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厥阴病探要

 鉴益堂 2018-08-17
本文转载自中国中医药报
厥阴病是春感(或非时而受)风邪,或人体厥阴心包与肝脏自气紊乱而成。厥阴为阴尽阳生之脏、风木之脏、人之气交,而风为百病之长。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故其病表现极为复杂。
厥阴,在天为风气;在人为厥阴包络与肝脏及其属系;在运气,厥阴当主、客气之初气(大寒至,惊蛰)。即“六经辨证”实质是六元辨证或六气辨证,仲景三阴三阳辨病论证理论体系所要辨明的,是天地人三元六气相互通应,整体恒动之化之变在人体所产生的系列症状或系统证候。所以,凡言厥阴病,“厥阴”即代表春季(或四时非期而至)之风邪而表发病时间、病因,又代表邪袭或自病部位是心包与肝脏经络,而表病位、病性等。
厥阴为病表现复杂,其证计有326条之提纲证、寒湿或湿热的下利证、肝寒犯胃寒浊上逆的寒呕证、肝肾阳衰与少火郁闭的寒厥热厥证以及厥热胜复、死证等等。
326条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本条反映了厥阴阴尽阳生,阴阳转化的病变特点,历代医家大都以提纲名之。厥阴本风而标阴,为两阴交尽而阳生之脏,其气易从其中见少阳而火化,又可施于太阴脾脏而出现寒热之化。因厥阴为风木,太阴为湿土,木气乘克脾土,所以“厥阴风化施于太阴”。而太阴脾经一伤,健运失司,则易生下利清谷之寒利。若感受风热时邪,或脾家实湿郁化热,则易生湿热或疫毒之利。
厥阴发病,一方面表现为火邪炽盛,横逆或上冲;另一方面,肝木乘土,脾虚肠寒或湿热下注,因而可以出现上热下寒或寒热错杂的证候。而壮火散气,人体气血津液精受戕,阴阳偏胜偏衰,则诸证纷至沓来。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正是风气化火而燥津枯血,君主宫中不安之候。口渴,特别是渴而能饮,饮而能消者,对于诊断厥阴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厥阴病之消渴是肝胃之热耗伤津液所致,渴的程度不会太重。刘力红博士不厌其烦、条分缕析地解释了仲景所述诸“渴”与厥阴消渴的不同,指出:“如果以热盛伤津来解释消渴,那么厥阴的这个热怎么能跟阳明的大热相比?仲景没有把消渴放在阳明篇中,反而把消渴置于厥阴提纲之首,这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厥阴之渴是另有所因的。”我以为,这个另外的原因就是风从火化,燥津枯血。因为厥阴从乎中见之化,中见即少阳。少阳本火标阳,最易化火。因为少阳三焦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主持诸气,为人体原气之总司;少阳胆腑是十一藏之总决,内贮肝之“精汁”,疏泄于胃肠而营行三焦,二者关乎人体气血津精之生化。所以少阳篇也以火伤阴液为提纲之证。而仲景于少阳主方小柴胡汤证仅言“或渴”,而厥阴提纲中则冠以“消渴”,显而易见厥阴之消渴乃火热燥津枯血,阴液重伤之证。惟其津血重伤,液乏于内,才有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之君主宫城之乱。仲景用词最为精当,“消渴”不是“口渴”之泛指,“心中”也不是“心下”或心的其它邻右。
“饥而不欲食,食则吐”,厥阴风化,施于太阴,脾藏受戕,湿气淫溢而真气逆乱,虽饥而不敢食,强与之食则胃气上逆而吐。迁延日久,湿热易于生虫,或可吐出蛔虫。
“下之,利不止”,风木受病,火戕血气,木病乘土,补之犹恐生变,若再施用下法,邪从太阴之开,则非徒利不止吧?
总之,厥阴病乃风气袭人或人体心包肝藏自气紊乱而成。由于厥阴为阖而肝又司启,是人之气交,所以厥阴为阖辟正邪之关键所在——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风为百病之长,至其变化乃为他病,所以,厥阴发病之初即易从乎中见少阳火化而燥津枯血,上冲宫城,下扰肠胃,火气游行三焦,致使人体血气阴阳失调,偏胜偏衰,厥热有胜有复,因此变证百端。326条从各方面反映了上述变化的基本特点,故作为提纲是当仁不让的。而“风气”包涵了时邪的含义在内,后世治疫毒痢也首选仲景之白头翁汤。仲景不仅知道“伤寒有五,各有所苦”,而且已跳出“五种伤寒”之窠臼,把伤寒与杂病统统容纳于六气辨证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