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杨江帆书法

 百了无恨 2018-08-15

杨江帆,1971年生,四川眉山人。供职于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国家二级美术师,结业于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届“国学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眉山市书法家协会负责人。

书法作品30余次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展览,曾获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三等奖、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获奖提名、首届“农行杯”中国书法电视大赛优秀奖、四川省第八届巴蜀文艺奖特殊荣誉奖、四川省首届行草书大展唯一特等奖等。


时风中的杨江帆书法

文/何应辉

杨江帆是当代书坛近10余年间涌现出来的优秀中青年行草书作者中令我十分关注并寄予期望的少数作者之一。

自2004年第八届全国书展和2005年前后全国首届草书展、行书展之后的10年中,以“二王”为旨归的所谓“新帖学”,成为新时期以来在全国展中流行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风潮。至大约三四年前,始因其弊日积而引起书坛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批评和中国书协评委们的警觉。我以为,以全国展为主要平台的当代书法创作在经历了“明清调”巨幛、小草,明清文人手札,广西现象,民间书法几种“风”的相继流行之后,这种基于对“二王”的模仿或放大的创作现象,在其起始阶段,反映了中青年行草书作者对20世纪90年代空前繁荣多元的创作格局的反思、调整以及上溯晋唐、进一步深入古代传统的意向,其意义本是积极的。自此始,当代书坛对行草书的热情也进一步高涨。但随着部分评委和评论界人士不无片面性的鼓吹,它被冠之以“新帖学”的名号,甚至被视为帖学对碑学的“压倒”,加以日益频繁的全国性展事活动的助推,于是风靡一时,几成势盖展场的局面。以笔者所见,在这股长达10余年的流行风中,虽亦不乏相对优秀的作者,但总体地看,则存在的问题有三:一是徒摹其表,对于“二王”的艺术精神实质及其在书法史上的真正意义缺乏透彻理解,精神的自由、形质的神变、品位的超逸并未得以深入领悟与发扬;二是形质的深入有限,有的“代表书家”甚至误以粗滥为率性,以任笔为体为险夷之变,或以流利巧媚为雅逸,以秀丽怯弱为“文气”;三是入多出少,在大量而长期的流行中,很少见到真性情的表现和入而能出、具有创造性转化能力的作者和作品。以上诸种,究其缘由,正在于风气裹挟,求展争奖,迷失自我,而杨江帆正是在前述大的书法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少数有前途可期的作者之一。要在这样的时风中保持不随波逐流和今不同弊的清醒头脑与批判眼光,并在艺术创作中切实而持续地向前推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统观他近数年来成功的作品,我觉得有几点值得肯定:

杨江帆作品

其一,到目前为止杨江帆对历史传统的学习和继承经过了由《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转入米芾并兼攻汉隶秦简,继而关注魏晋残纸等民间书法墨迹,复又转回“二王”一系文人行草法帖等几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虽有个人兴趣的变化,但并非见异思迁盲目换帖,他其实面临的是如何认识和处理历史传统中的以秦汉为源头的篆、隶、草、行、楷书与以“二王”为发端的文人草、行、楷书两大系统之间关系的课题,并在对书法史进行宏观把握的前提下更深入、准确地认识传统中的个体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杨江帆在处理两者关系时十分明智的是,并不以二元对立的惯性思维模式来局限自己的选择与熔铸,而是既看到两者的差异,更看到它们的联系,例如用笔,恰恰是认识两大系统之间前后相承、互为衔接的关键。在审美内涵上,他则抓住了把握文与质、朴与华对立统一关系的实质,并最终在创作中从表现自身精神特质的需要来加以调适。这样,对取法对象就不是被动地趋从而是主动地取舍与化合。对于“二王”一系文人行草书这一系统的学习与创作,亦遵循这样的认识与实践理路,并在撷取与化用中表现出敏锐的艺术感觉和主动把握的能力。基于此,他造就了自己宕逸苍凝、纵敛自如、情采生动而又朴雅交会的艺术个性。

杨江帆作品

其二,对于书法形质的内在规律,也即孙过庭所说“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的要旨,杨江帆有着较为深入的解悟并在实践中有更为灵活的运用,对用笔与空间形式中种种艺术因素对立统一关系的处理,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其间,笔势运动导引之下的空间关系的灵活随机、大幅变动和整体统摄,正是其气机流荡、气象浑脱的重要物质依托。

杨江帆作品

其三,正缘于上述两点,对杨江帆作品的审美判断若从传统来源上看则已难以作纯然的划分。以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为例,该展作品集的选编和评论者对入选的行草书作品,试以主要取法范畴分列章草、“二王”、唐风、苏黄、米芾、元明、大草、何赵等类编录,最后则将无法明显归属取法来源的作品另列一类为“面貌新颖,别具风骨”,杨江帆作品则入此类,而且在其中十分突出。这足可说明他化取创造的能力。

杨江帆作品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提及,近3年来以全国书法大展为平台的当代行草书创作中,大草已然成为一道亮丽风景。杨江帆的不少作品,就其意势气象实亦未尝不可划入。其实,自民国以来,杂行书字法而出之以草书情势的作品并不少见,而且不乏成就杰出的书家,如毛泽东、刘孟伉等便是。所以,在当代书法创作中,一定要把行书和草书截然划为两类,我认为并不见得科学。近几年展览中的大草作品虽风头正盛,但多欲求篇章的视觉大效果,而鼓努为力、任笔为体、强事离奇、疏于字构的现象却比较多见。与此同时,展场中的大草,自十一届全国展始,也已很快隐现趋同流行之弊,联系到前述“二王”风的表现,确不能不使人警觉!因此,杨江帆目前的“面貌新颖,别具风骨”尤值肯定。同时,在化取综合之中,如何由博返约,在时代风潮中坚持并提升自己的内在需要和艺术创造,出之以更为鲜明独立的个性与更优异的内涵?这又是我寄希望于杨江帆的。

杨江帆作品

杨江帆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