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0903一个中医眼中的精神健康(三)10

 pxclwj 2018-08-17

昏暗之间,自然的起伏

听众:刚才您说心为物役,如何做到不为物役呢?我们在社会上的角色太多了,儿女、父母、职员、领导,有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怎样把自己给找回来。

李辛:坐标系原点太多,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又到那里了,同时在几个点跑来跑去,要回到整体的原点。

听众:我找不到路。

李辛:你跟我说话的时候,知道自己的身体是松还是紧吗?自己的意识是松还是紧、思想清晰还是混乱吗?

听众:应该是紧的吧,我很想知道答案。

李辛:你现在不需要答案,没有标准答案,你就知道这个就行了:在任何时候留意你的身体是松还是紧,思想清晰还是混乱。任何时候!

然后先回到相对的身心放松和思路清晰的状态。这样你慢慢的自然就会知道答案。只要你不丢掉自己,就会自动往真实的原点靠近。

你也需要好好的运动,也是思考过度了。你现在看着我的同时,在强烈而混乱地思考。你自己知道吗?呵呵。

听众:怎么样才能松?什么是真正的松?怎么样让自己意识到要松下来?

李辛:你现在说话的时候知道自己的手和脚放在哪里吗?别看手脚啊,回到感受。

一是要锻炼身体,二是不能太聚焦问题,进入强烈而混乱的思考而忘掉了自己的身心状态。

所以就从这里开始。比如我虽然在跟你说话,我是知道我的手和脚在哪里和什么感觉的,我也能感觉到脚后跟连着小腿、靠着大腿,而且身体的任何部分什么情况我都知道。就从这里开始,非常简单。刚开始可能觉得难,慢慢自己就知道分辨了,但如果你不做,过二十年,你还是会在思维奔逸的状态下重复问这些问题。

听众:老师,我想问一个问题,我现在已退休了,以前不关注养生,现在特别在意养生,随时随地都关注自己,这个是不是也不对?出来上课,跟同寝室的人一说话,就想着是不是耗气了,类似这种概念常常出来。随便做个动作,吃个东西都关心寒热温凉。

李辛:这些可以关心,在关心、判断的时候,要留意自己是不是太用力了,是不是完全陷在里面了,这同样也会产生聚焦过度的问题。

听众:虽然有过度关心,但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李辛:可以这样训练,至少在往自己的原点移动。只是不要完全沉浸在“关注自己”里,忘掉自己与周围的一切是一个完整的有关联的状态。

听众:我是担心自己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以前是太不关注养生,落了一身毛病,现在又太关注养生了。

李辛:这是松紧度的问题,不要完全忘掉或者完全迷进去。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喜欢任何东西或不喜欢任何东西,喜怒哀乐,或者今天我在愚痴的状态,甚至心里有点恶意,只要自知,其实都可以,昏暗之间,那是自然的起伏,因为我们是凡人。只要有觉察就好办。看到了,然后提醒自己,不要太过就行,松紧度自己掌握。

在做各种角色的时候,要知道自己有没有入戏太深,入戏太深之后就忘掉自己了。怎么让自己入戏浅一点呢?先从留意自己的身体开始。
 

思想牢笼里的困兽

听众:李老师,前面说我们要知道自己身体的松紧,还有精神的松紧。我发现身体的松紧意识到之后,比较容易放松,但是精神上很紧的时候,即使意识到,也很难保持放松。

李辛:因为你才开始啊,等你能够熟悉身体的松紧,当下就能放松的时候,那时你的精神也比较容易做到放松,这是需要慢慢训练的。我们最开始写字,不是都很紧的吗,后来熟练之后就可以放松写了,再后来,写字的时候还能同时体会到心情的松紧了。你知不知道,你现在看着我眼神炯炯,非常用力,在我来看,能量的使用非常不环保。

听众:怎样看人是放松的?

李辛:观察自己的同时观察周围。

听众:观察自己的时候,也在观察周围?

