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彤心飞传】起搏器电极脱位的原因和预防-来自梅奥的研究

 yuyue3544 2018-08-16

精选回顾


【彤心飞传】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是否增加心律失常和远期死亡风险?

【彤心飞传】房颤危害再出新证据-亚临床房颤进展可增加5倍心衰住院

【彤心飞传】确定心脏性猝死死亡时间和原因—尸检后CIED程控的应用价值

【彤心飞传】冠状动脉周围脂肪CT值衰减——预测易损斑块新指标?

【彤心飞传】永久起搏器植入指南中3秒以上长间歇标准是否需要修订?

【彤心飞传】致命的血管“球”——来自新英格兰杂志的病例(附视频)

【彤心飞传】吸入NO治疗心肌梗死,天方夜谭还是石破天惊?

【彤心飞传】多中心回顾研究揭开急性心肌炎的真实临床特征和预后

【彤心飞传】肥厚性心肌病治疗新思路,N乙酰半胱氨酸疗效如何?

【彤心飞传】牙科有创操作会增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吗?

【彤心飞传】心电图判断心脏舒张功能,靠谱吗?

【彤心飞传】可逆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也需要ICD植入?

【彤心飞传】关于特发性室颤(IVF)你知道多少?

【彤心飞传】预防对比剂肾脏并发症,碳酸氢钠和半胱氨酸有效吗?

【彤心飞传】合并CKD的心衰患者植入ICD有害无益?

【彤心飞传】真实世界晕厥患者中肺栓塞的发生率究竟有多高?

【彤心飞传】眼见不一定为实!—临床目测冠脉病变狭窄程度显著高于实际测算

【彤心飞传】左心房功能预测卒中

【彤心飞传】神奇!起搏器可以治疗高血压了!

【彤心飞传】智能手表检测房颤不再是梦!

【彤心飞传】家庭贴片式心电图监测在AF诊断中效果如何?—来自JAMA杂志的最新研究

经静脉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术后导线移位是一种相对罕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1-8[1,2]。电极明显移位(LMD)是指在胸部X线影像或其它横断面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电极严重移位。既往研究使用术语“twiddler”,“reel”,“reverse reel”和“ratchet syndrome”对LMD的各种类型及其机制进行初步分类[3-6]。患者的临床特征如女性,肥胖和多个静脉电极植入与LMD发生有关[5-7]。目前临床医生对LMD的理解并不全面,此外,文献中使用的命名方法模糊多变。同时,关于LMD的相关研究多来自高级医学中心,因此可能存在病情复杂的转诊偏倚。

针对上述不足和问题,来自梅奥医学中心的一项回顾研究[8]系统评估了LMD的发病率,并通过基于人群研究总结了该并发症相关患者特点、手术操作因素和器械相关因素。同时为LMD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分型,以便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今后可以准确地描述和理解该并发症,结果在线发表在Heart Rhythm杂志上。

研究中回顾了2010-2016年在梅奥医学中心接受CIED植入或升级的患者,同时将LMD分为如下几种类型:fixation release twiddlerflip reel ratchet1.fixation release:固定脱位型LMD,仅有导线脱位而没有脉冲发生器(PG)位置的变化,继发于体位变动导致的导线张力过大(图1 B);2. Twiddler:旋扭型LMD,是在头尾方向由PG沿水平轴(x轴)过度旋转引起(图1C)。3. Flip:翻转型LMD,是在外侧 - 中间方向由PG沿垂直轴(y轴)运动产生(图1D)。reel:卷轴式LMD,是由PG绕轴垂直旋转(z轴)引起(图1 E)。ratchet:棘轮型LMD,由导线逐步向PG方向回缩而产生,由此产生了一个单向制动器(图1 F)。

1  LMD的梅奥分型示意图

研究中最终入选了1074例患者,平均随访13.6月,共有92例患者出现电极相关并发症,其中19例患者确诊LMD。与未发生LMD患者相比,LMD组女性更多(73.5% Vs 40.5%p = 0.0035),冠状动脉疾病比例更低(61.3% Vs 36.8%p =0.0302),体重指数较大(33.2 Vs 30.1p=0.05)和CRTD手术(21.2% Vs 8.2%p = 0.06)与LMD发生增加无相关,具体见图2

