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序跋 ︳皮锡瑞:《经学通论》序

 花间一酒壶 2018-08-16

【编按】皮锡瑞著《经学通论》,是继《经学历史》后,为生徒授课而作,旨在指示学者以治学门径。全书分论《易》《书》《诗》《礼》《春秋》各一卷,共五卷,故又名《五经通论》。皮氏从今文经学家的立场出发,对五经的撰著流传、内容要义及历代考订注疏之得失,作了扼要阐述。他认为《五经》虽为古代篇籍,但经由孔子删述裁定、赋予微言大义才成为经典

皮锡瑞(1850-1905)

  皮锡瑞(1850-1905),号鹿门,湖南善化人。工诗及骈文,笃信《公羊》“改制”之说。曾主讲湖南龙潭书院、江西经训书院。因力主变法维新,受顽固派弹劾,遂杜门著书。著有《经学历史》、《经学通论》、《今文尚书考证》、《王制笺》等。




  经学不明,则孔子不尊。孔子不得位,无功业表见,晚定六经,以教万世。尊之者以为万世师表,自天子以至于士庶,莫不读孔子之书,奉孔子之教。天子得之以治天下,士庶得之以治一身,有舍此而无以自立者。此孔子所以贤于尧、舜,为生民所未有,其功皆在删定六经。


  孟子称孔子作《春秋》,比禹与周公,为天下一治,其明证矣。汉初诸儒深识此义,以六经为孔子所作,且谓孔子为汉定道。太史公谓“言六艺者折衷于孔子,可谓至圣”。董仲舒奏武帝表章六经,抑黜百家,诸不在六之科、孔子之术者,勿使并进。故其时上无异教,下无异学。君之诏旨,臣之章奏,无不先引经义。所用之士,必取经明行修。此汉代人才所以极盛而治法最近古,由明经术而实行孔教之效也。后汉以降,始有异议,不尽以经为孔子作。《易》,则以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春秋》,则以“凡例”为出周公。《周礼》、《仪礼》,皆以为周公手定。《诗》、《书》二经,亦谓孔子无删定事。于是孔子无一书传世,世之尊孔子,特名焉而已,不知所以万世师表者安在!唐时乃尊周公为先圣,降孔子为先师,配享从祀,与汉《韩勑》《史晨》诸碑所言大异,岂非经学不明、孔子不尊之过欤?


  近世异说滋多,非圣无法,至欲以祖龙之一炬,施之圣经。在廷儒臣,上言尊孔,恭奉谕旨,升孔子为大祀,尊崇盛典,远轶百王。锡瑞窃以为,尊孔必先明经。前编《经学历史》以授生徒,犹恐语焉不详,学者未能窥治经之门径,更纂《经学通论》,以备参考。大旨以为:


  一当知经为孔子所定,孔子以前,不得有经;

  

  二当知汉初去古未远,以为孔子作经,说必有据;

  

  三当知后汉古文说出,乃尊周公,以抑孔子;


  四当知晋、宋以下,专信古文《尚书》、《毛诗》、《周官》、《左传》,而大义微言不彰;


  五当知宋、元经学虽衰,而不信古文诸书,亦有特见;


  六当知国朝经学复盛,乾嘉以后,治今文者尤能窥见圣经微旨。


  执此六义以治诸经,乃知孔子爲万世师表之尊,正以其有万世不易之经。经之大义微言,亦甚易明。治经者当先去其支离不足辨,及其琐细无大关系,而用汉人存大体、玩经文之法,勉为汉时通经致用之才,斯不至以博而寡要与迂而无用疑经矣。锡瑞思殚炳烛之明,用捄燔经之祸,钻仰既竭,不知所裁,尚冀达者谅其僭愚而匡所不逮,则幸甚!


  光绪丁未,善化皮锡瑞自序。




国学荐书

  《经学通论》,清代经学家皮锡瑞著。吴仰湘点校,中华书局出版。本书从今文经学家的立场出发,对《易经》《尚书》《诗经》《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及春秋等儒家经典的撰著流传、内容要义,以及历代考订注疏的得失、读者治学研究的门径等问题,作了扼要的阐述。《经学通论》与《经学历史》同为皮锡瑞的代表性著作,无论对学者和专门研究者都有参考价值。




国学新知
国学新知(www.guoxue.org)由上海国学新知传统文化学习中心主办,是最活跃的国学微信、微博、电台主办方之一。“共享国学通识,扩充古典新知”,扎根中国古典土壤,坚守现代都市中心,为您打开亲近传统的一扇门,成为点亮城市文化的一盏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