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部豆瓣9.0分的食物科普纪录片,大大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连大人都看饿了!

 kathy收藏 2018-08-17

24小时,可以做些什么?

可以把小麦变成1300万条面包,

可可豆变成700万条巧克力棒,

奶牛的乳汁变成2000万升盒装牛奶,

原糖变成900亿颗糖果,

世界上最硬的小麦,变成15亿碗意大利面,

……

上面这些数据,来自BBC纪录片《走进工厂》,豆瓣评分9.0,是一部日常食品的科普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让孩子们从原材料到加工工序,真正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的、却从来没了解过的食品,比如面包、牛奶、巧克力、糖果等。

另外,还能见到现实版的威利·旺卡的巧克力工厂。


第一集·面包

我们每天都吃掉大量的面包,却从来不了解面包的奥秘。当你了解到面包背后的生产故事时,“你眼中的面包再也不一样了”。

比如,面包为什么不是一整块,而要分成4等分?这是为了让面包有更好的纹理和结构,在给面包切片涂抹黄油时,面包片不会轻易扯裂。

比如,面包为什么不能放在冰箱里?因为低温环境会加速淀粉的硬化,低温环境中,面包的变质速度比在常温环境中快六倍。

制作面包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是用酵母发酵。

酵母(yeast),是一种微型真菌,就像蘑菇和毒菌一样。而且酵母无处不在,树叶上、土壤里,甚至我们的皮肤上也有。

0.1g的酵母,4天后可以培养3万公斤的酵母,可供120万条面包使用。因为酵母会自我复制,每三个小时数量翻倍一次,4天后,酵母会增加3500万倍。

面包发酵的科学原理:酵母吃掉糖类,释放出大量气体(二氧化碳),然后面团表面的面筋,把气体全部困在面团里。

这样一来,面团会发酵成原来的两三倍大!

面包发展的历史:在工业革命之前,农民吃黑麦面包,只有富有的人才吃得起白面包。

对上层社会来说,白面包代表了精致生活。

直到工业革命后,随着面粉走进普通工人家中才结束。因此,一直到现在,英国人最钟爱的都是白面包。


第二集·巧克力

对英国人来说,平均每人每年会吃掉266个巧克力棒。而世界上最大的巧克力工厂之一,位于约克郡的雀巢工厂,一天可以生产700万条奇巧巧克力棒。

这里比起威利·旺卡的巧克力工厂,只差小矮人和巧克力喷泉了,还记得孩子们参观巧克力工厂时的壮观场景吗?这部纪录片把电影中的场景搬进了现实中。

每天有120吨从非洲运来的可可豆,经过清洁、去壳、烘焙等工序后,把巧克力液、糖、可可脂等原料混合,得到芳香的液体巧克力。

这种巧克力中,含有数百种不同气味,比如奶油爆米花、泥土、蘑菇、土豆、橡胶等味道,这些味道最终组合成巧克力独特的香味。

液体巧克力,会做成不同口味的巧克力成品。

比如复活节的空心巧克力蛋,是把巧克力液体放在模具中,然后把模具放进巧克力外壁成型机,不停旋转,制作出空心的巧克力蛋。

比如松露巧克力,制作好巧克力软心后,先后覆盖黑巧克力和白巧克力,再手动给巧克力加上松露。

还有巧克力威化饼的制作:

用30米长的烤箱,烘焙出比印度飞饼还要大的威化饼,然后抹上可可液馅料,三层威化饼夹着两层馅料,叠加在一起后,切成小块,再裹上巧克力,就完成了初步的制作。

巧克力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英国工人工作条件的改善,人们有了更多的休闲娱乐时间,巧克力也从富人专属的零食,变成了90%的人都可以负担的消费。

来自美国的玛氏棒,成为当时最热销的巧克力。为了抢占生意,英国本土商人们相继推出了不同口味的巧克力,并做了各种广告。

现在,英国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糖果消费国。


第三集·牛奶

英国每天要消耗两千万升牛奶。

英国最大的鲜奶处理厂,一分钟就能处理好2000升牛奶。从奶牛场里的牛奶,到超市货架上的盒装鲜奶,中间都经历了什么呢?

首先,小牛在15个月大的时候,会通过人工授精生下牛犊,产生为期9个月的母乳。之后,当奶牛断奶后,会再次给它人工授精,继续挤牛奶。

牛奶运进鲜奶处理厂后,会经历四道制作工序:

分离脱脂、标准化(重新加入脂肪,全脂加入3.5%,半脱脂加入1.7%)、均质化(脂肪颗粒压碎)和巴氏消毒(杀掉牛奶中的大部分细菌)。

之后,包装、冷藏供饮用。

除了制作鲜奶,还会用牛奶制作超级美味的奶酪、冰淇淋和黄油。

牛奶背后的科学知识:所有人在婴儿期都可以吸收牛奶,但有三分之二的成年人,无法消化牛奶,喝了牛奶后,会腹泻、胀气、呕吐。

全脂牛奶中有87%是水,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共占8.3%,还有4.7%的乳糖。这些乳糖,正是引发问题的原因。

在儿童时期,会停止分泌帮助我们分解牛奶糖分的乳糖酶,所以会有乳糖不耐。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人有这种症状:

大约有5000万的美国人难以消化牛奶,法国有半数的当地人拒绝牛奶,在中国,有90%的人有乳糖不耐症。

为什么世界上这么多人难以消化牛奶?

其实,人体内的一组DNA序列,决定了乳糖不耐才是正常的。而乳糖耐受,是一种随机的基因突变,这组DNA序列发生了变化,使得某些人变得乳糖耐受,比如大多数英国人。

牛奶的发展历史:

鲜奶制作中的最后一步巴氏消毒法,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性命。在工业革命之前,大多数人直接饮用生奶,人们很容易感染结核病。

工业革命后,蒸汽机把牛奶运往英国的各个地方。但这种运输方法,带来了一个致命的后果,那就是导致了牛结核病的蔓延。

在19世纪,肺结核是西欧最大的流行疾病。

1850到1960年间,英国大概有80万人死于结核病。

直到1864年,科学家路易·巴斯德发现,加热葡萄酒可以杀死大部分细菌,这种方法被称为巴氏消毒法。从那以后,巴氏消毒法一直沿用至今。


结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