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需卦 原文《序卦》曰: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终吉也。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利涉大川 译文《序卦》曰: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 《序卦》言:事物稚嫩,不可以不滋养,所以授名需卦。需的意思是饮食中蕴含的道理。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需卦:保持诚信,因品质光明而获亨通。坚守正道,能获吉祥,如渡河般谨慎,有利。 《彖》曰:需,须也。险在前也,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需,有孚,光亨,贞吉”,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利涉大川”,往有功也。 《彖传》言:需的意思是需求。危险就在眼前,凭借刚正健行的品质而不陷落,因为在道义上不陷于窘困。“需,有孚,光亨,贞吉”,让这些美德居于主位,借此匡正中庸之志。“利涉大川”,前行将建立功业。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象辞》言:下乾上坎,乾为天,坎为云,云上于天,需卦。君子凭借注重饮食之道而获安乐。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译文:所需光明,如立身郊外,毫无隐藏,凭借恒心坚持而获顺遂,没有过失。 《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象辞》言:“需于郊”,不冒险妄动。“利用恒无咎”,没有丧失常道。 解析:所需所取光明磊落,凭借恒心坚持,而不失常道,因此避免过失。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译文:所需过于琐碎,如立身沙地,稍加劝诫,始终谨记,能获吉祥。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终吉也。 《象辞》言:“需于沙”,慢慢地陷入沙中。虽然只是稍加劝诫,但凭借始终谨记教诲而获吉祥。 解析:所需所取俭约至上,过分苛求,显得心胸狭隘,倘若听从劝谏,及早改正且谨记于心,终获吉祥。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译文:所需过于依赖他人,如立身泥淖而寸步难行,导致贼寇来袭。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象辞》言:“需于泥”,灾祸已经显露在外。自己招致贼寇来袭,只有始终保持恭敬谨慎,才不会衰败。 解析:所需所取自主为上,依赖他人而生存,难免违心,如招贼寇而自损其德,应当时刻保持恭敬谨慎并自食其力。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译文:所需过于繁多,如立身血泊中一样危险,应当立刻从险穴中出来。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象辞》言:“需于血”,因听从劝谏而获顺遂。 解析:所需所取有所节制,有得必有失,得失终须相抵,所得过多必将招致灾祸,听从劝谏,及时悔悟,才能获顺遂。 需于酒食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译文:所需仅为酒食之饱,坚守正道,能获吉祥。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象辞》言:“酒食贞吉”,凭借中庸正直的品质。 解析:为人中庸正直,做到所需所取俭约、自主、有度,且守正不移,终获吉祥。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译文:落入险穴,有三位客人不请自来,保持恭敬,始终如此,能获吉祥。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象辞》言:“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然所处位置不恰当,但是还没有大的过失。 解析:对于所需所取,应当时刻警醒,一旦懈怠,便容易出现“需于沙”、“需于泥”、“需于血”的险境,始终保持敬畏之心,谨防此类现象发生,终获吉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