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食

 天地虚怀xia 2018-08-18

四食


问:段食、触食、思食及识食,这四个与名色法有何关系?修行缘起法时,如何观此四食?

 
帕奥禅师答:在这里,我要举例来说明。佛陀开示说:“一切众生依靠食。”这里所谓的‘食’,是指‘因’而言,而不是指食物。


所以,‘四食’就是四种因。段食,是指四类色法。即: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食生色。


在此,佛陀强调在这四类色法中的食素,它是五蕴界众生赖以存在的主因之一。


然而,食素不能单独生起。因此,与食素俱(一起或同时)生起的其它色法,也都包括在段食之内。


另一项理由是,四类色法中的业生色里,包含有六处色法: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心所依处。它们也被称为: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身净色、心所依处色。


就五蕴界的有情众生而言,名法(精神现象),必须依靠这些依处色法,才能够生起。因此,这些依处色也是一种因。


其次,关于四食中的触食、思食、识食。这里的‘触’,是指与思和识相应的触心所。


‘思’,是指‘行蕴’而言。‘识’,专指‘业识’而言。因此,这三种食所代表的就是行与业。


在你观照过去世的因时,假设观照到以花供养佛像,你应当照见那时的究竟名色法。


如果当时,你以欢喜心与了解因果的清明之心,以鲜花去供养佛像。那么,供花时意门心路过程的每一个速行心当中,就会有三十四个名法。


在这些名法当中,触心所即称为触食;它的作用,是令心与目标接触。如果没有触,你就见不到目标(如鲜花、佛像等)。所以,触食是一种因。


接着,是思食。思,即是有意志的行为,也称为行或业。由于有思的力量,所以才会造成果报。思愈强,果报就愈强;思愈弱,果报也愈弱。所以,思食也是一种因。


第四种食,是识食;这里的识,是指业识。它也是一种因,因为如果没有识,思就无法生起。这是由于,心所必须与心(识)同时生起的缘故。


这四种食,一生起之后就立即坏灭;但是它们的业力,会存留在名色相续流当中,而造成未来的果报。


行与业,必须依靠依处色法才能生起。因此,依处(段食)也是一种因。


此外,还需要其它的助缘,即无明、爱、取;这三项烦恼,存在于另一个心路过程中。


在《增支部.食经》中,佛陀开示说:“四种食,是由于什么法而生起呢?”“诸比丘!由于爱的缘故,所以四种食生起……”


一再生起的爱,就是取;有爱与取的时候,就有无明。由于无明、爱、取的生起,所以四种食才会生起。你必须如此观照它们的因果关系。


能够如此观照之后,你应当观照今世结生心时的五蕴。然后,你再观照前世临死时现起的业力,交替地观照这两者,以便确定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


你可能在前一世,发愿下一世成为比丘或比丘尼。错知有比丘、比丘尼的真实存在,是无明;贪爱比丘、比丘尼的五蕴色身,是爱;一再发生的爱,就是取。


由于有无明、爱、取这三种烦恼,所以你会造作行或业。行的业力成熟时,就会产生今世结生时的五蕴身体。


当你如此一再观照因果关系时,就能了解这四种食,能够造成人类结生时的五蕴。


另一种观照的方法是:你也可以先观照现在的四种食,即四种因。例如,现在你发愿,来世要成为比丘或比丘尼。


由于这个愿,你会修积一些善行,譬如布施、持戒、禅修等。在那些善行里,就包含了触食、思食与识食;即:触心所、思心所与识这三种因。


而它们,都必须依靠依处色才能生起,依处色法就是段食。所以,总共有四种食(四种因)。


这四种食,是如何产生的?佛陀开示说:“由于爱生起,所以四种食生起。”爱是因,四种食是果。一再生起的爱,就是取。


因此,由于取生起,所以四种食生起。然后,你应当观照:由于感受生起,所以爱生起;感受是因,爱是果。


由于触生起,所以感受生起;触是因,感受是果。由于六处生起,所以触生起;六处是因,触是果。


由于名色生起,所以六处生起;名色是因,六处是果。由于识生起,所以名色生起;识是因,名色是果。


由于行生起,所以识生起;行是因,识是果。由于无明生起,所以行生起;无明是因,行是果。


你可以如此的,逆着观照它们的因果关系,这称为修习‘逆缘起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