名医堂”,汉王“拔剑泉风景区”、“北望村渡江战役指挥部”、“月亮湾红豆杉生产基地”、“张伯英艺术馆”等多个新乡村教育实践基地。实验学校充分依托“新乡村教育”基地,抓好抓实“十个一百”小能手培养活动,让“小小解说员”、“小小书法家”“小小篆刻家”、“小小柳琴戏表演家”等学生社团活动有活力,有根基,有发展。课题行动研究中,五所区域实验小学,校校安排专人负责,制定专门计划,各校成立的各类“七彩汉娃”活动小组合计参与人数达到1000人以上。

、家长参与新乡村教育义工活动,稳步开展。

实验开展中,各个学校能够定期举办学生家长会,让家长更新育人理念,优化育人方法;部分学校尝试整合社会育人资源,继续发挥家长志愿者队伍的作用,发挥家长的优势和专长,让家长到校园服务,到校园做义工,做“新乡村教育校园服务员”,创出学校工作的崭新亮点;让新乡村教育走进千家万户,创设全社会关心孩子的良好氛围,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四、区域推进,师能为重,构建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人才高地

实验开展以来,各实验联盟学校能够做到优秀资源共享,做到区域联动培训。 致力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步伐,激励教师不断追求学术地位,演绎精彩人生。

(1)读书积淀底蕴。联盟学校能够营造读书氛围,让读书成为教师的第一挚爱,让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挚友。开展“与经典为伴”、“在阅读中成长”等读书活动,组织教师学习各类书籍。并结合学习开展读书沙龙、读书征文、读后感交流等活动,让教师开拓视野,丰厚底气,碰撞思维,生成智慧。

(2)锤炼提升技艺。联盟学校的校本师训是队伍建设最有效、最可行的途径。一是实施“青蓝工程”。要完善师徒结对,着重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继续开展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和校级教学新秀、教学能手评比活动,切实提高青年教师驾驭教材、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能力。其次是专业引领。联盟学校能够充分发挥好特级教师、名校长、名教师的引领作用,加快骨干名师的成长步伐。第三是学术沙龙。联谊学校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活动,就课改实践、课题研究、问题解剖、对策研讨、特色创建等内容进行深度的思维撞击。

(3)博客博雅人生。实验研究中,能够充分利用“教育博客”这一信息化平台,实现学术沙龙的经常化,发挥好骨干教师在教改实验中的团队攻关作用。把教师的教育博客做成精品化、常态化,形成在区内外乃至市内外有影响力的教育博客群,教师成长群,形成汉王教育独具特色的品牌形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