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常见的姓氏起源,查下有没有你的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8-08-17

相心赋

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存在1000多个姓氏

姓氏中除张、王、李、赵等常见姓氏外

还有部分极为少数的姓氏,今天就这些少数姓氏起源做一个简介

  1. 冷姓

源于上古

以技艺为姓,是泠氏所改。

相传黄帝有一个乐官叫做泠伦,是中国古代音律的发明者

黄帝让他制定音律,他从大夏的西边一直走道昆仑山北,

才在山后发现了一种适宜于做律管的竹子,他采伐了一些笔直而且厚薄均匀的竹子

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长的管,将它吹出的声音定为黄钟律。

然后按比例制作了十二根长短不同的管,带到昆仑山下,根据凤凰的叫声来进行矫正。

据说,公凤凰能叫出六种声音,雌凤凰能叫出另外六种声音。

这十二种声音正好与他制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声音相同。

泠伦将十二乐律的奇数音叫做“律”,偶数各音叫做“吕”。

和起来就叫做律吕。十二律正好是一个八度的音程。

接着泠伦又制作了是二口编钟,使他们同宫、商、角、征、羽相配合

这些完成以后,便于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

当太阳出现在奎方位的时候,由泠伦指挥,演出一场盛大的乐舞

乐舞的名字叫《咸池》,并赐他以名为姓,称为泠氏。

泠又写做伶,所以世世代代的掌管宫廷音乐的人称为“伶人”

后来又成为演员的名称。泠伦的后代子孙称为泠氏,

后来写错,误传为冷,成为冷氏


2.满姓

满姓起源说法较多,现列举几个较为广泛的

起源一:出自妫姓。为先帝舜的后代,以祖字为氏

西 周初,周文王打败商国以后,将舜的后裔胡公满封在陈这个地方

,建立了陈国。春秋时期陈国被楚国打败,陈国灭亡。

陈国的子孙于是将开国元首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姓作满,

同时也有的以国名为姓,姓作陈的

起源二:出自回族中有满姓。满姓取自经名“满苏尔”(又译为“曼苏尔”)的首音。

“满苏尔”(意为“胜利者”)是伊斯兰历史上著名的阿巴斯王朝第二任哈里发,

他原名为艾布·贾法尔,曾选巴格达为新城——“和平城”,

确立了行政、财政、邮政等制度,是阿巴斯王朝的实际开创人

故后继者和穆斯林多取此名。

早在元代,曾任大都路治中的一位合鲁温(突厥部落)人其名就叫满速(苏)儿。

《补元史·氏族表》中曾有记载。另,“满拉”(满刺)原本是一种宗教称号和职务,

但也有人用它作为名子或复姓使用,如明代的满刺、满拉·马黑麻等。

这是否满姓的来源,还有待于考证。满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


3.隋姓

源流一

源自古人名。传说上古女娲时期有乐师随,子孙以其名为姓。

源流二

出自姜姓,周朝时有姜姓贵族封于随,建立随国(都城在今湖北随州)。

春秋时被楚国所灭,成为楚附庸国,其后裔以国名为姓,称为随氏。

下传至隋代,改隋为随。自此随、隋分为二姓。

源流三

出自祁姓。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元和姓纂》及《隋书》等所载,

晋上卿士会(人名,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食采于随(故城在今山西介休)

谓之随会,子孙以其封地为氏,称随氏。后改为隋氏。

源流四

出自他族。据《通雅》所载,明宣德中,王骥征麓川(故治今云南腾冲)

土司乞姓,王骥赐以怕、刀、剁为三酋之姓,后改剁为隋姓;

今满、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4.

第一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于商王朝开国君主成汤的之支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据明朝时期学者王圻所著《续文献通考·氏族源流》中的记载:“汤之支裔有初氏。”商王朝时期,

开国君主成汤王的支庶后代中即有初氏。而商汤是黄帝的第十八代子孙

,因此又有学者认为该支初氏应当列入姬姓系列。

该支初氏渊源若实,当为初氏的姓氏之始,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但目前还未见到有关该支初氏后人的文献资料,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二个渊源

源于芈姓,出自于楚国国君熊氏世家贵族熊叔堪,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楚国国君为芈姓,以熊为氏。据史籍《世本八种》记载,“熊乃初氏”。

南北朝时期何承天的《姓苑》记载:初氏,望出南郡。初氏早已有之,初氏碑文也提到“上先荆出楚”。

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第十》中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

