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鉴赏:西周玉璧

 cy518 2018-08-15

照片水平实在低,几遍下来还是很糟糕,对不起看官了。

鉴赏:西周 <wbr>玉璧
南方地方玉种,见于新石器至汉代,
鉴赏:西周 <wbr>玉璧
鉴赏:西周 <wbr>玉璧
两面,黑色部分应为丝帛系带痕迹。平面不整,边缘玉面缩玉明显。分析是有机碳造成为主。

下为上海馆藏——
鉴赏:西周 <wbr>玉璧

河南农民兄弟带货回来,一般先叫我看。这次玩起了心眼,我看中的都比以前贵几倍。这玉璧是我三天前来时故意看不懂的,今天再去喝茶,他让我再看,我还是说看不懂,他心里崩溃,我200元就拿回来了。

这兄弟说了:我拿走的东西基本都对,我说假的基本准(几个卖家最后退回),以后得帮他掌眼,我看对的他就高价不愁。

唉,怎么办?帮助他我以后不能再捡漏,他眼力上来,我只能更贵。不帮助他,又觉得相交一场,看他不容易的四口子谋生。矛盾。。。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

——————————————————————————————————————————————————

顺便记录玉润墨香博文——按:我认为不错的文章,可惜引用样品图片存疑

古人对玉器的研究和记载,一般都注重器型、玉质和尺寸。也许当时不存在碾琢工艺上的分歧,因为没有电动砣机的使用。而现在的情况却恰恰相反,许多藏友对碾琢痕迹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对沁变的关注。我感到对古玉的碾琢痕迹分析要考虑以下几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1、现代同样可以制作出古代加工玉器的工具,并用于加工器件。

2、碾琢痕迹的表现有其不可定的形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3、碾琢痕迹的表现具有玉工对加工器物的意境理解和充分展示自我想象的可能。

4、碾琢痕迹的表现只是完成对器型的完美做出特定造型修饰,在不同角度会利用不同加工手段完成。

5、不同时期的特定纹饰其加工方式存在一致性,但绝不是一成不变的。

6、痕迹加工的爆口和玉质致密以及疏松、解玉砂粗细、砣的稳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那么碾琢痕迹的分析和观察在工艺鉴赏中又起到了哪一方面的辅助作呢?我感到应该综合沁变、次生变化、形制和加工特征来分析。一般落砣会在中间向两边伸展;一头向另一头伸展;蜻蜓点水的跳刀等几种形式。(在这里我们不谈开片、解玉)它们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但万变不离其宗。有些专家把某一件器物上的碾琢痕迹特征赋予了那个时代所有器物的碾琢特征,那是不科学的,是一种误导。

碾琢加工痕迹的表现形式只有石器期、铜器期、铁器期、合金器期的区分,不存在落砣橄榄形,两头尖等等的个别现象来代表时代特征的定义。只有快速与慢速砣机加工痕迹的区别,不存在对接、台阶、直孔、喇叭口的定义。只存在工艺的变化,形制的变化,不存在镂空必有纵向搜工等等的操作一致性、单一性的论断。

碾琢痕迹有工艺的差别。这存在于拥有者的阶层不同,存在于传世与冥器的不同,这存在于发达与不发达地区的不同,这存在于社会的稳定和动荡的不同。但不可能存在每一个时代或某一个时期碾琢工艺每一砣的一致性表现。

因此我个人认为一切人为可以改变或制作的表现形式只能作为鉴赏古玉器物的辅助和参考。只有那些自然形成的现象才是真正的可以说明问题的!这包括了玉料的本身解理走向,玉料内部致密疏松的结构,玉料内部杂质的变化,坑口环境变化以及坑口内部的物质对器物所产生的影响变化。

 

诗经曰:“它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我们了解古代玉器的痕迹加工的时候,我想,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些砣机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这是人类进化中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是人类聪明才智体现的发展过程,是作为一个古玉爱好者应该了解和体会的必须。八千年的琢玉历史,承载了多少的历史纷攘、风雨沧桑、更迭陈迹。作为现代人哪怕是了解和读懂了其中的一段,也会感到收获颇丰的。

