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申城记忆︱上海轮渡(四)勉力经营梦难圆

 昵称6334205 2022-08-16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小编摄于前滩公园 

2016年9月30日,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正式发布了“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概念方案”,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45公里将全线贯通。在不久的将来,一条“世界级滨水休闲游憩带”将呈现在世人面前。面向追求“卓越全球城市”的上海2040,黄浦江将成为城市生活核心的美好舞台。

图片

黄力炯作品

历经八年抗战,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大地重光,沪上市政终于完整地回到了国人手中。国民政府中的部分有识之士一度信心满满,期盼着能够修饰内政,恢复经济。

图片
抗战胜利初期

市轮渡6号轮停泊南京路外滩码头修理中

图片
 
忧国忧民,担之重任
 
图片

当时国力尚不允许通过巨大工程实现浦江两岸的沟通,在战后重构的大上海都市建设计划的整体框架下,市轮渡担当了平衡城市发展的重任。对此,曾主管上海公用事业的公用局局长赵曾珏先生,有如下精辟的说明:

“上海市区域是包括浦东及浦西两区(域),故本市建设须求其平衡发展。据调查所得,此两区(域)仅一江之隔,而轩轾很大,以地价而言,浦东较浦西相差约五十倍至一百倍;以教育而言,浦江固不少优秀分子及杰出人才,但就一般而论,浦东则较为落后,其相差之程度当在五十年左右。市府既欲求两区之平衡发展,对于东西两区(域)沟通极为注意,故对于轮渡事业异常重视。虽然两岸联络可以开筑隧道、建造桥梁,但费巨工艰,要非一蹴而就。为市民文化经济种种着想,我们很需要将轮渡事业以官民合作力量臻于尽量发展之地步。”

图片
时任上海市公用局局长赵曾珏(1901-2001)

此时由国民政府接收时的轮渡公司,仅存5艘渡轮、4座浮码头,且大多破烂不堪,难以维持正常营运。

按照市公用局对轮渡事业的要求,由于“以市府财力,一时尚未能兼顾”,轮渡公司在筹备之初,就确立了“以企业化、民众化之立场,成一官商合办之组织”的方针。1946年11月轮渡公司开始招股。

图片
市轮渡公司发行的股票

原招股书中写到:

良以本市胜利后人口激增,浦西一隅势难尽量容纳,为大上海整个建设计划着想,浦东广袤地域之开发,洵属要图。本公司适应市区情势之推移,与夫公众需要之迫切,愿负浦江安全运输之重任,俾两岸发展平衡,而于未来市政辉煌之成就有所裨益。”

这一说明,言辞十分诚恳,理由也颇为充分,尤其是对于浦东地区未来发展的那句话,读来令人充满期待。招股工作以政府专营为依托,以着眼于浦江两岸均衡发展、进而推动大上海建设为目标,如此具有吸引力的说明,果然招来了大量社会资金,招股工作非常顺利。

1947年2月15日下午,上海市轮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大会在北京路外滩水上饭店召开。董事长杜月笙,总经理张惠泉,办公地点北苏州路434号。

图片

1948年5月11日

南京政府交通部颁发给上海市轮渡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执照

图片
 
时代羁绊梦难圆
 
图片

为了与整个大上海建设计划相配合,成立之初的市轮渡公司在市政府、公用局的指导下曾制定了一个“五年扩充计划”,作为1947年至1951年间“最低限度”的努力目标。

图片
市轮渡《五年计划草案》

最初刊登在1946年12月出版的第14期《公用月刊》上

在这份“五年计划”中,卡车轮渡的建设成为核心。时任公用局局长的赵曾珏曾指出,卡车轮渡的建设,以方便工业原料从浦东仓库运往浦西工厂,希望通过此举,“浦东西间,虽无桥梁之形,而有桥梁之实”。

然而,计划归计划,实际归实际,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和政治局势,当局并无多少可供其施展抱负的空间。所以,想使轮渡业有一番更大的作为,实际上只是一场难圆的梦。

图片
陆家浜路车轮渡码头打桩施工情景

自1947年以后 ,随着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国统区内出现了近代以来罕见的衰颓景象:恶性通胀、交通受滞、工厂倒闭、工潮学潮不断地冲击着整个上海社会。在严重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危机之下,市轮渡自然也难逃波及。由此,“五年计划”中的项目多数并未实现。

上海市轮渡事业的发展和整个城市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而上海的命运又受制于整个中国的命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似乎给中国和上海的崛起带来了难得的契机,但是紧随而来的国共全面内战,又使得初现曙光的东方大港重新趋向暗淡。这显然不是一个建设的年代,置身其间,任何一行一业,纵然不乏有心之人、抱负之志,但终究无法摆脱大时代的羁绊。

图片
1949年绘制的上海市轮渡航线图

1949年5月27日,上海全境解放,城市轮渡事业自此翻开了新的一页。至1976年,上海市轮渡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客渡航线发展到19条、车渡航线5条,比1949年时增长了7倍多,码头7座(1949年16座),渡轮107艘(1949年19艘),总载客量33900客位(为1949年的5倍半),轮渡年客流量1.9亿人次(是1949年的15倍多)。

即便如此,从50年代中期起,直到70年代后期,中国的政治运动此起彼伏,上海作为最大的工业城市,轮渡业的发展也毫无疑问地受此影响,一方面以服务于生产建设为目标,以服务于工农大众为宗旨,轮渡设施和管理相应地有所改善,另一方面却因为一再强调以技术革新、挖掘潜力为手段的技术改造,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设施陈旧、装备滞后的局面,因而其发展水平始终无法真正提高。使得客流量增加和运能紧缺的矛盾并没有明显缓解,“过江难,难过江”依然成为老百姓的口头禅。

图片
“文化大革命”刚结束时的东门路渡口门口

天塹变通途,何时才能实现?老百姓多年的“过江难”问题到底该如何解决?

下期敬请期待。

  • 作者傅斌曾供职于上海市轮渡有限公司

  • 未署名图片选自《百年轮渡》画册。

图片
 

时光如烟

建筑百年


重要提示:

“上海轮渡记忆”征集活动截止日期为2016年11月18日,拖延症患者抓紧时间啦!小到一句话、一张照片,大到文学创作、学术论文,都可以发给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