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溯源常德米粉文化■周英真

 文山书院 2018-08-16

    常德米粉以其特有的形、色、香、味,不仅成为常德人最为喜爱的特色小吃之一,而且享誉三湘四水、大江南北。长沙、武汉、南昌等大中城市,早已分布着几百上千家常德米粉店。那洁白、圆润、细长的米粉佐以独到的油码、香料,吃起来柔软而又筋道,香辣而又细腻,爽口而又爽心。凡是来常德的外地人,也无不慕名要品尝一碗;在外地工作的常德老乡,回家乡后更是要来上一碗解馋。诚然,常德米粉已经成为常德人的一大饮食文化,成为常德老乡念念不忘的乡愁,成为美丽常德的一张诱人名片、魅力常德的又一“形象使者”。

    鱼米之乡出好米

    为啥常德米粉味道美呢?首先是鱼米之乡出好米。

    地处洞庭湖滨的常德,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深厚,地力肥沃,极利于水稻的栽培、生长、繁育,自古就是中华大地著名的鱼米之乡。据史料记载,早在数千年前,沅澧流域就以盛产优质稻米著称,出产的大米历朝历代被列入贡米。

    2011年湖南省文物考古所、北京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等对常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城头山、彭头山、八十垱等地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距今7000年左右的人工栽培稻谷实粒上万颗,系原始野生稻与现代栽培稻之间的一种中间形态,属于人类早期栽培稻实物。这里发掘出来的稻谷遗存现已作为我国最早的水稻实物陈列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它与同时发掘出来的城头山古稻田一起,充分展示了常德原始稻作农业的发展规模,充分表明常德是世界水稻的起源与传播中心之一,并由此确立了常德在中国稻作农业起源与发展上的历史地位。

    无疑,常德作为全国著名的稻米产地,有着极其久远的栽培历史。数千年来,智慧的常德人用勤劳的双手不断培育出一代又一代优良品种,稻米品质不断提升,米粒饱满,色泽光亮;或圆润,或修长;甜糯可口,清香诱人,为常德米粉的孕育发展奠定了优良的物质基础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南北融汇米粉香

    民以食为天,在盛产稻米的常德,精于生活的常德人除了主食米饭外,还逐步将稻米制成各种美味可口的小吃食品,如粑粑、汤圆、米泡、发糕、粽子、米面、米粉等。在这源远流长、花样众多的大米小吃中,尤以圆而细长的米粉最受欢迎、最负盛名。

    常德米粉是伴随着中国多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融汇而创新发展起来的。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50多个民族数千年来因各种因素不断迁徙融合,由此带动了生活、习俗、文化的互相学习、交融与创新,常德米粉就是常德人学习、借鉴北方的面食面条、南方的过桥米粉等之后,再结合本地的稻米优势,创新出来的独具常德地域特色的饮食。

    据史料记载,早在五代时期,因躲避战乱,北方民众避居南方就带来了面食。清雍正时期“改土归流”,新疆维吾尔族的一支、北方回族的一支迁徒到常德定居,带来了清真牛肉面。清同治年间,滇南一支武装奉旨驻守常德,最终部分落籍常德,由此云南过桥米线的制作技艺被引进。常德人于是尝试着把稻米磨成细粉,加工成扁平米面代替麦面款待北方客人,加工成圆润细长的本土米粉代替过桥米线款待南方客人,并佐以本地特色佐料作浇头,受到广泛欢迎。不仅北方人喜爱,南方人喜爱,本地人更为喜爱,常德一大闻名地方小吃常德米粉由此诞生。

    据清同治《武陵县治》记载,当时常德米粉坊日见增多。至民国年间,常德人吃米粉成为习惯,粉馆挨三抵五满街都是。城东居民黄氏还首改单一作坊为前店后厂模式经营米粉,特色独具,销量大增。

    推陈出新永传承

    经过不断的推陈出新和长期的发展积淀,常德米粉已经作为一种饮食文化深入人心,一代代传承下来。如今,澧水一带刘聋子牛肉粉数十年来一直闻名遐迩,至今已有第三代传人。特别是“清真第一春”的清真牛肉粉,早已是常德市民的最爱,每天顾客盈门,往往排有长队,去迟了还吃不到。壹德壹的炖粉、德老家的三鲜粉、闻湘月的巴掌牛肉粉等亦很有特色,广受欢迎。它食用方便,经济实惠,只需用开水烫热,加上油码、佐料即可食用,方便卫生,香软可口,容易消化,老少皆宜,早已无人不馋、无人不爱。它圆润细长有如龙须,还象征吉祥如意,常年食之,寓意全家有如米粉一样团团圆圆、长长久久,幸福日子天长地久。

    总之,常德米粉是秉沅澧稻作之精髓、集南北饮食之精华、聚本土餐饮之习俗、逐步完善形成的一款享誉大江南北的常德美食,一张常德人民引以为傲的饮食文化名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