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附子泻心汤。 生姜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踏遍青山的中医 2019-11-03

附子泻心汤

【原书主治】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药物及用法】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

    

【方歌】

一枚附子泻心汤。一两连芩二大黄。

汗出恶寒心下痞。专煎轻渍要参详。

【功用及主治】

功用:温经回阳,扶阳固表,泄热消痞。

主治:治心下痞而后恶寒汗出者。

【方解】

附子泻心汤所主之病,其心下之痞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所主之病同,因其复恶寒,且汗出,知其外卫之阳不能固摄,且知其阳分虚弱不能抗御外寒也。夫太阳之根底在于下焦水府,故于前方中加附子以补助水府之元阳,且以大黄、黄连治上,但渍以麻沸汤,取其清轻之气易于上行也。以附子治下,则煎取浓汤,欲其重浊之汁易于下降也。是以如此寒热殊异之药,浑和为剂,而服下热不妨寒,寒不妨热,分途施治,同时奏功,此不但用药之妙具其精心,即制方之妙亦几令人不可思议也。


附:生姜泻心汤

【原书主治】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药物组成及用法】

生姜四两,切 12g 甘草三两,炙 9g 人参三两 9g干姜一两3g 黄芩三两9g 半夏半升,洗 9g黄连一两3g 大枣十二枚,擘4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歌】

生姜泻心是良方,胃中和不痞为殃。

噫气下利芩连草,参枣半夏与二姜。

【功用及主治】

功用:和胃降逆,散水消痞。

主治:伤寒汗后,胃阳虚弱,水饮内停,心下痞硬,肠鸣下利;妊娠恶阻,噤口痢。

【方解】

生姜泻心汤证由伤寒汗后,表证虽解,但因汗不得法,损伤脾胃,或素体脾胃气弱,饮食不化,水气内停,与陷里之邪互结,寒热错杂,互阻中焦所致。其中干噫食臭,干噫即嗳气,食臭系食物之气味。为饮食自倍,胃脘宿食之症,一般用保和丸消导以治。生姜泻心汤证之干噫食臭,为脾胃虚弱,无力腐熟运化,虽未饱食,亦难消化。因其寒热互结、水气不化而症见胃气上逆,嗳气频频,舌苔水滑,下走肠间则腹中雷鸣,下利。腹诊心下并无压痛,故不宜消导而宜启痞调中,和胃散饮。


附:甘草泻心汤

【原书主治】

1、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2、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嗄),甘草泻心汤主之。

【药物组成及用法】

甘草四两,炙12g 黄芩 人参 干姜各三两 6g 黄连一两 3g 大枣十二枚,擘 4枚 半夏半升9g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 六升,去渣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方歌】

下余痞作腹雷鸣。甘四姜芩三两平。

 一两黄连半升夏。枣枚十二擘同烹。

【功用及主治】

功用:益气和胃,消痞止利。清热燥湿解毒。

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及狐惑病。

【方解】

甘草泻心汤证是由伤寒或中风,医反下之,且一误再误,重创脾胃,使中焦升降斡旋无力,邪气内陷,气机痞塞,"胃中虚,客气上逆所致"。所以于半夏泻心汤和胃降逆、开结除痞的基础上加重炙甘草的用量,补虚缓急,使寒热俱去,中虚得复,逆气自平,诸证悉除。

完谷不化,为粪便中有未消化食物及下利日数十行,系甘草泻心汤之主证。《伤寒论》中完谷不化,除甘草泻心汤证外,复见于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证。一为阴盛阳微或阴盛格阳,不能温焙脾胃、腐熟水谷,属危重症之一;一为中虚而上热下寒,水注于下。下利日数十行,知食物在肠道停留甚短。故一有四肢厥冷、脉象微细等阳虚之症;一有口苦舌红,脘胀肠鸣等上热下寒之状。临症须细加辨识,分明泾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