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什库天主堂,本名救世主教堂,俗称北堂,位于西城区西什库大街33号。曾经长期作为天主教北京教区的主教座堂,是北京最大的教堂,也是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西什库教堂1984年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什库天主教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由于两位天主教教士洪若、刘应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疾病,因而获赐皇城西安门内蚕池口一代的一块地皮,得以建筑教堂,这所教堂便是今天西什库教堂的前身,名为救世堂。堂长25米,宽11米,高10米。康熙帝御题“万有真原”横匾及长联。
清朝中叶,民间反对天主教的势力与天主教会不断发生摩擦,清政府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查封了蚕池口天主教堂,并没收了全部教产。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与清政府签订的《北京条约》中规定归还北堂并重新修建。清政府向教会归还了教堂的土地,同治三年(公元1868年),主教孟振生主持在北堂蚕池口原址建立了一座高大的哥特式建筑,堂长50米,宽21.3米。教堂的钟楼高8丈4尺。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四川发生“大足教案”和“重庆教案”,山东省爆发“冠县教案”。一连串的教案,震动朝野。因北堂的位置紧邻禁苑即今中南海(《迁建天主堂碑记》:“該處教堂密邇禁苑”),从大堂钟楼可见皇家御苑,教士可近窥禁苑内人员的日常活动,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深感不安,决意要把蚕池口教堂迁走。清政府遂以给慈禧太后建“幾餘頤養之所”的名义,命李鸿章与天主堂主教协商。经多次交涉,教堂大司铎樊国梁提出在西什库内建新堂并由清政府拨给银两以作迁堂之用。经大清国皇帝,大罗玛教皇和大法国伯理錫天德、聖味增爵會總統費雅德先后批准,清政府拨银四十五万两,将天主堂拆除,迁移到西安门内西什库易地而建,即今日天主堂所在位置。因该堂是奉光绪皇帝谕旨异地迁建的,故称为“敕建天主堂”。
光绪十三年(1887年),北堂在西什库新址建成。北堂正中尖拱形大门上方,木匾上书“光绪十三年
敕建天主堂”。北堂大堂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高16.5米,钟楼塔尖高约31米。堂前有月台,三面有汉白玉石栏杆,堂正面上镶汉白玉石一方,镌刻着耶稣善牧圣像。大堂正门两旁,有中国式建筑碑亭两座,亭内分别立光绪十四年(1889年)天主教堂迁建谕旨碑和和《迁建天主堂碑记》碑。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西什库教堂成为拳民进攻的焦点,当时义和团曾经有顺口溜道:“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其中的交民巷指的是东交民巷使馆区,而所谓西什库指的便是西什库教堂。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6月15日傍晚,由端王载漪所率领的一队义和团开始进攻西什库教堂。6月17日起,清军也参加了进攻。由于缺少粮食,经过半个月的围困后,教堂内的人员将作役用骡马和战马全部吃光,并且开始食用院内的树皮和野草。驻守部队的指挥官和副指挥官以及教堂的主教陆续战死。直至8月16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后组建了专门的解救队,经过了半日激战,参与攻打教堂的清兵武卫中军、武后卫军以及庄亲王载勋统辖的虎神营、神机营马步队、火器营炮队四散撤退,许多义和团团民战死,轰动一时的西什库教堂事件宣告终结。
庚子议和后由清政府赔偿出资重修了损毁严重的西什库教堂建筑,形成了如今的西什库教堂的建筑群。
解放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西什库教堂一直被企事业单位占用。直到
1985年政府拨款重修,才修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
教堂的主体建筑为一座三层哥特式建筑,顶端共由11座尖塔构成,建筑平面呈十字形,建筑面积约2200平方米,高16.5米钟楼尖端高约31米,曾经是北京内城最高的单体建筑。
教堂前左右两侧各有一座碑亭,为黄顶琉璃瓦重檐歇山顶设计。
院东侧是每个教堂照例都有的圣母山和圣母玛利亚像。
东面的碑亭里面是光绪十四年(1889年)天主教堂敕建谕旨碑。(碑文见附件)
碑阴是经大清国皇帝,大罗玛教皇和大法国伯理錫天德、聖味增爵會總統費雅德先后批准的迁建合同的文本。

