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公众号“文史宴”(ID:wenshiyan80s)授权转载 关于米粉的起源,有一些传说。比如有传说秦始皇派兵南征百越,北方士兵吃不惯大米,所以把大米磨成粉做成面条的形状,吃起来聊以宽慰思乡之情,但这个传说非常不靠谱。 秦时虽然已经有了磨麦粉做成的“饼”,但是否有放到水里煮食为“汤饼”的吃法还两说,即便有了“汤饼”,也还不是真正的面条,而是一种较厚的面片,至少要到晋代以后才出现比较细的饼丝,宋元时代才出现今天吃的面条。 当时秦军自己吃的除了饼还有“麦饭”,就是连小麦的壳一起磨碎了煮着吃,这种东西的口感跟面条应该相差了几个档次,所以秦军是不可能发明米粉的。 最早到了东汉,才有了服虔《通俗文》里面“煮米为”的记载,宋人高似孙认为就是米粉,但因为缺少详细记载不是很能确定。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经常引用《食次》一书,此书当成书于南北朝或更早,里面提到了一种食品“粲”,又名“乱积”,应当是米粉的源头。 乱积是把秫米(粟、高粱一类作物)或稻米磨成碎屑,和水、蜂蜜调为米浆,然后通过有细孔的竹勺,把米浆像线一样过滤进油锅中,用油炸熟食用,因为这些线散在油锅里,可能相互缠绕起来,所以叫做“乱积”。 这种食品虽然形状上已经跟米粉相似了,但是竟然是甜食!而且吃的时候是当点心食用的。这跟今天的湖南米粉的差别太大了,但毕竟可以算米粉的源头。 同时还有一种很流行的食品叫做“膏环”,又名“粔籹”,也是用米屑和水、蜂蜜调浆,和得像汤饼一样,然后捏成一圈,放到油里炸,出锅了以后放冷了吃。膏环主要在厨房不开火的寒食节左近吃,所以也叫“寒具”,出锅以后卖相会类似于馓子,但膏环的形状对应当时的汤饼,可能比馓子要宽。 寒具的缩微版 也许馓子离米粉有距离,但做膏环的原料(和好的面或调凝固的米浆)还有一种“水引”的吃法,在牛角上凿一些韭叶状的孔,将米浆从孔里挤出来,割成宽粉的形状,在沸水里煮熟,浇上肉汁或奶酪食用。这种米粉又名“帽饼”、“粉饼”,据《齐民要术》说色泽如玉,不逊于好的汤面,这就很像今天的米粉了。 到了隋唐,岭南出现了一种大米磨粉制成的“米饼”,浸在肉汤里吃,以“屈”为单位,是当地比较珍贵的特产,探亲访友的馈赠佳品,以“交州米饼”之名驰名于世,说不定就是今天沙河粉的前身? 炒牛河——也许以前叫米饼? 在宋代,米粉被称之为“米缆”或者“粉”,质量越来越高,外观光洁无比(南宋楼钥诗“江西谁将米作揽,卷送银丝光可鉴”),口感奇佳(南宋陈造诗“嗟此玉食品,纳我蔬蔌肠”),有一种绿豆粉制作的“索粉”还是宋朝国宴的标配。 此时的米粉不仅是美食,还成了养生食品、健康食品。当时人遇到痛风、关节炎等疾病,都禁绝面条,但还想吃面怎么办呢?就拿米粉来替代。如陈造所言:“予以病愈不食面,此所嗜也,以米概代之。”可能米制品的热量比面食低,确实能够缓解吧。 元代以后,北方对荞麦进行深度加工,发明了河漏(即饸饹),制作时用河漏床压制,能把筋质较低的荞麦粉加工成面状,大米粉的筋质也不高,学了河漏的做法来压米粉,被称为“漏粉”。米粉的生产效率经此显著进步,开始成为民间的家常食品。 饸饹启发了米粉 明朝以后,米粉跟今天已经相差无几了,据明人宋翊《竹屿山房杂部》有“粉食制”一节,专门介绍米粉的吃法,不外乎干拌粉和汤粉两种,跟今天一样,到了清末民国,米粉就被称为“米粉”或“米线”,一直沿用至今了。 今天米粉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十分流行,湖南是其中一个重头,主要有长沙米粉与常德米粉两个流派。 长沙米粉是类似于河粉的扁粉,相对清淡,对汤特别讲究,要用猪骨或牛骨熬足时间,粉与汤浑然一体,码子上传统的以椒脆(榨菜肉丝)、酸豆角肉泥、雪菜肉泥为主流,后来参考长沙手工鸡蛋面的做法,又引入了酱汁、牛肉等煨码,合面、粉之长处为一,简直完美。 长沙米粉 常德米粉则是桂林米粉那样的圆粉,口味较重,包括炖粉在内,汤汁都比较咸和辣,因为常德回民较多,其码子以牛肉为主,给得也比较多,牛肉香味较浓,有一段时间风靡长沙,现在在全国的名气较大。 推荐大家品尝一下长沙米粉,很可能会吃一次就爱上。 |
|
来自: alayavijnana > 《历史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