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广华谈慈善“管理费”:很多时候都在讨价还价

 玖玖家政 2018-08-15

编者按:2017年,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17年会上,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秘书长胡广华说要理直气壮地收管费,很多人都笑了。

这些笑声,或许有的是心有灵犀,因为很多公益机构需要管理费来支持运转;而有些笑声可能就是怀疑和不屑了,尤其是有些捐赠人,认为捐的钱都应该进到被资助人手中,你们凭什么收“过路费”?

胡广华的理由很直接,也很干脆,“公益有成本,团队要生存,机构要壮大,行业要发展”。公益机构是在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益产品和服务,收费理所当然啊。

我们去饭店吃饭,需要花钱满足自己的口欲吧;我们去健身房锻炼,需要花钱满足自己的健身吧;我们去国外旅游,需要花钱住酒店满足自己的休息吧……这都是花钱去购买专业的服务,难道公益不也是如此吗?所谓捐赠,是否可以理解为,你是通过购买公益机构服务在“满足”自己的爱心呢?

近日,很多公益圈的朋友都在转《公益慈善机构应该收“管理费”吗?》这篇文章,标题带了问号,但作者在文中却给出了肯定的回答:不要拒绝捐助合理比例的管理费。

我深表赞同,估计胡秘书长读后也一定会引为知己。哈哈。

以下文章节选自我的系列采访《中国基金会秘书长访谈录》之《胡广华:正视“管理费”背后的伪命题》,与上文对照来读,认识可能更为深刻。


图为胡广华与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左)合影

马广志:现在有些基金会羞于谈管理费,或者干脆就不收管理费。你怎么看?

胡广华:这是一种心理障碍,是不正常的,也是不负责任的。公益组织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公益产品和服务,是有成本的,也是有价值的,为啥不收取管理费?而且,收取适当比例管理费是国家给基金会开的一扇窗,自己不能把自己关起来。为了团队生存,为了机构长远发展,我们必须根据政策规定,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收取管理费。

实际上,当一个公益组织规模不够大时,管理费达不到一定比例的话是无法生存的。就算过了生存期,还有一个滚动积累,长期发展的需求。大的机构不收或少收管理费,可能并不影响其生存,但对小的机构是不公平的。

马广志:有的捐赠人也不愿意出管理费,他们认为捐赠应该百分百的用于受助人身上。

胡广华:这实际上是一种误会。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基金会的运作和项目执行是需要成本的。如果基金会工作人员不专业不敬业的话,结果也是浪费捐赠人的钱。支持公益机构管理费,支持公益组织生存,支持公益行业发展,有的时候,比支持一个具体个案可能更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引导公众和捐赠人的认知。

马广志:按照法律规定,现在基金会收取的管理费比例是10%?

胡广华:现实中,一般都低于10%。你要8%,他说6%,你说7%,他说5%或更低,最好一分钱都不收。很多时候都在讨价还价。这也是中国公益的一种奇特现象。房屋租赁或买卖业务,地产中介公司收取一定比例的中介费/佣金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有人去讨价还价,而同样作为中介服务的慈善/公益行业情况则大相径庭。

马广志:是担心捐赠人会到其他基金会成立专项基金?

胡广华:行业外部不理解,行业内部也是恶性竞争,大家比的不是服务,不是能力,而是比谁的管理费低。对行业发展而言,这也是很悲哀的一件事。

不收管理费的基金会只能是两种情况,要么有企业或捐赠人捐赠固定行政费用;要么就是廉价雇佣员工。习惯了低收入,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这个行业从业者没有了进取精神,缺乏了学习和进步的动力,时间久了,武功会被废掉,即使再到商业领域时已没有能力了,等于断了自己后路。这是对行业的不负责任,对员工也是不负责任。永光说,这个行业日子不好过但好混,也是这个道理。

其实《慈善法》对管理费是开了口子的,但现在行业生态不太好,恶性竞争,自我束缚,被道德绑架了。

马广志:管理费的问题其实成为了基金会发展的一个瓶颈,亟需达成共识。

胡广华:基金会的原始注册资金是不能减少的,否则年审过不了,公募基金会,每年的筹款,在第二年需要支出其70%,这是硬性条件。等于基金会基本上没有积累,就像大熊掰棒子,一手进一手出。这样,大部分基金会一直处于没有基金的状态。我经常讲,中国的基金会没有“基金”,“名”不符“实”。

基金会要发展,就要扩大慈善规模,拥有基金,提取管理费是积累资金的手段之一。对于一个小的基金会,管理费是生存的必要条件,对于一个较大的基金会,管理费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我们要靠基金会积累下来的管理费不断滚动扩大,成为基金会永续发展的自有资金。

马广志:但随着一些成熟的专项基金成立基金会,脱离了基金会。这会给基金会的发展造成压力。

胡广华:过去有的公募基金会是靠资质而生存,等于是坐地收钱。但随着《慈善法》的出台,规定了“慈善组织成立两年可申请公募资格”,一些专项基金纷纷注册基金会,一些基金会会获取公募资格。不再依赖公募基金会了,基金会的捐赠额可能会有所降低。

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强调基金会一定要有“非限定捐赠”。基金会一定要有自有资金,否则会破产的。当然,我觉得这个行业是需要有破产机制的。

马广志:很多公募基金会负责人都有这个担心,所以一些基金会琢磨做社会企业,以企业反哺基金会。

胡广华:从公益侧做社会企业,做影响力投资,其实挺难的,主要是没有战略,没有人才,如果冒然进入,说不定会死的很惨。摩拜是被推崇的社会企业,但他们是做好了牺牲的准备的,是要烧钱的。公益机构里还没听说有哪个机构能赔多少钱培养一个社会企业的。因为是社会资产,公众往往会要求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我们目前还远远不具备这种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