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瓦当之兽面纹?——鲜卑人吸收的中亚遗产

 gudian386 2018-08-19

兴安北族—找樂有关古物的胡言乱语

名称:兽面纹牌饰

年代:西晋中期

材质:青铜

尺寸:高3.38厘米,宽2.7厘米

该兽面纹牌饰造型可分为上下两部,上部为兽面纹,圆耳,大眼、高颧骨,下部两侧各有两弧状镂空,中间似有一颗类五角图案,中间亦镂空,最下整体内收,但并未封口。该器之兽面风格与凉城小坝子滩窖藏出土的一件“四兽形金佩饰”(1)之兽面纹风格相同,两者无疑为同期遗物。

凉城小坝子滩窖藏共出土13件金银器,其中含三方晋代官印,两银一金,印文分别为“晋乌丸归义侯 、 晋鲜卑归义侯 、 晋鲜卑率善中郎”(2),这三方官印应为西晋(266-316年)政府赐给奉承晋室的鲜卑、乌桓上层贵族之印。另外,金器中还有一件刻有“猗迤金”铭文的四兽形金佩饰,猗迤即拓跋猗迤,生于西晋泰始三年(267年),西晋元康五年(295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禄官分国为三部,以拓跋猗迤始统一部,居代郡之参合陂北(今凉城县境内),西晋永兴二年(305年),猗迤因助司马腾作战而被西晋封为大单于,赐金印紫绶,同年6月24日去世(3),这批金银器很可能为猗迤统帅一部之后的遗物,其年代应在295年至305年左右。故此类兽面风格之流行年代,应与此相近不远,本文论及器物应为西晋中期遗物。

至于该器之造型及纹饰艺术风格,国内有通辽科左中旗出土的“人面形金饰牌”(4)与之相近,二者整体造型、人(兽)面部五官纹饰风格相同、牌饰下部均有五角或六角中空纹饰,年代应相近。关于人面形(纹)金牌饰之年代,《中国金银玻璃珐琅器全集.金银器》中记为北朝(2004),王大方先生也认为属北朝(2005),“金色中国”特展中则标注为东汉(2013),而通辽博物馆则标注为鲜卑,故目前其年代学界尚存分歧不能统一,然无一将其年代定为西晋。

图片不反映实物大小

自东周起,我国北方草原地带逐渐流行起草原风格牌饰(5),牌饰外形基本分为矩形边框和不规则边框两种。东汉(25-220年)初以前,匈奴称霸北方,考古发掘出土之匈奴牌饰动物纹饰丰富,且多为成对出现的带具。

图片不反映实物大小

公元100年前后匈奴陨落,鲜卑继而雄起北方草原,早期鲜卑牌饰风格大体延续匈奴,但纹饰母题大多仅限于鹿纹和马纹,多随葬仅一件,未作为实用带具使用,这与至少发生在东汉晚期之带具革新并日益风行有重要关系(6),因此其功能也逐渐转为代表社会身份、地位之象征。

至魏晋以后早期鲜卑牌饰几乎销声匿迹,考古所获之牌饰如呼和浩特添密梁(7)、甘肃华池县(8)、通辽六家子(9)、凉城小坝子滩(10)出土者,其纹饰皆具虚幻色彩,已脱离鲜卑早期牌饰之纹饰特征(11),可称为鲜卑晚期牌饰。根据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无论是墓葬或遗址,自北魏统一北方、十六国局面结束(以439年北魏灭北凉为标志)后,北方地区就未再发现草原文化风格牌饰了(12)。

图片不反映实物大小

就此可以结论:自东周源兴的草原风格牌饰,大体可分为匈奴牌饰、鲜卑早期牌饰、鲜卑晚期牌饰三个阶段,分别以东汉初、东汉末为分期点,以十六国时期结束、北魏统一北方为终结,匈奴时期为牌饰之源起并辉煌时期,鲜卑早期牌饰为衰退期,鲜卑晚期牌饰则为尾声。

人物纹牌饰为鲜卑遗存已为学界共识,且其无论造型风格还是纹饰母题已完全脱离鲜卑早期牌饰,属鲜卑晚期牌饰。故其年代上限应为魏晋时期,年代下限,大致在北魏中期以前,结合如上兽面纹牌饰的年代推定,人面纹牌饰的年代很可能在西晋中期前后。