在学习和收藏古玉时大家比较重视年代的断代,却很少会去研究那个时代的制度和风情地貌、玉治民俗。我们在看加工痕迹时往往会比较重视“一面坡”、“汉八刀”、“游丝刀”、等等痕迹,很少会去研究其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和砣机的使用情况。我曾讲过,加工痕迹的鉴定不是物理数学的定律,它是十分抽象的,含有诸多的未定性。不了解青铜器的发展,铁器的发展,合金的发展。只是肤浅地看看快速、慢速砣机痕迹和特征。请问,如果我现在也仿用水凳来制作,您如何来看。故,我们必须认真地去了解其历史,设法把自己融入到当时的背景之中。去仔细体会当时的场景,这种身临其境的解读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收获。

石为错,这是将石头作为了刻磨的工具。玉器的加工有切、磋、琢、磨几项基本步骤,早在两千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经典地阐述了玉器加工的整个过程。不过加工的工具发生了变化,由石头、竹木、青铜、铁、合金、金刚石锯片一步一步地走到了今天。砣还是那么地圆,解玉砂还在用,速度发生了变化,旋转方式发生了变化。但所有的加工手段和方式还是百变不离其中。(除了现代超声波等的加工方式)

由于缺乏考古资料,至今也没有玉器加工的工具实物出土。因此探寻古玉加工的技巧和工艺许多都是在古玉痕迹的表现结合传统工艺的手法来推测的。依据牟永康先生对良渚文化玉器的加工论述:“可区分出硬性片状物切割和柔性线状切割两种。”片状切割表现为;线条刚劲有力,每条阴线两侧及地缘平齐匀称。线状切割表现为;痕迹为多条近平行的弧线,曲线中部弧度较大,甚至可以接近正圆。两端的弧度较为平直,有的近似平线。这种方式的切割主要用于较大器物的切割。新石器晚期的玉器加工手段基本是以某种物质带动解玉砂进行磋磨刻划完成的。我为什么要说是某种物质呢?因为这种物质是不确定的。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才造成了痕迹的千变万化。



    上面两张相片是新石器时期对穿孔正反面以及打洼工艺的影像

    真正意义上的砣机时代应该是在青铜砣的出现。它在淘汰了石砣的同时使加工有了质的飞跃和辉煌。这种发展最大的进步在于可以利用砣的两侧结合锋利的正面进行多种方式的加工。请看下图:



    这张图片可以清楚看到古人利用砣的侧面碾琢使铜砣始终保持锋利,进而保证了阴刻线的锋利划一。

    下面一组图片比较清晰地展示了铜砣加工痕迹的一些特征。

 

         


           


           


           


当发展有铁砣时加工痕迹的力度和细腻便表现的淋漓至尽了,这在汉代玉器上可见一斑。下面我就各个时期砣具发展和应用绘制了一个表格

 

时 

名 

最早使用

普遍使用

新石器时期

石质砣具

 

 

夏商

青铜砣具

    夏商之交

    商周至东周

战汉

铁砣具

   春秋晚期

    战汉普遍使用

 

至此我以讲到了汉代砣具。但是,那时的砣具应该还处在一种比较原始的状态之下。真正发生改革突变的是“水凳”的出现。南北朝出现的改进后的“水凳”除其使用碢的硬度得到了不断加强外,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

在鉴定古玉的过程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节点——加工痕迹。不可否认的是每个时期加工痕迹的表现形式是有所不同的。但,它的表现形式绝没有代表时代特征的器形形制来到明显确定,这就是很多古玉收藏家对神韵一种讲究的由来。加工痕迹的传承、延续、变化、仅仅是在砣机的正、侧、深、浅、起、落、弧度、打磨、钻孔、掏膛等有限的手法中形成变化。这些手法无非是旋转、刮磨与切割、刻划、锼镂。这与先人的敏慧睿智,社会数千年的玉治,无数帝王将相、达官富人、市井百姓的喜好构建起来的无限遐想所形成的千变万化器物形制有着不可攀比的落差。故,我认为加工痕迹只能作为古玉判别的辅助。

加工痕迹的鉴定不是物理数学的定律,它是十分抽象的、未定的,它就像诗文一般可以化成美与丑的遐想和烙印。

1、加工痕迹的史料记载至今没有连续性。从河姆渡文化、斐李岗文化到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中间有数千年的空缺至今无法加以充实。加工工艺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成熟、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连续性,现在尚未在考古中有所体现的:许许多多已经明确的古代玉器,其加工工艺之细腻、精湛、巧妙是现代工艺所无法完成和解释的。

