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犹记当年做新鞋

 幽湖落云 2018-08-16

小时候,每到过年时,母亲总会给我们做新衣服、做新鞋。

那个年代平时是不大做新衣服的,夏天的衣服总要穿好几年,冬天穿在棉袄外面的罩衫(濮院人叫包衫),嫌小了就当作春秋季节的单衣穿,过年时总要做件新衣服预示新的一年有好的开始。

而我们的鞋子基本上是一年两双,一双单鞋一双棉鞋。不像现在,布鞋、皮鞋、凉鞋、球鞋、旅游鞋、短靴、长筒靴……五花八门的数都数不过来。

那个时代,鞋子都是自家做的布鞋,春秋季节穿的是圆口或方口单鞋,女的穿的是搭襻鞋子,冬天的棉鞋传统的是蚌壳棉鞋,新式的有结带棉鞋,而夏天就是随便乱穿,有穿旧了的鞋子,有把破了的鞋子后跟剪了当成了拖鞋,不过也有穿真正拖鞋的,当然也有很多人穿木拖鞋。

说到做鞋子,别看鞋子只有鞋底鞋面二部分,其实也挺麻烦的,第一是要“糊帮百”(濮院人的叫法,北方大约叫褙子),糊帮百都是我们小孩子的事情,秋高气爽天气好的日子,又碰上星期天,不知谁家的母亲说了句:“要做鞋子了糊点帮百吧。”于是和隔壁小伙伴一说,大人们听了也同意都说:“好。”小孩子们就高兴了,那时小孩子没有什么可玩的,有机会“淘淘浆糊”也挺好的。于是大人给了几角钱去买面粉,男孩子在锅里烧浆糊,女孩子就找出家里平时攒下的破布、破衣服等可以糊帮百的材料。如觉得不够的话就去西河头废品收购站买一些,废品收购站有收破布的,如果有人去买也是可以卖给你的,都是一个镇上的熟人,于是就到破布堆里去挑,挑好后称一下付钱。

浆糊要烧得不薄不厚,有粘性,如要防霉的话放一点点盐,烧好后盛在破脸盆里,或者堤桶里,把破布稍微浸湿,用刷子把浆糊刷在木板上贴上一层布,再刷一层浆糊贴一层布,厚度差不多了就换一块板,虽然破布是不规则的,但帮百却拼得很方正的,把家里可用的板都拿出来糊帮百,不够的话干脆把门板卸下来,糊了帮百再说。

我们卧龙街多数人家的帮百都拿到栖凤桥边的空地上去晒,有的还追着太阳换地方,反正那时代小孩子多又没事干,比如下午去鱼行汇排队买鱼什么的,一溜的小孩,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等傍晚帮百干了,揭下来再晒几天,等干透了放着备用。

做鞋底有两种,一种是硬铺底,一种是软铺底。硬铺底一般是做单鞋的,和帮百一样,底百也是要糊的,糊的时候中间放席子呀棕榈叶呀等材料,由于材料关系,底百一般都去杂货店买的,店里帮百底都有买的。

硬铺底除了用底百外再加几层帮百,照着鞋底样子,剪下来再用白滚条包边。

软铺底也叫千层底,在包好边的底百上,按照鞋底大小一层一层的铺上白棉布,其实都是旧床单布和旧衬衣布,只要是浅色的接近白色的就行。铺到一定的厚度就在周围固定好,就可以纳鞋底了。

纳鞋底也叫扎鞋底,濮院人叫“切鞋底”,不知是哪个字,声音是“切”,如用绳子捆东西叫“切牢”。纳鞋底的线商店里有买的,官名“扎底线”,但为了节约,大多人家都是自己搓,用棉纱线划成几股,挂在房门搭钮上或勾子上搓线。母亲在百货店能买到一些叫做链条串的纱线或者工厂里乱掉了的下脚料,于是我晚上就有了理线的长期工作。

说到扎底线,店里卖的比较短,切底时频繁换线很麻烦,自已搓线可以稍微长一点,但也不能太长,太长不但容易乱,而且也费时间。

濮院有句老话叫“懒人使长线”,是有一个故事的:据说从前有一个懒女人,觉得换扎底线太麻烦,就搓了一根极长极长的扎底线,装了一畚箕一淘萝,这天她切了大半夜的鞋底,隔壁邻居听到她拉扎底线的声音“丝丝丝”响了大半夜,都赞她勤奋。第二天邻居问她:“昨天你鞋底切得好快呀,只听见你的拉线声,看来昨晚你鞋底切了不止一只。”那人回答说:“那里呀,可怜我昨天累了大半夜,手都酸了,一共才切了一针半。”这是个取笑的故事,那时我年纪小,还以为真有这样的事,还特意去问母亲:“这么长的线是在哪里搓的呀?在操场跑道上搓的吗?”“真是个实心眼的小人。”母亲笑着说了一句,却没回答我的问题。