与人面纹饰牌同出的还有一件“人兽纹金牌饰”(13),这件牌饰因其“一人双兽”风格与阿富汗贵霜帝国“黄金之丘”宝藏(25-50年)出土的一件东汉初期“君主与龙”头饰牌之“一人双兽”风格相近而为学界广为关注(14),“一人双兽”母题源于西方,中亚大夏地区(现属阿富汗)为向东亚传播之中继站已为学界共识,宁夏固原北魏冯始公墓(15)出土有“一人二龙”铺首,即为“一人双兽”造型,其纹饰细节上也更接近于人兽纹金牌饰,该铺首之“一人二龙”风格应源自北魏平城影响,“一人二龙”在北魏早中期就已出现在平城墓葬和遗址及云冈石窟,北魏中期平城地区比较流行(16),但此时“一人双兽”已脱离牌饰也非独立母题,而为装饰铺首之纹饰元素,该墓年代为北魏太和十三年,即公元489年(17),属北魏中期,恰恰说明了至晚在北魏早中期之际,“一人双兽”母题仍在流行,但牌饰已退出历史舞台。

至于兽面纹、人面纹牌饰之造型风格,在东哈萨克斯坦贝雷尔(BEREL)一座游牧首领男女合葬之墓(18)似乎找到了源起,阿尔泰山附近的这座大墓编号为11,属巴泽雷克文化,随葬有17匹马并马具,其马具中有一种由“猫科动物头+抽象纹饰”组成的金包木质器物,这件马具尺寸略大于人面形金牌饰,但二者相似之造型风格一目了然,有趣的是,这座墓葬的年代在公元前4世纪早期至公元前3世纪晚期,即战国至秦汉初,此时的北中国,正是匈奴最强盛辉煌的时代。

图片不反映实物大小

兽面纹瓦当起自北魏时期,一直延续使用至明清,千百年来兽面纹瓦当一直为皇家、官僚机构建筑所专断,而关于兽面纹之起源则尚为未知,有学者认为北魏的兽面纹瓦当是从佛教图案狮子演变而来的(19),但瓦当之兽面纹又有神化、虚幻的一面,这些是狮子所不具备的。现阶段大同(平城)所发掘出土的兽面纹瓦当均是北魏平城晚期出土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期如上文所述,恰好为牌饰纹饰母题向其他物质载体转移的时期,那么是否可以大胆的推测一下——瓦当兽面纹之源起,很可能会有本文论述兽面纹的影子。

图片自《北魏平城瓦当考略》

参考引用:

(1)、(2)、(10)、(13)张景明:《内蒙古凉城县小坝子滩金银器窖藏》

(3)魏收:《魏书》

(4)张景明:《北方草原地区鲜卑金银器造型艺术研究》

(5)潘玲:《矩形动物纹牌饰的相关问题研究》;乔梁:《二克浅墓地出土三鹿纹饰牌的年代》;于俊玉,孙玉铁:《辽宁朝阳袁台子发现汉魏鲜卑牌饰陶范》

(6)本公众号:《好你个天皇》

(7)卜扬武,程玺:《呼和浩特地区鲜卑墓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8)黄晓芬,梁晓青:《甘肃省华池县发现透雕金带饰》

(9)张柏忠:《内蒙古科左中旗六家子鲜卑墓群》

(11)本公众号:《两晋时期鲜卑牌饰艺术风格的异变》

(12)潘玲:《矩形动物纹牌饰的相关问题研究》;乔梁:《二克浅墓地出土三鹿纹饰牌的年代》

(14)《AFGHANISTAN-HIDDEN TREASURES FROM THE NATIONAL MUSEUM,KABUL》;王大方:《“人物双狮纹金饰牌”考》;郭物《一人双兽母题考》

(15)、(16)、(17)倪润安:《光宅中原》

(18)《NOMADS AND NETWORK-THE ANCIENT ART AND CULTURE OF KAZAKHSTAN》

(19)王雁卿:《北魏平城瓦当考略》

如有任何建议或指正,请与我联系!微信公号&个人微信,请长按或扫描下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