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情画意,精神栖居 —— 诗意画面的长江石鉴赏 (上)

 乐府石集 2018-08-18


长江石富于诗情画意,已是石界共识。诗情画意,是客体的景物与主体的心境互激而产生的诗意画景,即诗的情怀、画的意境,这是很“中国式”的审美境界。对于自然天成的长江画面石,“诗情画意”是很高的评价,但绝不是一句夸大其词的广告语。的确有一类长江画面石的意境已达浑然入化,给人画入诗境、诗意盎然的感动。


诗情画意一词,源自宋代周密之词《清平乐》:“诗情画意,只在阑杆外,雨露天低生爽气,一片吴山越水。”诗情画意,是作者对吴山越水的高度艺术概括。《宣和画谱》评王维:“维善画,尤精山水……其思致高远,初未见于丹青,时时诗篇中已自有画意。”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也是唐代大画家,他的山水画,其实就是按诗意创作的,对开启中国山水画追求诗词意境有着重要贡献。此后,中国绘画逐渐走向诗画合璧。


诗之美,在于诗中有画;画之美,在于画中有诗。很多古诗的意境、词句都是顺着一幅幅画面扫描推进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的超逸心境、田园的淳淡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态,南山菊篱,全在诗句淌出的画境之中。我们读古诗,脑海里常常浮现一幅幅优美画面,我们赏长江石,耳畔亦屡屡如闻诗词吟诵之声,美妙而惬意。

《望月》/杨松 藏

如这枚长江墨画石《望月》,画面表现了独特的光感效果。一轮残月透出云层,月下古木葱郁,群山潜形,意境幽深。若身处异乡,触景生情,怎能不勾起游子思乡之情呢?杨松以《十六字令》吟道:


晖,

寂寂中天只影隨,

乡关远,

圆缺几时归。



赏石,饱醮情感的文字并非一定要多,在于情景交融。


《寒梅》/杨松 藏

又如这枚长江绿泥墨画石《寒梅》,疏枝清瘦,宛然君子之风。面对这样的画面,怎能不生踏雪寻梅的雅兴呢?于是杨松信手拈来:


山闲无所事,曳杖数梅花 。

昨夜冬风后,寒枝几处斜?


《关睢》/ 孙瀑恩原藏

贵州安顺的孙瀑恩,可谓长江石的知音。且看他这枚长江水墨石《关睢》,墨气氤氲,笔墨灵动,画面略显寒意。通常人们赏石,会去找能讲故事的图纹,而此石最打动人的是画面中的孤寒意境,叩动人的离愁别绪。瀑恩笔下流淌的正是这份情感:


林下一池秋水皱,

揉碎蟾光,一抹疏影秀。

青荇有情相伴久,

雎鸠无偶只独瘦。

心事重重谁看透?

几许离愁,堪比岚雾厚。

寻遍沙洲人未有,

寒枝拣尽梦难就。


《古渡》/ 孙瀑恩 原藏

长江石画面的表现是不拘一格的,这枚《古渡》是长江芙蓉石的变种——血筋芙蓉石。它以锐转的线条、浓重的色彩,表现大榕树下古人待渡的场景。瀑恩面对画面浮想联翩,率意挥洒:


只有秦汉的虬枝,

才能如此苍莽。

只有唐宋的扁舟,

才会这般轻荡。

  仗剑不畏天涯路,

野渡哪管身何处!

只有揽月的雄姿,

才会这般轩昂。

只有问天的声音,

才能如此铿锵!


赏石读诗,此情此景,应该有所共鸣。


版式:尚悦



中国观赏石协会主管主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赏石艺术传播平台

   第 8 期  


“石事动态”

  —— 关注石界动向 记录石界大事

“珍品典藏”

  —— 经典不一定拥有 但值得铭记

“读书汇报”

  —— 梳理古今赏石理论,传播赏石文化

“传承经典”

  —— 不忘初心 传播经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