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沱牌舍得2016年利润率超过1025%的增长怎么产生的?
沱牌舍得2016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14.62亿元,同比增长26.42%,其中,净利润暴增10.25倍,达到8019.9万元,业绩增长逾10倍。对于业绩增长,公司称主要系销售收入增加及产品结构优化所致。
实际的情况是仅2016年1-9月,沱牌舍得的销售投入从2015年的1.7亿元降至1.5亿元。占比21%到14%,但是1-9月,沱牌舍得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金额占该公司总负债的32%,比2016年同期高出5个百分点,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同期企业存货有21亿元,占总资产比重高达56%,沱牌舍得总负债由16年初的5.7亿急剧上升到7.5亿元。考虑到下半年是白酒的销售旺季,沱牌舍得还砍掉了上千款包销与贴牌产品,因此我们认为沱牌舍得的高增长是来源于大幅举债、强减费用、经销商应付款增长以及原本停滞的销售重启等多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实际产品市场表现趋好并无太大关系。
二、沱牌舍得为什么要推出“零风险退出机制”?
该机制核心就是:两年内的产品,签约经销商在合同解除或期满之日起20日内,有权将打款购货的库存产品按原供货价格退还给公司,受惠于此政策,今年成都春糖前后,舍得酒经销商数量增幅高达95%;沱牌经销商数量增幅高达100%。
我们认为,沱牌舍得通过“保底”的招商政策快速扩张经销商队伍恰恰说明了沱牌舍得在市场销售层面经销体系的薄弱,是为了弥补品牌号召力与产品竞争力的短板而推出的“无奈之举”。众所周知,经销商与厂家之间是永远的博弈关系,更加确切的说只有相互制约才能制造促进整个产销压力的传导,一方的妥协必然导致压力失衡使得整个经销体系的紊乱。沱牌舍得高举“零风险退出机制”,要么是“以空间换时间”,主动放弃对于经销商的有效控制换取销量的快速增长,要么就是避实就轻的临时性招商策略,这个非常恶劣,并且后患无穷。
为了验证此观点,我们再来看一下沱牌舍得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有没有优势:
正如图片中所显示的内容,且不论外来的和尚是不是更会念“舍得经”,虽然中国酒企对内管理十分缺乏契约精神,但是我们不认为仅凭“当月兑现”就能激发团队战斗力,恰恰相反,如果真的是当月兑现,就会鼓励大量投机的销售人员为了谋取短期利益而破坏市场秩序,倒货、窜货、虚报业绩等;甚至是与经销商合谋骗取企业费用等行为;何况千人的销售队伍,精耕“川渝”市场尚且紧张,放眼北方市场明显势单力薄,要知道某知名酒企光在合肥市就有千名销售人员。
其次,“国标特级标准”、高档基酒储备等竞争力完全是主观想象。估计中国没有几个消费者知道什么“国标特级”,更喝不出来,而基酒储备在没有高档产品销量支撑的情况下只能是一堆固定资产,这点沱牌舍得不会不明白,最后那个什么“六粮酿造”技术,让我想起甘肃有个酒厂叫做“滨河九粮液”,反正都比五粮液多几粮,仅此而已。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