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故事(375):《我们一起走过》——行在上海(上)

 zzm1008图书馆 2018-08-18


内容介绍

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人的出行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自行车到小轿车,从黄包车到出租车,从有轨电车到磁悬浮列车,从渡江轮渡到跨江大桥,出行的变化折射出时代的变迁。

上世纪70年代,家中拥有一辆凤凰14型或者永久13型自行车无疑就像今天拥有了一辆小轿车,上海生产的凤凰、永久自行车是当年人们心目中的奢侈品。

最右为生产于1978年的PA13型永久自行车

在公共交通出行方式上,轮渡也一直是上海市民最有特色的出行方式,黄浦江上的汽笛声成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标志之一。上世纪80年代末是上海轮渡最繁忙、最鼎盛的时期,也是轮渡超负荷运转的时期。

上世纪80年代的渡轮

与轮渡一样拥挤的是上海的公交车,但随着有轨电车的消失,运量更大的巨龙车便兴盛起来了,相信挤公交的画面一定会沉淀在很多上海人的记忆深处。

巨龙车

挤公交

编导札记│敢问路在何方

本期编导:王 戎

衣食住行、上学就业、看病养老,任何一条都是老百姓牵肠挂肚的大事。改革开放四十年,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老百姓的日子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40岁,作为一个人来说正好不惑,这是一个正当年的人,已经度过了躁动的青春期,却还是精力充沛,有着无限的未来可以展望。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也正像一个40岁的人,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上海故事》推出了系列电视专题片《我们一起走过》,从衣食住行四个最基本、最民生的话题上,为“改革开放”40年献上了一份纪念礼物。

40年前,谁拥有一部永久牌13型或凤凰牌18型自行车,那就等于当下拥有了一辆高档轿车,这是件很有面子,也相当“扎台型的事,它是老百姓结婚嫁妆三大件中最迫切、最实在的一大件。因此,当时谁能搞到一张紧俏的自行车票,立刻就会迎来大家非常羡慕的目光,自行车承载了许多人的青春记忆和人生故事。

自行车券

1980年,上海街头上出现了一种三轮机动车,上海人幽默地称呼它为“乌龟壳”,它招手即停,按里程计价。

被称为“乌龟壳”的三轮机动车

80年代的上海黄浦江上共有对江客渡航线22条,对江车渡航线五条,其中中心城区客渡航线平均间隔1.4公里就有一条,日平均客运量100多万人次,年最高客运量3.7亿人次,堪称全世界最繁忙的轮渡。而从陆家嘴到延安东路外滩的陆延线则是上海最繁忙的轮渡线,一天的客流量超过20万人次,许多上海市民对此有着深刻的印象,因为当年他们每天都要浦东、浦西往返。

陆延线”是上海最繁忙的轮渡线

国家的发展变迁和个人家庭的命运是紧密相联的,四十年来,上海交通和交通工具的变化巨大,家庭出行由自行车、摩托车逐步变成了小汽车,出远门,由乘长途汽车变成了坐绿皮火车、新型空调列车、动车和高铁。车轮滚滚,我们奔走在追梦、圆梦的路上,享受着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欲知更多内容,敬请收看本期《上海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