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奔豚证】奔豚汤

 鉴益堂 2018-08-18

【原文1】师曰:病有奔豚①,有吐脓②,有惊怖③,有火邪④,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

【词解】

①奔豚:病名。奔亦作贲,豚亦作犯,音义相同。豚为小猪,有谓系江豚,奔豚又称奔豚气,是形容症状如豚之奔窜故名。

②吐脓:指吐脓血。

③惊怖:指一种因惊怖而得的情志病。

④火邪:谓误用温针、艾灸、火熏等法所引起的病变。

【释义】本条论述奔豚气病的病因和主证。

奔豚气病的成因与惊恐关系密切,但并不单纯指惊吓和恐惧,如《诸病源候论》认为奔豚气病“起于惊恐忧思所生”。所以这里的“惊恐”两字应理解为概括了多种精神方面的刺激。奔豚气病的症状特点是其病发作时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痛苦异常,难以忍受,随后冲气渐渐平复,一如常人。另外,本条原文虽然指出奔豚,吐脓、惊怖、火邪四种病的发生均与惊恐发作有关,但火邪病据《伤寒论·太阳病》的记载,多因误用火法而发生,不是因惊而得火邪;至于吐脓一证,在《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和《呕吐哕下利病》等篇中,都未提及由惊而得,吐脓起于惊恐,于理难解。本章专论奔豚气病,本条所涉及的吐脓、惊怖、火邪三种病由于原文简略,医理不详,恐有脱简。

【原文2】奔豚,气上冲胸①,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奔豚汤方

甘草 川芎 当归 黄芩 芍药各二两 半夏 生姜各四两 生葛五两 甘李根白皮一升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词解】①气上冲胸:气逆上冲于胸。

【释义】本条论述肝郁化热奔豚的证治。此种奔豚气的发病机制在肝,且与冲脉有关。冲脉起于下焦,上循咽喉,如因惊恐恼怒等精神刺激,肝郁化火,循冲脉上逆,就可以发生奔豚,自觉一股气从少腹上冲胸部;肝郁则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经脉阻滞,不通则痛,故见腹中疼痛;肝与胆互为表里,肝郁少阳之气不和,则见往来寒热,但这种往来寒热是奔豚发于肝的特征,并非所有奔豚必具之症。治疗用奔豚汤清热降逆,和血调肝。方中李根白皮(李子树根的白皮)性味咸寒,专治奔豚气。据《名医别录》记载:“李根皮大寒,主消渴,止心烦逆,奔豚气。”《长沙药解》指出其“入足厥阴肝经”,“下肝气之奔冲,清风木之郁热”。故为本方主药而重用;黄芩、生葛根清热,半夏、生姜降逆,以加强李根白皮的清热下气之功;当归、芍药、川芎和血调肝;芍药配甘草可缓急止痛。诸药合用,清肝热,降逆气,和肝气,热清气下,肝血调和,则气冲腹痛、往来寒热等症自消。

【辨治要点】

主证: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

成因:惊恐恼怒,肝气郁结化热,随冲气上逆。

治法:疏肝清热,降逆平冲。

方药:奔豚汤(甘草、川芎、当归、黄芩、芍药、半夏、生姜、生葛根、甘李根白皮)。

本方清肝泄热,降逆下气,对热性奔豚确有疗效。若奔豚反复发作,肝热伤阴,形体消瘦,舌红少苔少津者,方中生姜、川芎、半夏等辛温之品须慎用,可重用李根白皮。本方亦可治疗肝胃不和,气逆上攻之胁痛,胸膈胀闷,噫逆呕呃,或往来寒热,或口苦咽干,舌苔白微黄,脉弦者。若无李根白皮,可用川楝子代替,亦有用桑根白皮代者。若胁肋脘腹痛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呕吐较重者,加代赭石、竹茹;胸胁胀痛者,

可加枳实,木香。本方加味可治疗湿热性痢疾、围绝经期综合征、流行性结膜炎、小儿腮腺炎(痄腮)属肝郁化火兼湿热者。

1.png

本文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u/11600712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