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精进之道

 智见智定 2020-02-02

以不当手段获取财富即是邪命

  持守五戒的人,应避免错误的谋生方式。离邪命而作为八戒之一的「正命」,被归于「活命第八戒」 (ājīvaṭṭhamakasīla)。如是,正命就是远离错误的谋生方式,而依据正直的道德原则谋取生计。

依道德原则获取财富即是正命

  如正语、正业一样,正命也是一种「离心所」(virati-cetasika)。因此,避免邪命即是正命,应以持戒来修习正命,也应以内观的修习来长养正命,直到成就出世间道的离心所。关于正命的进一步解说,可参考我们讲解《损减经》(Sallekha Sutta)的讲记第二册。

  正语、正业、正命,此三者是属于八支圣道的戒蕴。接下来,我们将继续讨论定蕴。

正精进之道

       诸比丘!什么是正精进?在此教法中,比丘决心不让未生起的恶、不善法生起,他于此努力、致力、用心、不屈不挠。他决心断舍已生起的恶、不善法,于此努力、致心、用心、不屈不挠[82]。他决心让未生起的善法生起,于此努力、致心、用心、不屈不挠。他决心让已生起的善法久住、不忘失、增长、成熟以至修习圆满,于此努力、致心、用心、不屈不挠。

      如此的努力,就叫作正精进。如世尊自己所解释的,正精进的意思是:

       1. 努力不让尚未生起的不善法生起。无论见到、听到任何他人所作的杀、偷、妄语等的恶行,都应努力不让自己受影响。就像在感冒等流行病传染期间,努力保护自己免于感染。

       2. 努力去除已生起的恶、不善法。这些恶、不善法有三种:

     (1) 「违犯不善」(vitakkama-akusala),是显现于身、口的杀生、偷盗、妄语等的身、语恶行。

    (2)「缠缚不善」(pariyuṭṭhāna-akusala),即欲、贪等现起的不善心念。

    (3)随眠不善」(anusaya-akusala),蛰伏着的不善法,它尚未现前,但机会到来时便会生起。

  在这三类不善法中,藉由持戒,能驱走、去除「违犯不善」,换言之,谨慎地持戒,便能自动去除因「违犯不善」所生起的不善行为与言语。其次,属于「缠缚不善」的欲、贪不善心念,则可藉由奢摩他(止)、毗婆舍那(内观)来去除。 至于「随眠不善」(anusaya akusala),则藉由内观修行可暂时地去除,然而只有在证得圣道智 (ariyamaggañāṇa)时,随眠不善才能完全、彻底地被断除。行者应修习内观以彻底根除这随眠烦恼。因其极为隐晦、深奥,唯有正确、有效地修习内观,才有可能彻底了解。

       3. 努力修习尚未生起的善法。「布施」(dāna)、「持戒」(sīla)、「奢摩他修行」(samathabhāvanā)、「内观修行」(vipassanābhāvanā),皆是有功德的善行,人们应尽最大的努力来修习这些尚未被实践的善行。

   有些人扭曲佛陀的教法。他们说,有功德的善行会延长轮回(saṃsāra)的时间。他们以为:善行 (kusala)是以无明(āvijjā)为因的「行」(saṅkhāra),而依据缘起(paticcasamuppāda)的教理,所谓「缘行而有识」(saṅkhārapaccayā viññāṇaṃ),如此,「善的行」(kusala saṅkhāra)将会导致「结生心识」,因此应弃舍善行。他们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完全违反佛陀的教导。

  事实上,一个人如果舍弃善行,他往往就只会造作不善行,如此不只延长轮回,更会让人堕入恶趣。不断轮回的真正原因,根植于「无明」(avijjā)与「渴爱」(taṇhā),「善行」则能摧破这些烦恼;因此,人们应该实践善行以根除这些烦恼。单纯的善行可以令人投生善趣(sugati),在善趣里众生可以听闻、实践佛法并成为圣者(ariya),如此,能远离恶趣乃至轮回。蛙天人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蛙天人在前一世是一只青蛙,在那一世它偶然听到世尊的说法,虽然不了解佛说的意思,但它恭敬、怡然自然地聆听,由于这个善行,它投生到天界。成为天人后,他有机会再次听闻佛陀的教法,并因而证得预流果。

  因此,人们应努力实践尚未生起的善法,尤其是能引生圣道的善法。如是的努力,就是修习正精进。

        4、努力维持已生起的善法,并令这些善法成熟、圆满。禅修者在每次见、听、嗅、尝、触、知的剎那 ,观照当下生起的身心现象。这么做就是在避免不善法的生起、在努力去除已生起的不善法,同时,也是在努力修习尚未生起的善法──即殊胜的「毗婆舍那善」(vipassanākusala,内观善)和「圣道」。与此同时,他也正在努力保润并圆满已生起的毗婆舍那善。如此,每当禅修者观照身心现象时,他就是在修习「正精进之道」,或称「四正勤」(sammappadhāna)。四正勤可以摘要如下:

        努力不令未生起的不善生起。

        努力去除已生起的不善。

        努力修得未生的善。

        努力保润、修习并圆满已生的善。

   每当人们努力布施、持戒或禅修时,他就是在修习「正精进之道」、或说「四正勤」。为了脱离轮回之苦而做这些善行时,更是如此。不用说,内观修行当然是正精进之道不可或缺的要素。总之,努力行善就是正精进。

正念之道

        诸比丘!什么是正念?在此教法中,比丘观察无常、苦、不受控制、不净、不可意的身(色蕴)。如此观察时,他保持热忱、具念、正知,调伏对色法世间(或五蕴世间)的贪与忧。若不观察色法,便会对色法生起贪、忧。

      比丘观察受只是受,是无常、苦、不受控制等。他观察心,了知它只是心识相续的过程,是无常、苦、不受控制等。他观察法,了知它们只是见、闻等的身心现象,无常、苦、不受控制等。如此观察时,他保持热忱、具念、正知,调伏对受世间、心世间、法世间的贪、忧,即调伏对五蕴世间的贪与忧。诸比丘!如是即是正念。

  以上,是佛陀对正念之道的解说。

世尊是否已详说圣八支道?

  目前所有的《转-法-轮-经》版本,在经文中只列出八正道的名称而已,未对八正道的内容多做说明。问题是,佛陀第一次开示此《转-法-轮-经》时,当时证得道果智的憍陈如尊者,以及在场的梵天、天人,是否了解「正念」的意思?他们是否知道:正念即是四念处,而藉由四念处,行者能如实了知身、受、心、法?他们是否知道:「观照每个身体的动作、每个感受、每个心理现象、每个念头」即是正念?是否知道:应该藉由观照每个身、心现象来修习正念?

  这些问题是有待思考的。因为,除非他们清楚地了解正念的意思,否则他们无法修习正念;没有正念,就不可能成就道、果智。

  此处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憍陈如及在场的梵天、天人等,已累积非凡、独特的波罗密资粮,必定得解脱,他们只是听闻「正念」的字眼,就立刻了悟到自己应观照每个身体的动作等等,并且能够修习正念之道,因此他们才证得道果。

     第二种可能是:在第一次说法时,世尊为了让听闻者清楚地明白八正道,曾经详细解释过各道支,也曾广说四念处的意义;不过,第一次结集,长老诵出《转-法-轮-经》时,只诵出八正道的名称,而在诵其他经典时才有八正道的详细解说。或许有人会问:其他经典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在第一次结集时只是以简化的形式被诵出?答案是肯定的。譬如《中部.中分五十篇》中的《念处经》是《长部.大念处经》的简缩版,在第一次结集时,《中部.念处经》只有《长部.大念处经》的前大部分,但在第六次结集时,《长部.大念处经》的后段也被增录到《中部念处经》里,然而,《中分五十篇》的注释书,并没有增补针对《大念处经》后段所作的注解文。同样地,《增支部》的某些经文,其实也是其他《尼柯耶》里长篇经典的减缩版。

      如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第一次结集时,将佛陀宣讲《转-法-轮-经》时对「正念」的解释省略了,而只简要地记录其标题名称。如此,就不会有「何以能仅凭标题就理解八正道深奥、精微的内容」这样的问题。今日,许多人都熟悉我刚才念诵的「四念处」;在《大念处经》中,对八正道也有详加解释;乃至后人针对此《大念处经》的注解,亦不在少数。尽管如此,却只有少数人知道如何修习正念之道。无论如何,我个人的意见是,世尊为了度化众生而初次说法之时,他实际上已[88]详细解说了八正道。

  在此,应知道,正念之道就是四念处。如何修习此道,已在刚才引用的巴利经典中说明过。这段巴利经文实际上就等于《大念处经》的前言部分,若觉得这个简要说明不够完整,可以进一步仔细研究《大念处经》。

       依据《大念处经》,行者可以用两种方式来修习「身随观」(kāyānupassanā)。注释书解释说,《念处经》的「出入息念」及「三十二身分观」这两段是能生「奢摩他禅那」(安止定)的业处;其余的十九段是能生「近行定」的业处,即「近行业处」(upacārakammaṭṭhāna)。「近行业处」意指只能产生「近行定」的「内观业处」(vipassanākammaṭṭhān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