西侧碑亭,石碑为迁建天主堂碑记,碑文详见附件。
主堂前面是宽阔的月台,是传统的中式台基,三面围有汉白玉石雕栏杆,每个望柱上都蹲着一个惟妙惟肖的石狮子。
与宣武门南堂的巴洛克风格不同,北堂主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一词最初是文艺复兴时意大利批评家用来指称他们认为中世纪粗野的艺术风格,但这种在批评家口中嘲讽的卓越建筑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一直持续到十六世纪并对后世其他的艺术有着重大影响。
先我们从教堂的顶端的11座尖塔开始,逐一欣赏。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
哥特式建筑主要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作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等建筑形式,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也都用尖券作主题,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有机整体。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尖顶上立有三座天使圣像。
教堂建筑的正面有三个尖顶拱券形入口。
正中的入口上有光绪十三年“敕建天主堂”石碑。
入口拱门之间的石龛中,雕刻有圣若望、圣玛窦和圣伯多禄、圣保禄等四圣像。
教堂拐角两侧的石龛中有圣路加和圣玛尔谷塑像。

排水口却是中式的龙头。哥特式教堂融入了中国元素,不愧是一座中西合璧的教堂。
西侧草丛中有一块残碑,仔细一看,原来是光绪十四年天主教堂迁建谕旨碑的碑首残件。
和这块原碑残片上的文字相比,碑亭里新建的石碑碑文的书法,简直是惨不忍睹。
还有一块是残破的迁建天主堂碑记原件。
康熙御笔“万有真原”匾悬挂在正中。堂内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是原件。
两侧的对联也是康熙所赐:无始无终先做形声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现在悬挂的绸布对联很新,而且字是印制上去的,当然不是康熙御笔(也是工作人员告诉我的)。

和其它教堂不同的是,这里还有身穿满族服装的圣母圣子像,东方人面孔,更显示出西什库教堂和清廷的关系之亲密,不愧是“钦建天主堂”。
主祭台西侧的三座副祭台。

圣父若瑟和圣子。

这座祭台的圣母和圣子,又改作朝鲜服饰,据说是高丽国进贡的。当然也凸显出教堂的大清国皇家气派。
教堂的穹顶——比起我所见过的一些教堂,其实它很简朴,实在算不上豪华,远不像某些文章说的“富丽堂皇”。

这是忏悔室,是天主堂特有的。天主教有告解圣事,如果信徒犯了罪,必须要去找神父,让神父代表天主听自己的告解,然后忏悔,这样的忏悔才有效。(而基督教讲究自己心里直接跟主忏悔就行了,神父也是罪人,不能代表上帝。所以,看一座教堂有没有告解室,就知道它是天主教还是基督教了。)

教堂南端二层楼居中摆放着一架进口管风琴。据教堂工作人员介绍,其价格在百万元以上,是北京教堂中最大和最好的一座管风琴。西什库教堂原有一架法国产Cavaillecoll牌管风琴,于上世纪的1965年,被中央音乐学院以“研究”的名义移走,后在文化大革命中散失。这是复建教堂时重置的。

