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黄浦江轮渡的私家记忆

 街心舞苑 2022-12-21 发布于上海
不久前应上海图书馆“微阅读·行走”之邀,和美女作家何菲老师一起说了说黄浦江的轮渡。为准备这次谈话,我写了一点材料,有些是前几年发布过的,有些是新补充的。在自己的公众号和读者朋友分享。对老浦东、老轮渡来说,这些文字或许没有什么价值,只能算是一个上海市民的私家记忆,或一点不为无益的补充。为增强阅读效果,在网络上下载了几张历史图片,未能一一找到出处及标注作者,特此表示感谢。

小时候,去趟浦东可是件大事!

八十年代,小学同班同学的父母单位在浦东分了套房子,拿到初中录取通知书后,邀请我们去他们家玩。几个同学像郊游那样“踏着晨曦”出了门,坐轮渡过江再坐公交车。

那是一个夏天的清晨,轮渡的筹子是绿色的,投出去,碰撞票箱时发出清脆的声音,“嗒啦”。轮渡的筹子长得和点心店小馄饨的筹子很像,但买小馄饨时,筹子是交给营业员师傅的,听不到声音。我第一次在黄浦江心眺望浦江两岸,一边是外滩,市政府、海关、中国银行……江中驳船的汽笛声、外滩的钟声,渡轮上自行车铃和人的身体摩擦的声音,还有黄浦江特有的味道,咸的,像黄梅天反潮,那是属于八十年代的记忆。

图片

跑了很多路,但同学家的条件让我们大开眼界。新建的板式工房,独用的煤卫,还有大阳台。我们的军用书包里装了面包红肠和橘子水。同学妈妈笑了:你们真以为是来春游的?

吃了两顿,告别同学家。那个年代的地址,某某路某某弄某某号,很多人在某某号后面还有个括号:前楼,后楼,亭子间,或一个门牌有多个出入口的,会标明“甲乙丙丁”。浦东同学留的地址是浦东某某渡某某宅几号几零几。渡,宅,熟悉又陌生的名字。

图片

后来有了自行车,活动半径陡然大起来,有同学撺掇组团去三林塘“捉虫”(抓蟋蟀),据说那里的“虫”比七宝略逊一筹,但距离较近,坐轮渡过了江,骑车“一歇歇就到了”。我忘了是谁出的主意,但“一歇歇就到了”显然是美丽的谎言。我们在初秋的田埂上肆意挥洒汗水,多年以后回想,猜想着参加环法自行车赛“魔鬼路段”的车手是什么心情。

好不容易到了,“蛐蛐蛐”,让人愉悦的声音。我们忘乎所以地追逐那些未来赛场上的战士,全然忘记了脚下踩的,是农民伯伯辛苦耕种的田地。“小鬼,哪里来的?”终于我们被发现了,好在我们有自行车。骑啊骑,看到轮渡站的那一刻,心情就像电影《平原游击队》里的老乡见到了李向阳。

图片

1995年我上班了。浦东是1990年正式开发开放的,热火朝天的年代。到单位报到后组织新员工参观正在建设的东方电视台大楼。黄浦江上有了大桥和隧道,我们是坐大巴车过隧道去的浦东,一人发一顶安全帽,浦东到处都在施工。领导指着高耸的脚手架说:“小伙子,你们好好干!”

那时候不是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吗?在上海生活,“地段”两个字时时处处戳着人的神经。不要说去浦东,浦西的房价都让人看不懂。一样的房子,隔条马路,仿佛就是两个世界。

图片

1998年我到浦东上班了,1月18号搬进新办公室,17号晚上下雨,我们忙到半夜,撑着伞离开了南京东路七重天的老办公楼。那时候满心都是对未来的憧憬,根本没想到回头再看一眼我们的老办公室。

那个年代机动车过江要收15元 “过江费”,从我家到东方路上班,公交车要倒好几辆,打出租车的开销就太大了。有时晚上也要去加班,就到延安路云南路口“拼车”。5块钱一个人,只送到龙阳路。偏偏我上班的地方离龙阳路还有一段距离,5块钱就要下来走,送过去就要10块,坐5块头还是10块头?纠结……

图片

2001年我回到南京西路上班,但在浦东买了套房。住到浦东后,困扰我多年的鼻炎不治而愈,空气真的好。高楼大厦离得很远,没有光污染,晚上在家不用挂窗帘,望出去是暗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