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

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

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

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

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

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

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

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

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

据初慧安于五代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立茔于烟台芝罘《西陀碑文》

和战国时期的史籍《史记》、先秦时期赵国史籍《世本》等文献的考证

其碑文中提到的“老祖初公”即是楚国第七代国君熊严的儿子“熊叔堪”。

在山东烟台芝罘区的西陀矶岛上,《西陀碑文》中记载有“羽音世考·

初氏传宗·上先荆楚·袭受国封·四至八世·老祖初公·清净为质·富贵若空·

奇获保寿·安隐南衡·由周时楚武王之位始·历秦汉代三十之系承”的记录。

据史籍《史记·楚世家第十》中记载,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第八代楚国国君熊霜卒

弟熊仲雪、熊叔堪、熊季徇争立;熊仲雪死,熊叔堪奔濮百蛮,熊季徇立,是为熊徇。

这与碑文中“八代隐居南衡”的记载一致。在后唐初慧安立碑时,不能直接写“老祖争君位而逃亡”,

只能隐讳写“清净为质,富贵若空,奇获保寿,安隐南衡”,

因此,初慧安一脉的初氏始祖是熊叔堪,也是初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一支。

初氏与荆氏、楚氏、熊氏、芈氏、庄氏、屈氏、项氏等姓氏同宗同源。

初氏族人大多尊奉熊叔堪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出鲜卑族薛干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二十五史·北史》等记载,初古拔,被北魏太武帝世祖赐名薛洪祚

以军功赐为永康侯,赐田在陕西韩城。叱干·初古拔

公元426~484年,一名叱干·车辂拔,是叱干·谨之长子,汉名薛洪祚;

河东汾阴人(今山西万荣)。著名北魏大臣。叱干·初古拔的性格沉毅有器识。

年始弱冠时,司徒崔浩见而奇之。

北魏太平真君中期(公元446年),盖吴扰动关右,薛永宗屯据河侧

北魏世祖皇帝拓跋·焘亲子发兵讨伐,乃诏令叱干·初古拔纠合宗乡,

壁于河际,断盖吴、薛永宗二寇往来之路。事平,除中散,赐爵永康侯。

拓跋·焘开始举行南征时,以叱干·初古拔为都将,从驾临江而还。

后与陆真一起镇压了氐族仇辱檀、强免生等人的起义。

北魏皇兴三年(公元469年),叱干·初古拔除散骑常侍,尚西河长公主,拜附马都尉

其年,叱干·初古拔族叔刘彧徐州刺史安都据城归顺,敕拔诣彭城劳迎。

除冠军将军、南豫州刺史。

北魏延兴二年(公元472年),叱干·初古拔除镇西大将军、开府,进爵平阳公。

北魏延兴三年(公元473年),叱干·初古拔与南衮州刺史游明根、南阳平太守许含等以治民著称,

徵诣京师。北魏显祖亲自劳勉,复令还州。北魏太和六年(公元482年),

叱干·初古拔改爵为河东公。

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农历3月,诏叱干·初古拔入朝,因暴病逝世

终年五十八岁,赠左光禄大夫,赐谥号为“康”。

在叱干·初古拔的后裔子孙中,有取祖先原鲜卑族名“初古拔”的首音之谐音汉字为姓氏者

称初氏,以永怀先辈,世代相传至今。


4谭姓

来源一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

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

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来源二

源自嬴姓。秦亡后,嬴姓为避战乱,其中一支迁徙至巴南,一支迁途队改姓谭。

来源三

源于姒姓,出自圣君夏禹的姒姓后裔。

据史书记载,周朝初年周武王姬发大封诸侯时,

将先圣的后代中一部分夏禹的姒姓子孙封于谭(今山东省章丘市),

建立了谭国,为子爵,因此称谭子。(此来源基本属实,但不代表以上及以下全为虚假)

来源四

源于瑶族,出自瑶族始祖盘瓠,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

自称盘瓠之后,望出弘农。

史籍《姓谱》记载的“巴南大姓有谭氏”,

在《万姓统谱》中也有记载:“巴南大姓有谭氏,碌瓠之后,望出弘农。

”望出弘农的意思是指谭氏的望族居住在弘农郡,

弘农郡即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社川河上流、丹江流域的地区。

碌瓠也可写为盘瓠,又称盘王,

是流传于湖南、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省区瑶、畲、苗族等少数民族的英雄祖神。


5.祝姓

源流一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武王给一支黄帝族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