一幅《最后的晚餐》挂在入口背面,出堂时一眼便可看到。独特的是,这幅画里竟然把图中十二使徒的名字一一标注出来——这座教堂的宣传教育工作十分到位。
附录一:
光绪御制碑碑阳:
光緒十二年十一月初七日奉
上諭李鴻章奏蠶池口教堂與教士定議遷移並與駐京公使商定互送照會一摺覽奏均悉西安門內蠶池口教堂扵康熙年間欽奉
諭旨准令起建迄今百數十年該教士等仰戴朝廷怙冐深仁咸知安靜守法上年修理南海等處工程為
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皇太后幾餘頤養之所西南附近一帶地勢尚須擴充該處教堂密邇禁苑經李鴻章派英人敦約翰前赴羅瑪
商酌茲令稅務司德璀琳與教士樊國樑訂約遷移議扵西什庫南首地方申畫界址給資改造該教士復聲明改建之堂以五丈
高為度比較舊建之樓減低三丈有餘鐘樓亦斷不令高出屋脊議定後樊國樑又赴羅瑪告諸教會總統費雅德據覆文歴敘感
激中朝覆幬保寖之忱有激發天真圖報萬一等語情詞尤為肫懇李鴻章現復與公使恭思當互相照會亦據覆稱無不依照辦
理利協邦交深知大禮實堪嘉許此事既據李鴻章詳細商定均無異詞即著照所請行其改造經費亦著分期撥給俾貲營建餘
均照議辦理候補道恩佑扵創辦之初奉委出力着交軍機處記名遇缺題奏主教達里布誠心報效教士樊國樑英人敦約翰遠
涉重洋不辭勞瘁達里布着賞給二品頂戴樊國樑着賞給三品頂戴敦約翰着賞給三等第一寶星樊國樑敦約翰並着各再加
賞銀二千兩由李鴻章發給稅務司德璀琳領事林椿往來通詞始終奮勉德璀琳着賞換二品頂戴林椿着賞給二等第三寶星
其餘出力之英商宓克等着李鴻章查明奏請獎勵該衙門知道欽此
光 緒 十
四 年 歲
在 戊 子
十 月 之
朔
立
碑阴:
光绪御制碑碑阴
照譯商定合同天津稅務司德璀琳為商議移讓北堂在西什庫改建酌擬辦法恭呈
鈞鑒仍應祗候
北堂教士
樊國樑
大清國大皇帝御覽批准謹遵奉行事計共五端詳列扵後
一自光緒十三年正月初一日起以二年為限凡北堂仁慈堂地基房屋及樹木等均扵限內交付
大羅瑪大教皇
除傢具外一概不准移動損壞
二應請扵本年十一月初一日將西什庫內南邊地方酌給三分之二丈量四至交與北堂主教收管該地現有樹木若干
一併交代不可折損移動 三查北堂地方係康熙年間蒙
聖祖仁皇帝賞給教士等居住並派員相助起建大天主堂又頒發
敕建天主堂金字匾額中外同深欽感今因
朝廷欲廣禁地教士等遵
敕移讓復蒙
賞西什庫內地方另為建堂
朝廷厚澤深仁後先一轍教士等尤深感激 應請
奏明按照康熙年間辦法明降
諭旨俾中外感知教士等永遠遵守則
仰荷
恩寵益無涯涘
四如蒙查照康熙年間成法辦理頒發
諭旨教士等扵西什庫新堂成後當照南堂式恭刊
詔旨扵碑護以黃亭以漢
白玉制匾以昭誠敬至在西什庫建造大堂自地至樑以五丈高為度鐘樓亦斷不令高出屋脊
五此次在西什庫改建北堂教士等甚願官家按照北堂
仁慈堂原樣代為蓋造房屋一切均照原式是為最要如官家不肯照祿代辦祗得由教士等畫圖自行起造此項工料銀兩應請扵付西什庫地方時付給
三分之一過六個月再付一次又六個月付訖分作三次為時十八個月似較輕便按此次敕建北堂仁慈堂工料等項實需用至四十五萬餘金奉
中堂
諭令核減教士等扵無可減之中勉力酌減銀十萬兩共需庫平寶銀三十五萬兩此係格外報效伏祈
亮察 再北堂所有百鳥堂內禽獸及一切古董
物件鐘樓內風琴喇叭等樊教士願請
教皇吩示概行報效奉送
中國國家
光緒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公同商定畫押
以上所議各條款均經
大清國大皇帝
大羅瑪大教皇
先後 批准施行
大法國伯理錫天德 聖味增爵會總統費雅德
附录二:
遷建天主堂碑記碑阳(部分文字已不可辩读):
伏維王者以孝治天下親其親而仁其民正教以道教人心敬扵神亦尊乎君仁其民※※※人來服尊乎君故奉令※賞京師西安門內蠶池口地方教堂乃
康熙年間泰西教士航海來東精於天文曆算諸學在欽天監供職蒙
聖祖仁皇帝恩賞居住頒賜
敕建天主堂金字匾額敬謹懸掛以昭久遠者也二百年來※荷
深仁莫可銘 光緒十一年※※※※里民多※食
皇上乃以工代賑修理南海等處為
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皇太后幾餘頤養之所西南附近一帶地勢尚須拓展而教堂※※
禁苑不得不※※遷移乃
命大※大學士直隸總督北洋大
臣李派員相商擬在西什庫南首地方申畫界址賜帑改建教士等久沐
恩膏情殷報效而事難擅專因遣教士樊國樑遠涉重洋分詣羅瑪巴黎請命
教皇
法廷益聖味增爵會總統均蒙喻允乃商訂合同五端由李※湘 ※※※
旨著照所議辦理發給帑金尅期經始准署
敕建天主堂匾額一如康熙年間故事又頒發
諭令中外咸知俾教士等得以永遠祗守此一舉也
大皇帝法祖孝親仁民而兼柔遠一舉而四善備美千秋萬世炳若日星所謂以孝名天下者※※※※※※※※※※※※※※※※※※※※※※※會同※※
法國大臣恭思當一再商酌由教士允從扵約訂之期提前一年早行移※其餘各※※※※※※※※※※※※※※※※※遷徙之期既迫則西什庫※※※※
允補羨費二萬金並將西什庫南之尼菴一所即慈雲寺及該菴北官道與西什※基毗連者※※與教堂※※教士等督工※※※※※※※光緒十二年十
月底一律遷移由總署王大臣暨
大法欽使李君派員會同教士※※※※※乃蕆厥事誠維教堂※※奉
旨遷移而新堂輪奐更美扵前且黃亭並峙
御旨高懸所謂敬扵神而亦尊乎君者不亦並見乎哉教士等伏以密邇※※※※※※※※※※蒙
新賜彌增感戴之誠謹將斯事緣由顛末勒諸貞珉用垂不朽
大清光緒十四年孟※月
日聖味增爵會教士等恭記
碑阴为满文,略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