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五泻心汤及其类方方证探析 伤寒论五泻心汤及其类方(如黄连汤,黄芩汤等),临床上用之较多,疗效亦较为显著。各方应用的范围及其适应证,既有共同性,又有特殊性。为了很好地掌握运用,应该有深刻的认识。现就五泻心汤及其类方方证以及鉴别整理如下,供同行参阅。 1 五泻心汤方证 1.1 半夏泻心汤 1.1.1 方证伤寒论太阳下篇157条说:“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证具,而以他药下之,若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1.1.2 证解本条系述小柴胡汤证,大陷胸汤证,和半夏泻心汤证的鉴别法。但半夏泻心汤证,很不完备。考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亦载本方证,“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那么本方证为呕而肠鸣心下痞了。 本方即小柴胡汤以黄连易柴胡,干姜易生姜,与理中汤去术的合方,亦即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加半夏甘草大枣,故治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呕而肠鸣心下痞硬者。 1.1.3 处方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连、黄芩、人参、甘草、 生姜、大枣。 1.1.4 功效消炎镇呕,温中逐水。 1.1.5 定义治少阳太阴合病之具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呕而肠鸣,心下痞硬者。 1.2 生姜泻心汤 1.2.1 方证伤寒论太阳下篇165条说:“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2.2 证解徐灵胎氏伤寒约编说:汗出解后,是太阳寒水之邪,侵于形躯之表者已能,胃中不和,水邪入于形躯之里者未散,必其人平日心火不足,故心下痞硬,胃中虚冷,故干呕食臭,胁下即腹中,土不制水,寒水得以内侵,而有水气;虚阳郁而不舒,寒热交争于心下,故腹中雷鸣而下利也,宜生姜泻心汤分理之。 1.2.3 处方生姜泻心汤:生姜、半夏、甘草、人参、干姜、黄芩、黄连、大枣。 1.2.4 功效有消炎健胃温中逐水的功效。 1.2.5 定义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加生姜,亦即黄连汤去桂枝加黄芩生姜,理中汤去术的合方。外证已解,故不用桂枝,胃部有炎证,故用芩连,肠管虚寒,故用理中,以无小便不利证,故不用术,此本方所以治少阳太阴合病之具有半夏泻心汤证而干噫食臭下利者。 1.3 甘草泻心汤 1.3.1 方证伤寒论太阳下篇166条说:“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硬益甚。此非熟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痞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3.2 证解心下痞硬而满,系因客气上逆,即水热二毒随肠管蠕动剧烈上逆,干呕,心烦不得安,为胃部发炎,神经受病毒刺激之征,此即所谓少阳证,故用小柴胡汤之去加方,因无寒热往来证,故不用柴胡,胃部有炎证,故加黄连。下利完谷不化,为太阴虚寒之证,故用理中汤,因无小便不利证,故不用术。视此,可知本方系小柴胡汤以黄连易柴胡,干姜易生姜,与理中汤去术之合方。 1.3.3 处方甘草泻心汤:甘草、人参、黄芩、黄连、干姜、半夏、大枣。 1.3.4 功效以消炎镇静温中强壮为主。 1.3.5 定义治少阳太阴合病之具有半夏泻心证而下利甚心烦不得安者。 1.4 附子泻心汤 1.4.1 方证太阳下篇幅163条说: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4.2 证解本方证系寒热混淆,阴阳交错的病。恶寒汗出,系阴性的虚证,而非阳性的虚证,盖阳性病的恶寒,必伴以发热,此则不发热也。已无太阴的吐利等证,又无厥阴的手足逆冷等证,则此恶寒汗出,必属于少阴病是毫无疑问的。 阴性病是禁忌泻下的,但是本方证不是纯粹的阴性病,而系阳明少阴合病,固以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加味方,治阳明里热的实证,以附子治少阴虚寒证。