西周武王封的一支黄帝族后裔于祝地(今山东禹城,一说为山东长清祝阿故城),

后建有祝国(今山东济南),为子爵小国,亦称铸国、祝柯国、祝阿国、东阿国。

在史籍《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古祝国,黄帝之后。按古东阿,齐为柯,汉为祝阿县,属平原郡。

平原郡故城,在今丰齐县东北二里,宋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六年,改属齐州。

唐天宝元年,改为禹城县,以县西南三十里有废禹息故城为名,在今州西北八十五里。”

祝国在西周末期、春秋初期即为齐国所吞灭,其地成为齐国之邑。

祝国子孙们遂以国名为氏,称祝柯氏,后分衍为单姓祝氏、柯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祝氏读音作zhù(ㄓㄨˋ)。

源流二

源于任姓,出自黄帝之裔颛顼之孙重黎,为高辛氏火正。

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在史籍《左传》中疏云:“世本氏姓篇云:‘任姓,谢、章、薛、

舒、吕、祝、终、泉、毕、过。’言此十国皆任姓也。”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

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

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

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

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

按史书如《史记》中的记载:“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

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后共工氏作乱,帝喾遣重黎诛之而不尽。

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重黎被诛杀之后,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而在吴回的后裔子孙中,

亦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皆称祝融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

为祝氏之主源,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祝氏正宗。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ōu(ㄓㄡ)。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古代掌管祭祀活动的祭司,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姓谱》、《路史》等的记载,古代有官职掌管部落、氏族、国家的祭祀活动,

通鬼神、问吉凶,官名即称为“巫祝”。

在古代的氏族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各类巫师皆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待遇极高,

上古时期称为巫史、祝史、祝司、祝师、巫师等等。

在典籍《国语》中记载:“楚令尹建尝问范武子之德于文子,

文子对曰:‘夫子之家事治,言于晋国,竭情无私,其祝史陈信不媿,其家事无猜,其祝史不祈。’

”在史籍《左传》中也记载:“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

其中所指的“祝史”,都属于这一类职官。

在巫史、祝史、祝司、祝师、巫师这类行业中,教派诸多,互有交融,

大多以世袭方式继承其职务,因此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官职称谓或职业称谓为姓氏者

称祝史氏、祝司氏、祝师氏、巫史氏等等,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祝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祝氏正确读音作zhōu(ㄓㄡ)。


6.毛姓

1、 源于姬姓,属于以国名为氏。

毛氏,本姓姬,是黄帝后裔,周武王母弟毛叔郑之后。

毛叔郑(毛伯郑)始建有毛国,后迁于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

再后举国避难于河南荥阳地区。在毛伯郑的后裔子孙以及国民中,

皆有以先祖爵号、封国之名为姓者,史称毛氏正宗。

毛氏族人大多尊奉毛叔郑为得姓始祖。

2、出自周文王姬昌之子伯聃的封地毛邑,属于以封邑为氏。

伯聃(伯明)受封于毛邑(今河南宜阳),在周王室任司空之职,

负责土木工程建筑事务,为周成王六卿之一。

在后世子孙中,有以封地命姓者。

3、源于改姓而来:

1)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元朝右丞相伯卜花的孙子福寿,归附明朝,因率明军讨还湖广、巴蜀等处有功,

官至副总兵,明成祖朱棣赐予毛氏,其后裔子孙多称毛氏。

蒙古族鞑靼部落酋长毛里孩,在明朝时遣使进贡

明宪宗朱见深赐汉姓毛氏,其后裔子孙多称毛氏。

2)源于氐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氐族在殷周到南北朝时期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等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

在两晋时期曾建立有前秦、后凉、成汉等国。

3)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毛忠,初名哈喇,明军将领。

因守边有功,明英宗朱祁镇为表彰他,特赐予毛氏,为回族毛氏之祖。

毛氏回族现主要分布在新疆和甘肃一带。

4)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苗族、傣族、彝族、高山族、布依族、满族、佤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

均有毛氏族人分布,多为明、清时期改土归流运动中改汉姓者后裔。

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毛叔郑。 他不仅是毛国的首领,还在周王朝中担任司空之职,总管土木建筑工程等事务,他的伯爵爵位可以由其子孙世袭继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