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戒如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有的佛陀,都曾教导过这首偈颂。 这是波罗提木叉教诫的一部分,总共有三首偈颂,第一首偈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全部三藏里的教导都包含在这首偈颂里。 在一尊佛的时代,那时人类的寿命是大约几万年时,这首偈颂,就念诵为波罗提木叉教诫。因为在那个时代,是没有必要制定任何戒律的。 在还没制定戒律时,释迦佛就以念诵这些偈颂为波罗提木叉教诫,长达二十年的时间。 这偈颂的意思是:诸恶莫作,是诸佛教。不做一切恶的身、语、意行为,这是诸佛的教法。 以上偈颂(教诫)的前部份,指的是远离和避免。有两种的过失,分别称为Lokavajja过失和Pannatti过失。 Lokavajja过失,是真正的不善,比如杀生、偷盗、邪淫,这些是世俗人都明白的不善。 佛陀有制定戒律,有些戒律不是真正的不善,可是如果比丘破了就是不善,因为他们对佛陀不敬。这些被称为Pannati过失,主要是针对出家众而言。 有一天,他给一位农夫授持五戒,并教他如何省思守五戒的功德。那时候的生活是很简单的,有时这农夫需要到树林里去找一些必需品。 可是,过后他省思他的戒德:“不,我不应这样做,因为我在持守五戒”。 然后,他又第二次生起杀蛇这样的念头,可是他又一再的省思于他的戒德。 接着,他生起第三次杀蛇的念头,但他再一次省思他的戒德。 过后,他发现到他会有杀生的念头,是因为他手里握着一把刀。 他想:“因为我留着这把刀,所以我才会这么想”。他就把刀丢掉,以及省思于他的戒德。 那时候,那只蟒蛇感觉到自己好像在缠着一个很热的铁,它就马上释放了那位农夫。 尊者说:“遵守戒的方法就是这样。当我们遇到任何的危险时,我们应该记得我们的戒德。过后,我们再省思我们的戒德,那将会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利益。 这个母亲得了严重的疾病,医生说她需要吃兔子肉才能痊愈。哥哥就命令弟弟去田园设陷阱,因为那里有很多的兔子。 弟弟从来没有做过这样的事,但他还是依照哥哥的指示去做了。设了陷阱后,他藏在一个地方。 有很多的兔子到来,其中有一只掉入了陷阱。可是弟弟想:“这兔子也是一个母亲的儿子,就像我一样。如果有任何事发生在我身上,妈妈一定会感到很难过的。” 所以,他轻抚那兔子后就把它给放了,并说:“回到你的家里,我不要捉你。” 然后,他解释为何他把兔子给放了。哥哥就骂他:“妈妈重要,还是兔子比较重要?” 过后,弟弟到妈妈那里,礼敬妈妈后,他说:“我没有杀生过,愿这真实语使你康复。” 妈妈过后康复了,主要是因为,当她知道自己儿子的美德时,她的心变得很强,利于康复。 他们全都叫喊和哭泣,除了一个用船的旗杆支撑着的人。其他人都问他:“为什么你不哭呢?” “因为我有一些东西,所以我不哭。” “那是什么呢?” “我持守五戒,这是好的东西。所以我知道,我不会投生到四恶道去,我会往上投生到天界去。” 他就教他们五戒,和叫他们省思他们的戒德。当他们全都学会了五戒,船就慢慢的沉了。 他们全都死了,然后投生到天界,因为他们都有一颗倾向于戒德的心。 过后,那天神透露他懂得守五戒,因为那是佛陀教导他的,所以他们就下来见佛陀。 在佛陀面前,天神们说出他们的善友如何教导他们五戒,所以他们能够投生到天界去。 因为与善友交往,一个人能够离苦。在佛陀的教导结束时,全部七百位天神都证得了初果。 所以我们只要心里记着任何善的目标,我们都在培育善行。培育善的素质,可以再接下来帮助我们培育禅定力。 这个善业,能够帮一个人提升他的定力直到更高层次。所以,定力可以由培育善行来支援。 当你修习止禅时,如果能够时时保持定力,心也可以通过暂时性的去除烦恼,而被净化。 当我们有定力时,那是很强的善行,烦恼会暂时平息,观禅的智慧也会净化心。 当观智成熟直到证得圣道、圣果,那烦恼就被断除或消灭,达到心的净化。 当我们有智慧,则会去除错见等意行。祝福你们可以远离不善,培育智慧和达到心的净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