2  LMD与非LMD组资料比较

19LMD患者中,棘轮型最常见(7例),其次是卷轴型(5例),翻转型(5例),旋扭型(1例)和固定脱位(1例),见图3。只有一名患者患有精神病,诊断为重度抑郁。大多数患者(73.6%)在LMD诊断时有症状 - 最常见的症状是呼吸困难(5名患者),不适当的额外心肌刺激(4名患者),胸痛(2名患者),休克(2名患者)和囊袋部位不适(1名患者)。绝大多数LMD事件(17,89.5%)通过远程监测发现的电极参数变化而检测到。在所有5名发生LMD的无症状患者(26.3%)中,远程监测能够检测到LMD。对于文中提出的LMD分类,不同观察者的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系数0.928 [SE 0.070,95CI0.79-1.00])。

3 不同类型LMD病例比例

所有LMD患者均接受了电极复位。在电极复位时,两名患者存在缝线袖套松脱,并且两者都为棘轮式导线移位。所有LMD患者均未发现缝合材料的分解。随访期间,5名患者(26.3%)复位后出现再次电极移位(事件的中位时间:83天,IQR66-200天)。所有这些患者再次移位的电极仍为第一次移位的电极,其中四个(80%)是右心室导线。

研究最后指出:为了预防LMD,建议CIED植入时遵循下列原则:(1)中间切口,囊袋制作位于筋膜平面(图4C),(2)在与锁骨下静脉或头静脉相对平行的轴线上获得静脉通路(3)多次静脉穿刺放置多个电极导线,以尽量减少囊袋中导线之间的相互作用(图5A),(4)确保足够的电极长度,以便进行生理运动,(5)多次缝合使用互锁结,在套管和肌肉之间进行额外缝扎(6)用缝合线将脉冲发生器固定在囊袋中,(7)间断缝合囊袋底部来给脉冲发生器周围造成密闭空间(图5B)和(8)对再次出现移位的患者,考虑进行胸肌下放置或使用抗菌包膜以增加囊袋的表面张力(图5 C)。

4 预防LMD发生的建议图示

5 预防LMD发生的建议图示

参考文献见文末

专家简介

刘彤,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主任医师,教授,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心房颤动诊疗中心副主任。美国Cedars-Sinai医学中心医学博士/博士后,天津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脏起搏与射频消融、心房颤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房颤工作组委员、中国心电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青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心力衰竭学会常务委员兼秘书、中国心脏联盟晕厥学会委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2项,在JACC等SCI杂志发表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论文60余篇,主编及主译英文专著各1部,副主编专著2部。

谷云飞,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现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脏重症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老年心血管分会青年常务委员、中国医促会心律与心电分全国委员、海医会心脏重症委员会河南分会秘书、河南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射频消融学组委员、河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分会委员、河南省卒中学会心律失常房颤委员会委员,《实用心电学杂志》、《医师在线》杂志编委,洛阳心脏网、循环在线微信公众平台主编。2015年获河南省青年心电图大赛一等奖,发表各类论文20余篇,参译专著2部,参编专著1部。擅长心律失常的诊断治疗、疑难心电图分析,主攻心内科的临床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及永久起搏器植入。

参考文献

1. EllenbogenKA, Hellkamp AS, Wilkoff BL, et al. Complications arising after implantation ofDDD pacemakers: the MOSTexperience.Am J Cardiol 2003;92:740-741.
2. Ghani A, Delnoy PP, Ramdat Misier AR, etal. Incidence of lead dislodgement, malfunction and perforation during thefirst yearfollowingdevice implantation. Neth Heart J 2014;22:286-291.
3. Arias MA, Pachon M, Puchol A, et al. Terminologymanagement for implantable cardiac electronic device lead macro-dislodgement.Rev Esp Cardiol 2012;65:671-673.
4. Fuertes B, Toquero J, Arroyo-EspligueroR, et al.Pacemaker lead displacement: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 Indian PacingElectrophysiol J 2003;3:231.
5. Morales JL, Nava S, Márquez MF, et al. IdiopathicLead Migration: Concept and Variants of an UncommonCause of Cardiac ImplantableElectronic Device Dysfunction. JACC Clin Electrophysiol2017;3(11):1321-1329.
6. Vijay SK, Dwivedi SK, Chandra S, et al. Ratchet-tractioneffect: an underdiagnosedmechanismof pacing lead dislodgement. Indian Heart J 2014;66:555-556.
7. Kawata H, Patel J, McGarry T, et al..Obesefemale patients have higher rates of lead dislodgement after ICD or CRT-Dimplantation. Int J Cardiol2014;172:e522-e524.
8. Tseng,A. S,Shipman, J. N,Lee, J. Z, et al. incidence, Patterns, and Outcomesfollowing Transvenous Cardiac Device Lead Macrodislodgement: Insights from aPopulation-Based Study. Heart Rhythm 2018, DOI:  https:///10.1016/ j.hrthm.2018.07.026[Epub ahead of prin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