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2年院系调整哪些学校损失最大?有哪些学校逆袭获益?

 昵称4390489 2018-08-18
1952年院系调整是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一件刻骨铭心的大事,对至今的教育格局仍然产生深远影响。由于是以众多综合性大学为母体,切分为多所专业性的院校,凭空生出没有历史渊源的钢铁学院、化工学院、机械学院,自然是所有综合性大学都动了外科手术,因此时至今日几乎所有综合性大学都说自己损失大,“如果不是那一次调整,今天我们学校将如何如何......
那么哪些学校损失最大呢?有没有学校反而是受益的呢?
首先界定一个时间点,不一定特指1952这一年内发生的事情,也可以上溯到1949,下限可以到1954甚至1957这些后来的修正微调。
其次限定前后有沿革关系的学校,比如一夜消失的教会大学、私立大学损失最大,凭空新办的什么钢铁学校、化工学院受益最大,这一种情形就不纳入比较了。
最后至来自解放区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之类就不统计了,因为之前不算是严格意义的“学术性”大学,院系调整后当然是大收益的。从苏联移交过来的哈工大也不好统计,中苏不同国籍也难以统一尺度。所以主要是原国统区内的大学。
一、哪些学校损失最大?
按照当今人们的“吐槽”而言,所有的综合性大学,因为从规模上有5-8个学院(大类)变成了文理学院或者单纯的工学院。不过就精度而言,其实并非都有损失,很多只保留文理科或者工科的,精度基本上都得到了加强,成为地区性的龙头。
1、第一类是“五大母体”,按照普遍说法南京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被称为院系调整的“五大母体”,损失当然是巨大的。不过,这5所学校在切割后虽然大瘦身,但是剩下的部分精度还是不错的,至少还是地区性强校。其中前后变化最大的是国立央大,民国时期简直是巨无霸,当然院系调整后补充进入的也有一些优良资产。其余4所的落差没有南大那么悲催。另外厦门大学比起浙大、武大、中大,输出更多、吸纳更少(福建大学不多啊)。
2、第二类是民国时期实力相当不错的大学。可能规模或精度不如“五大母体”,但切割后不仅规模没有了,连精度也不见得比原来高的,例如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广西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大学、山西大学、贵州大学等。但毕竟在1950年代末作为该省的第一综合性大学的定位,现在还混回一个985211的名堂。其中落差较大的是广西大学和云南大学,这两所民国时期实力很不错,现在仅仅是个2111960年前云大比广西大留的东西要多);而今天也是211的西北大学、山西大学、贵州大学民国时略逊一些;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大学民国时实力很强,但由于区域定位还可以,今天留住了985(山东大学相对坎坷一些,因为在青岛关门、济南复办,中间血脉沿革还有争端)。
3、张冠李戴、几乎断根,至今仍有沿革争端的,河南大学、安徽大学、南昌大学(中正大学)。
国立河南大学绝对是个苦主,国民政府曾经有机构搞过排名,河南大学最好的年份曾达到全国第6,但是后来政治上站错队(河南解放时居然不热烈欢迎,反而随同国府逃到苏州办学),之后河南省会从开封迁到郑州,而郑州大学又另起炉灶新建,现在河南大学是新乡师范学院以继承人自居留下来的,当然不可能把211名额给你了。
安徽大学情形相似,也是省会变了从安庆迁到合肥,合肥那边又新办一所徽大。但比河南大学多了一样倒霉事:他连就省府安庆都呆不下去,而是因水灾迁到芜湖,现在宣称国立徽大的继承人有3个:安徽师范大学(芜湖,继承师生、档案和学术资料)、安徽大学(合肥,继承招牌)、安庆师范学院(安庆,继承校舍和不动资产)。按照多数人观点而言,手握档案的安徽师范大学是正宗继承人,这样就连211也不是了。
国立中正大学与国立安徽大学的遭遇有些类似吧,严格意义的法定继承人是江西师范大学,不过后来新办的江西大学继承(抢走)了南昌大学的招牌。国立中正大学尽管没有政治站错问题,但是他衰就衰在校名起得衰(其实建校时是取“大中至正”之意,和将光头其实没有关系)。现在台湾的国立中正大学在大陆的“姐妹学校”是南昌大学,而不是江西师范大学学院,就这个认同度而言,国立中正勉强也可算留住211了。
按以上几种分类,特大损失是:国立央大、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广西大学、河南大学、中正大学。以上几种损失不易排名,主要是标准难定,因为100分降到80分,与60分降到40分不知道谁得下滑更大。但个人感觉上国立央大、河南大学比较惨重。

二、有哪些学校获益?
以上这些被分掉的“土豪学校”,大多数被作为零散组件用于建立新办的独立学院、专业学院了,按道理其实没有什么老学校受益的。不过还是有一些逆袭案例,下面我说说国统区老校哪些实在院系调整中获益的5个:
并列第4名:北大清华。当然这个定论有争议,北大清华原本都是6-7个学院的综合性,调整后北大只剩下文理,清华只剩下工科,瘦身很多。不过,精度也提升了很多,原本清北并不象现在这么超牛(国民政府时期已经被央大超过),正式由于有了这个超级精度才有今天,所以我认为是院系调整的赢家。
3名:兰州大学。原本远出大西北,不怎么样的学校,但这次调整的区域定位地位凸显,加上西北大学地位下降,而西安交大并未从上海迁来,兰州大学战略地位上升了,从内陆调来的名教授、名专家不少。
2名:南开大学。北洋时期的天津,是北洋大学独大,到国民政府时期,是国立北洋大学、私立南开大学、教会的津沽大学三足鼎立,似乎北洋大学仍靠吃老本而占先。不过发展过程中抱住了两条大腿,第一条是抗战时期抱住了清北大腿,成立西南联大身价倍增,第二条就是出了一位当朝的相国大人。到1952院系调整后,北洋降为纯工科的天大,津沽杀校,南开得以守得云开见月明。
1名:复旦大学。原本上海滩的一所私立野鸡,在高校林立环境下奇迹般地脱颖而出,成为华东区的第一综合性名校,据闻当时几乎是整所浙大的文理法商类学科整体打包搬运到复旦的,让浙大人忿忿不平。这里也有两件标志性事件,第一件事是抗战偏安重庆时期其校友于右任在老蒋面前耍了花招,在即将杀校前改了公立;第二件事就是迎接上海滩解放时期的光明抉择,至今复旦的校庆日仍是上海解放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