纳鞋底既是个细活,也是个力气活,一双鞋底要纳上好几百针,手里没劲针也扎不透鞋底,有时候一不小心,扎底针的针屁股在顶针箍上一滑就把手指头扎出一个洞,十指连心痛,有点明白为什么叫“切鞋底”,明明是“切手指”,一双鞋底纳下来,手指上重重叠叠好多个伤口出水。小时侯纳鞋底都是母亲的活,我只能做一些理线、搓线、铺底的活,上初中以后才有力气纳底。

直到后来有了塑料鞋底,才减少了纳鞋底的辛苦,除了做棉鞋之外,单鞋是都用塑料底了,塑料底边钻有小洞,自己可以上鞋子,更方便。塑料底耐磨防水,下点小雨或者去桥硐上洗东西都很方便。不过也有缺点,比较滑,特别是天气较冷时,塑料比较硬,碰到水更加滑,一不小心就会摔跤,那时我家后院通河边有一条石板路,也不能算石板,都是一块块大石头铺的,不大平整。我和母亲经常在这条路上摔跤。要是听见后院有“噼哩啪啦”“扑嗵”“啊呀”的声音传来,父亲就会说:“你们娘又摔了一跤,掼掉了洗衣盆。”有时听见“乒乒乓乓……啊呀”的声音,父亲又会说:“阿宝摔了一跤,把碗敲碎了。”过后还会笑问:“为什么摔跤的总是你们两个?走路怎么这么着急?慢一点不好么。”我心里却是很不服气,是我们去桥硐洗东西次数多么,哼!“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摔跤?”

做鞋面比鞋底要简单一点,这当然不包括做绣花鞋。一般的鞋面都是棉直贡呢的,做棉鞋的大多用绒布、灯芯绒、毛呢等面料。把鞋子面料糊在帮百上配上里子,按照鞋样裁剪好,用黑洋布斜条沿上边,再用熨斗熨平整,配上鞋底鞋垫就可以上鞋子了。做棉鞋的话,要在二层鞋面布的中间填上棉花就行了。

濮院人把做鞋子的这一道工序叫做“上鞋子”,大部分都是拿到鞋子店里去上的,只有小孩的软底鞋和夏天穿的薄底鞋或拖鞋之类才自己上。说到以前的鞋子店,卖鞋子只是一个附带项目,大部分都是帮顾客上鞋子,上好鞋子要用楦头楦一下,在鞋底边上烫上一层白粉,这样新鞋子显得又饱满又光滑,极漂亮。有结带棉鞋就帮你敲洞配鞋带。快过年时鞋子店里是非常忙的,上鞋子要放在鞋子店里好多天才能去拿。

鞋子店有一式二份的牌子,一根串在鞋子上,一根给顾客作为领取凭证。鞋子店的柜台上方挂得满满的鞋子串,因为一家人家都有好几双鞋子要上,都串在一起,一串串的把店堂里挂得玲瑯满目,取鞋子时人们昂着头在一串串鞋子中找寻自家的鞋子。鞋子多也有好处,能学到别人家的不同样式。

“张家妈妈,你家的鞋子样子登样来,鞋样是从哪里弄来的?”

“李家亲妈,吾拉的鞋样是从上海亲戚家拿来的,要是觉得好,到我家去剪个样子去。”

于是,两人拿了鞋子亲亲热热回家剪新鞋样去了。

鞋子店里服务项目很多,如果你自家上好了鞋子,只是去楦一下鞋子和烫一下鞋底边也是可以的。如果自己不会做鞋,拿了鞋面布去店里,鞋子师傅会帮你做鞋子。店里还有鞋样子提供,只要说出你要做的鞋子品种和鞋子尺寸,师傅就会剪一副鞋子的纸样给你,遇到不知尺寸的人,也会给你量一下你的脚,告诉你是多少尺寸,服务态度堪称优秀。

早先鞋子的大小是讲几寸的,后来改为统一尺码,就以公分为单位了。

七十年代时曾经流行过一款鞋子,叫松紧鞋,因鞋子的鞋面两边各有一块半寸来宽一寸多长的松紧布,所以叫做松紧鞋。这款鞋子鞋面覆盖了整个脚背,具有保暖性,春秋冬三季都适合穿,因为有松紧布的作用,走起路来很起脚,穿、脱又方便,一时间不管城镇农村、男女老少,人人都穿松紧鞋,有一时期,松紧布也有点供不应求,工厂里也紧跟着生产出了专门做松紧鞋的松紧布,做鞋时可以去百货商店按需要剪零布。

这款鞋子从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流行了十几年,尽管,当时已经有很多人穿球鞋、皮鞋,但很少有一个款式有这么大的普遍性和持久性,这不光是松紧鞋的实用性强,也和当时的物质匮乏和信息不流通有关吧。

时至今日,服装、鞋帽应有尽有,式样繁多,也不用自已做鞋子了,但想想以前的做鞋经历,回想其中的细节,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感到很有回味。如与邻居小孩一起糊帮百,与姐妹们边聊天边纳鞋底,很快乐,也很温馨,现在是再也没有一条街上的小伙伴一起做一件事的这种交往和乐趣了。

【作者简介】张季萍,生长在濮院,现已退休,居嘉兴,喜欢看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