名曰附子汤,就是这个意思。 本方既金匮泻心汤加附子,对心气不定,吐血,衄血,及诸出血而恶寒汗出者,亦可选用本方。 1.4.3 处方附子泻心汤 :大黄、黄连、黄芩、附子。 1.4.4 功效促进消化,调整肠胃,振奋全身机能。 1.4.5 定义治阳明少阴合病之具有大黄黄连泻心汤证,而恶寒汗出者。 1.5 大黄黄连泻心汤 1.5.1 方证太阳下篇162条说:“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2 证解按之濡的“濡”字,前辈多有疑之者。但没有根本解决问题。笔者以为本方证的重点,不在"濡",而在“痞”,兹陈述如下: 本方证的痞,与三泻心汤等异,系因消化不良,大便秘结,食物停滞发酵而生气体,胃部容积增大,而有自觉他觉的痞满证状,按之膨满软弱而无痛感,故用具有促进消化和缓下作用的本方治之。此本方证所以属阳性病而里有实候者。 半夏泻心汤的痞,系水毒与热毒结于心下,刺激胃神经致胃发生痉挛而作呕。生姜泻心汤的痞,系因消化不良,食物停滞发酵,食毒水毒与热毒集结于胃部,压迫横隔膜发生痉挛噫气,下迫肠管使之蠕动亢进,雷鸣下利。甘草泻心汤的痞,系因一再误下,肠管蠕动上逆甚剧,与热毒水毒结于心下部形成假性肿物,是为痞 。代赭旋覆汤的痞,与生姜泻心汤相同,但水毒与热毒,不如生姜泻心汤之甚,是二者的区别。 此外尚有十枣汤的痞,为水毒属实者,五芩散的痞,为水毒属虚者,以其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故只在此顺便提及。 1.5.3 处方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黄连。 1.5.4 功效促进消化,调整胃肠机能。 1.5.5 定义治阳明病,心烦,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便秘者。 2 五泻心汤类方方证 2.1 黄连汤 2.1.1 方证伤寒论太阳下篇181条说:“伤寒,胸中有熟,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2.1.2 证解本条系述太阳少阳太阴合病的证治。 2.1.3 处方黄连汤:黄连、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 2.1.4 功效解外和里,镇呕止痛。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加桂枝,故亦治心烦,心下悸,心下痞硬,腹痛,呕吐下利等证。然以有桂枝,故有安外和里之功,半夏泻心汤,但有和里之效,而无安外之力,这是二者的区别。 2.1.5 定义治太阳少阳太阴合病,心烦,心下悸,心下痞硬,腹痛,呕吐,上冲,外证未解,或下利者。 2.2 黄芩汤 2.2.1 方证伤寒论太阳下篇180条说:“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不利者,与黄芩汤。” 2.2.2 证解六经都有下利证,但是下利之属阳性者为阳明病,属阴性者为太阴病。阳性病下利之具有表证者,为太阳阳明合病,具有半表半里证者,为少阳阳明合病,非纯粹的太阳病少阳病。阴性病下利之具有少阴证者,为少阴太阴合病,具有厥阴证者,为厥阴太阴合病,非纯粹的少阴病厥阴病。这是有严格的区别,绝不容许有丝毫含混的。本方证的下利,系属阳性病,故可肯定为阳明的下利。 2.2.3 处方黄芩汤:黄芩、甘草、芍药、大枣。 2.2.4 功效消炎止利,缓解挛急。 2.2.5 定义治少阳阳明合病,下利,腹拘急,心下痞者。 2.3 旋覆花代赭石汤 2.3.1 方证伤寒论太阳下篇169条说:"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石汤主之。" 2.3.2 证解本条之意,盖谓伤寒服发汗剂或吐剂下剂后,表证已解,新病已治,而心下痞硬噫气等旧病,仍然存在的,则以本方治之。 2.3.3 处方旋覆花代赭石汤:旋覆花、人参、生姜、代赭石、大枣、甘草、半夏。 2.3.4 功效健胃降逆(适应于慢性胃炎) 2.3.5 定义治少阳病心下痞硬,噫气,属虚证者。 2.4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2.4.1 方证伤寒论太阳下篇180条说:"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2.4.2 证解见前面黄芩汤条。但有呕证故加半夏生姜以止呕。 