2、每个时期,每个地域、每个群体、每个作坊的传承发展速度和社会条件,地理环境的不同会造成加工水平的不同。再落实到每一个个人,掌握技巧和熟练程度的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加工水平,并体现在器物的痕迹上;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制造业的使用工具水平差不同样也形成了工艺水平的不同。

3、选材的不同,加工力度甚至包括碾玉者个体体能、嗜好、加工时心理差异的不同都会在加工痕迹上或多或少地留下印记。

但这些不同不可能摆脱工具和材料的局限性,却包括了许多的不稳定性和特

定性。好玉用好工,上层建筑在享用之极的奢侈中必定会集中国力选用一流的玉材。一流的玉工,制作一流的玉器。故,当我们确定一件器物是一流玉质时,必定要看其工和形,三者的完美结合达到了,那就是真品中的极品。

当然,民间器物的鉴赏其完美性,可能达不到如上所述的条件。但依此类推,是可以得出结论的。这里我要强调的是,大家要多学习一点历史和礼制,很多问题是在其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高古玉于陶器、青铜器之间,唐代飞天与敦煌壁画之间,草原游牧文化与辽金之间在历史上都有着密不可分的互动和关联,并镌刻在其时代遗留器物的烙印中。如果您连战国春秋,东周西周都搞不明白,我劝解您就先别玩古玉了,因为古玉的精彩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个系列主要谈的是加工痕迹的对比,许多朋友特别是刚刚起步的朋友都希望在相关介绍玉器鉴定的文章中能有公式化的图片,这是很难很难的。就是手把手教,也会不尽人意。这里悟性十分重要,多看真器物十分重要,拜的老师自身眼力十分重要,言简意赅一个字“真”十分重要!虽然,加工痕迹有其局限性,但表现欣赏还是不尽相同的。在此只能比较典型的作一点介绍,绝不可能包罗万象。

我们在此做一个逆向的推盘,就从明清件的工艺加工痕迹说起:

1、这是一件民间极为普通的明清件,真品。







以上两张反映了清代工艺简单开脸工艺的一种

包浆的反应平面和碾槽内是一致的。

 

2、以下是一件赝品的工艺局部相片:







这组相片清晰地反映了碾槽内玉质的新鲜感和砣机加工断沁现象以及现代砣机在转弯处的破绽。

 

3、下面是一组和田玉籽料现代工艺局部相片:








上面相片是标准扬工的工艺,打磨十分到位。工艺十分流畅。但,您和第一张相比找到感觉了吗?

 

4、现代仿古件的加工痕迹图片:









这是现代民间仿古件的加工痕迹,它与现代作品有着根本区别,反映在工艺上的感觉是刻意的,极不自然。

3、一组清代仿古的相片;

[转载]玉器加工痕迹的表现系列 <wbr><wbr>1

图片来自《中国古玉辩伪》

清仿殷商;“天玄地黄”之沁,“地黄”沁为琥珀粉焙烤玉玉器表面而成“地玄”实为认为所作之黑漆古。再涂以薄薄一层透明漆胶,既可以加固,又使其平添光泽。

图片来自《中国古玉辩伪》

这是一件极为高档的仿古件清仿东汉“玉镂空夔龙凤饰出廓璧”;此璧白玉无瑕,没有沁色,玉质温润而泽,是为优质新疆和田玉。在此璧上我们可以对乾隆年间仿古工艺了解一二。

 

在此文中,我没有谈及清代工艺的许多特征,比如说“元代线端大多钝圆,明代阴线首尾都有出锋,清代介于元清之间,类似橄榄头”。再者,叙说刀工的文字是极为抽象的,如;刚健、妩媚、简洁、繁缛、流畅、呆滞、柔和等等,给人云里雾里的感觉。另外,由于玉工所处年代、年龄、传承、拜师以及熟练程度的不相径庭做出的器物其精美程度和加工痕迹会有很大差异。故能区分机械和古代砣机的痕迹区别是必须的,再精细一点就得结合多种现象来看了。

我比较欣赏庄子,儒家思想是以人为本,事事处处考虑的是人的需要与否。而道家讲的是万物的和谐,这种世间万物阴阳和谐的融合,会在古玉的内涵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没有这种融合,就会产生疑问。这就是现代大师仿古件永远不能达到古玉神韵的根本原因。

所以,我对清代玉器的感觉是柔软、繁缛、工艺精湛的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