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健康,都“写”在你的便便里

 rwm1110 2018-08-16

 肠道疾病早预防。

基因空间

2018.08.15(星期三)


除了血液中早早筛标志物之外,对于结直肠癌,也可以通过粪便中的DNA片段进行肿瘤的早期筛查。


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从全球范围来看,大肠癌的发病率在男女性别中均位于恶性肿瘤的第3位,在我国位于恶性肿瘤发病率第5位,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12年,我国结肠癌的发病率为29.44/10万,同期死亡率为14.23/10万;城市发病率比农村高1.18倍;65%发病多在40岁以后,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结直肠癌早期缺乏症状,70%的结直肠癌是由良性的息肉缓慢发展而来,从良性大肠息肉演变成癌的时间大约为7~12年。早期发现并切除息肉可以有效预防癌症的发生。尽管结直肠癌的治疗近来有很大进展,治疗效果也有显著提高,但是晚期发现的大肠癌5年生存率仍不足10%。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早期结直肠癌治疗5年生存率可超过90%,可见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对预后的意义重大。


针对粪便DNA用于结直肠癌的早期检测早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重视。人类大肠上皮更新速度很快,约每小时1%的速度,每天有近l010正常上皮脱落,平均3~4天更新一次。以此推算,1个含109细胞约1cm3小的肿瘤组织如果以正常组织速度更新,脱落入肠道的上皮细胞总量中至少有1%来自该肿瘤组织。



脱落细胞随粪便排出体外,为癌相关基因的检测提供了条件。研究证实,大肠癌患者粪便中K-ras基因突变率可达40%~50%,这为结直肠癌突变的诊断提供了依据。相关后续研究发现,P53基因突变在患者的癌组织或粪便中的阳性率为50%~70%,单基因结直肠癌检测敏感性波动在25%~60%。


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于联合多个基因检测及甲基化(Vimentin、sFRP家族等)、染色体表观改变等,通过联合分析APC、K-ras、BAT26、p53和L-DNA来检测大肠癌,其敏感性达91%(20/22),腺瘤(>1cm)敏感性为82%(9/11),特异性为93%(26/28)。


国外早已有将粪便DNA用于循环冗余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RC)早期检测的相关产品,如HemoccultII、PreGenPlus检测等商业化的检测试剂盒,其检测灵敏度是粪便潜血检查的4倍,且取样无创简单,也没有饮食和用药禁忌。



2010年及2012年,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及美国癌症协会都提到结直肠癌早期S-DNA检测。针对目前国外市场已有的结肠癌癌前病变,及腺瘤早期检测的基因、研究中结肠癌相关性基因的重要突变和甲基化变异。


而借助高通量测序等技术,可以进一步提高粪便DNA中稀有突变检测的灵敏度及准确性,给予临床早期检测指导意见,从而寻求一种采样方便无创,且受检者接受度高、结直肠癌及腺瘤疾病早期的多基因联合检测技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