2.4.3 处方黄芩加半夏生姜汤:黄芩、芍药、甘草、大枣、半夏、生姜。 2.4.4 功效消炎镇呕止利,缓解孪急。本方即小柴胡汤去柴胡人参加芍药,故解熟作用及治胸胁苦满,心下痞的程度,逊于小柴胡汤。然有芍药,故治疗腹筋的孪急,较为明显,治腹痛的作用亦过之。但不似小柴胡汤之有抗痞作用,这是二者的区别。 2.4.5 定义皇汉医学说:“治黄芩汤证而呕者。”此说是也,可为本方的定义。 2.5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2.5.1 方证伤寒论厥阴篇363条说:“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2.5.2 证解本条大意是说,本有大阴下利的患者,今病伤寒,心不痞硬,医以为寒实结胸,以药吐之,吐后病不解,医见心下痞硬,复以药下之,本系寒热阻格的病,今更误吐误下,于治为逆。假若食物入口即吐,则当以本方治之。 2.5.3 处方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干姜、黄连、黄芩、人参。 2.5.4 功效本方即半夏泻心汤去半夏甘草大枣 ,故其主治亦相类似,有消炎止吐温中强壮作用。 2.5.5 定义治少阳太阴合病,心烦,心下痞硬,食入即吐者。 2.6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2.6.1 方证伤寒论太阳中篇6条说:“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2.6.2 证解本方证的腹胀满,不是汗后的继发病而系原发病。但是不论系原发性或继发性的急性胃炎或胃扩张,但具有腹胀满,呕吐,多涎唾,心下痞硬等证者,皆得以本方治之。 2.6.3 处方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 2.6.4 功效消食毒除水毒去胀满止呕吐。 2.6.5 定义治阳明病腹胀满或呕者。 3 鉴别 呕而肠鸣,心下痞硬,为半夏泻心汤所主治,心下痞硬,干噫食臭,呕而肠鸣,下利,为生姜泻心汤所主治;下利日数十行, 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为甘草泻心汤所主治。那么,呕而肠鸣,心下痞硬,为三泻心汤公有证,亦即半夏泻心汤主治的证。因为有干噫食臭证,故加生姜,是为生姜泻心汤证;因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心烦不得安,故增量甘草,是为甘草泻心汤证。由此可以看出,半夏泻心汤证的重点,是"呕";生姜泻心汤证的重点是"干噫食臭";甘草泻心汤证的重点,"为心烦不得安";这是三泻心汤证的特殊点。旋覆代赭汤证心下痞硬,与三泻心汤相同,噫气与生姜泻心汤相同,但无呕而肠鸣,下利等证;三泻心汤治少阳太阴合病,故有治阴虚证的干姜;本方证则属阳虚,系少阳病,故用干姜;三泻心汤证为急性胃肠炎,本方证为慢性胃炎,这是本方证与三泻心汤的共同点。 大黄黄连泻心汤,治阳明病心烦,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便秘者。 附子泻心汤,治阳明少阴合病,心烦,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便秘,恶寒,汗出者。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治少阳太阴合病,心烦,心下痞硬,食入即吐者。本方为三泻心汤的基本方,三泻心汤即本方的加味方是也。 半夏泻心汤,治少阳太阴合病之具有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证,呕而肠鸣,心下痞硬者。 生姜泻心汤,治半夏泻心汤证,而干噫食臭下利者。 甘草泻心汤,治半夏泻心汤证,而下利甚,心烦不得安者。 旋覆代赭汤,治少阳病,心下痞硬,噫气,属虚证者。 黄连汤,治少太阳太阴合病,心烦,心下悸,痞硬,腹痛,呕吐、上冲,外证未解,或下利者。 黄芩汤治少阳阳明合病,下利,腹拘急,心下者。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黄芩汤证而呕逆者。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阳明病腹胀满,或呕者。 |
|
来自: 鉴益堂 > 《45[中医经典每天学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