李辛:是同步的。如果你这样紧紧盯着我的时候的,是个聚光灯状态,那只能看到我了,但是如果把视野展开,看着我、交流,也能看到周围同学、窗外的山水……,这个就是比较松的状态。

打太极是很好的一个训练,熟练的时候,整个身体哪里松哪里紧都知道,周围的情况,有人经过、有人看你,甚至有人想你,你不用看都知道的。所以,用脑过度,整天困在思想里打转的现代人需要多一些肉体训练,包括走路、跑步、爬山、打球、瑜伽等等,身体协调性和感受力就会提高,这个过程还会提升身心的协调统合,以及和环境的协调。

平时我们工作、规划、办事,精神基本都拘在那里,如果没有自然环境的调适、肉体训练的平衡,会在思想漩涡里越陷越深,就容易焦虑、抑郁、没有心理空间、缺乏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像个困兽,过度使用、过度聚焦的“思想”变成了牢笼。

听众:家里人老问我干嘛皱着眉头?我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皱着眉。 

李辛:在你工作的地方,可以放一面镜子。

年轻的时候我在天津做过一段时间的电台特约播音员,兼职。时间大约是96或97年,那会儿天津很有名的一位王牌播音员,是位女士,名字我忘了,当时有个栏目叫《千家万户》。她会在工作台上放一面小镜子,有一次她迟到了,节目开头的片头音乐都已经放了,她急急忙忙跑进来,满头大汗,坐下来,看看镜子里的自己,然后开始微笑,放松表情,然后把音乐控制键慢慢拉下来:“听众朋友晚上好,我们又到了《千家万户》的时间……”这是长期觉察训练的结果。

做播音员,工作时带着耳机,这样可以听到自己每一句话的声音细节,可以帮助自己随时调整自己的语气、声调、情绪、呼吸声、周围噪音……。你们可以试一试,听一听在专业耳机里自己的声音,用一些小方法来帮助我们增强觉知。没有专业耳机也没关系,可以录下一段自己和别人对话的音频或视频,看几遍。心理学有个疗法叫“反馈疗法”,利用可见的图像或声音来观察自己平时不留意的身心状态。那位播音员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男听众:老师,我有个问题,我觉得自己从小开始,一直都是按照我父母的模式,一个所谓好孩子的模式来生活,包括很多的决定,更多的时候好像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要求,他们的标准,包括选择职业等大的事情,那天跟您沟通过,那些不是我最喜欢的事情。

所以,我非常想让我的孩子有充分的自由选择,至少给他一定的空间,我对他放得比较松。但是那么多年观察下来,我感觉他有点太嗨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感觉到他的思维在天马行空的跳跃。

我担心这是不是太过了,想给他收一收。然后,这几年我给他安排了读经,逼着读。他好像是收了一点,但是有很多抵触。这个收放的平衡,我和家里人包括孩子他妈,有很多思想上的冲突,也在反复交流。我想听听您的看法,我是担心自己身心上有些不太好的东西,不想给孩子造成影响。

李辛:我觉得你的孩子特别健康、自然。

男听众:有点儿太过了。

李辛: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的孩子在众人面前,第一,没有失中,里面是有一个原点的,而且是进退有度的。不僵也不呆,很自如,是一个非常健康的小孩。

男听众:我对他有些担忧,在观察他的成长过程。因为我小时候的很多决定是违背了我自己的内心,父母觉得怎样好,我就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做。现在又怕调得太过。

李辛:你是在拿过去的经验和历史,来评判他现在的发展方向。所以,又是同样的问题,现在的很多孩子,对父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问题是无法用某一个知识体系或者说过去的经验、价值判断来完成的。

我们碰到很多孩子的问题,很多都是源自父母和孩子的交流问题。大部分情况下,孩子的身心的状态挺好,挺清楚明白的。但是,父母是糊的,或者完全没有沟通的时间和心态,或者是粗暴的,不能专注的。这个交流的过程中,孩子得不到理性的回应,慢慢就会程序冲突,无所适从了。
 

主办方:深圳正安

协办方:平源堂

主讲/校对:李辛

听打校对:庞贝之石蝶儿 甘草巴比

听打整理:Moon 鼗 蓝色玫瑰 三林 嘻嘻田 小唐 王银 进树 自邇山房 小懒 点儿 定 采三影 顺风

编辑:光明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